人才培養
概況
學院現設有“核工程與核技術”和“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2個本科專業,其中“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擁有“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碩士學位授權點,“核能科學與工程”、“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核技術及套用”、“核燃料循環與材料”等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核能科學與工程”、“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和國防特色重點學科。擁有國家“核動力安全與仿真技術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核科學與技術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核安全與仿真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等,實驗室總面積1萬餘平方米。
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823人,碩士研究生224人、博士研究生71人,留學生5人。學院已培養畢業生3900餘人,其中本科生3200餘人,研究生700餘人;畢業生中80%以上在我國核能開發領域從事設計開發、生產運行和管理工作,許多人已是我國核科技發展的骨幹,為我國核動力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並對我國核動力技術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學院秉承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大工至善、大學至真”的校訓,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工作,按照“寬視野、厚基礎、能力強、素質優”的要求,努力培養“思想品質好,辨識能力強、掌握核科學知識”的創新型人才。學校設立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陳賡獎學金、校優秀學生獎學金,提供國家助學貸款等。學院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目前設立有中國核動力獎學金、中國核動力助學金、核聚變獎學金、武漢719所、杜澤教授獎學金等多項獎勵措施,最高單項獎學金10000元/年。
積極發展核電是我國的能源政策,到2020年,我國預計新建核電機組容量8000萬千瓦,每年需求1500名左右核專業人才。核電事業的發展將為本專業的學生提供優良的擇業機遇,近幾年核類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供不應求,年薪較其它工科專業高出1~2倍。畢業生就業主要集中在中國核工業集團總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等單位下屬研究院、設計院和運營公司以及各高等院校,以上單位多處於省會城市或沿海發達地區。學院學生近三年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左右。
專業設定
●核工程與核技術
培養具有堅實的數理基礎,具備核工程與核技術及與之相關的熱能工程、電工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的基礎知識,具有基本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經濟管理知識,能在相關領域從事核工程與核技術方面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技術開發、運行和管理工作,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競爭力,適應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核科技工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
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原子核物理基礎、核反應堆物理、核輻射測量與防護、自動控制原理、工程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兩相流、反應堆結構與材料、反應堆熱工水力學、核動力裝置與設備、可靠性工程、核工程檢測技術等。
●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
培養具有良好的數理化及計算機技術等基礎知識、核化學與核化工專業知識、人文社科和管理知識;具有較強的持續自主學習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社會道德素質與責任感、良好的創新精神及寬泛國際視野且身心健康的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後可在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及相近專業領域從事科研、設計、生產、套用和管理等工作。
該專業2010年被正式批准成為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之一。採用“3+1”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即學生有3年在校進行基礎理論學習,累計1年時間到國內主要的核燃料循環企業及相關科研(設計)院所等單位進行實習、實驗及畢業設計等,以提高其工程實踐能力。學生畢業後可以到上述單位參加工作,也可以考取本校“核燃料循環與材料”學科或其他院校相關學科的碩士研究生。本校“核燃料循環與材料”學科也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代表學科,在本科“3+1”培養模式基礎上繼續進行“1+1”模式的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
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原子核物理基礎、化工流體與流動、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核化學與放射化學、核化工原理、核燃料循環化學工藝學、核化工機械與材料、核化工過程建模與仿真等。
師資力量
在長期的教學科研過程中,學院匯聚與培養了一批知名的核動力專家和優秀的年輕學者,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奮發向上、團結協作的高水平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總數105人,其中通過實施教育部“111引智計畫”聘請國外知名學者15人,外聘兼職教授1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際學術大師1人;專任教師53人,其中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5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7人,擁有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國防科技工業創新團隊1個,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龍江學者”教授2人,多人在國家級學術組織和專家組中任職。
科研成果
學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2項,省、部級科研成果20 多項。目前學院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計畫、國防基礎和國防預研等高水平研究課題100餘項,科研契約總額超過1.5億元。
科研獲獎
序號 | 年度 | 獲獎成果名稱 / 編號 | 主要完成人 (有效名次) | 獎勵 等級 | 獎勵類別 | 獎勵 級別 |
1 | 2006 | 核動力裝置培訓模擬器2006-J-24202-2-05-D01 | 張志儉,彭敏俊,於俊崇,閆昌琪,曹欣榮,田兆斐等 | 二等獎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國家級 |
2 | 2007 | 強化傳熱技術研究 2007GFJBJ-3445-1 | 閻昌琪、黃渭堂、孫中寧、孫立成等 | 三等獎 | 國防科技進步獎 | 省部級 |
3 | 2009 | 核廢料的高精度定位存取系統2009-267-01 | 韓偉實、沈明啟、欒秀春等 | 三等獎 |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 | 省部級 |
4 | 2010 | 船用核動力裝置操縱員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 彭敏俊、成守宇、楊明、王賀等 | 二等獎 | 國防科技進步獎 | 省部級 |
出版著作
序號 | 年度 | 作者 | 著作名稱 | 出版單位 | 出版地 |
1 | 2006 | 閻昌琪 | 核能工程專業英語 |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 哈爾濱 |
2 | 2006 | 矯彩山 | 環境監測 |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 哈爾濱 |
3 | 2008 | 矯彩山 | 環境工程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 哈爾濱 |
4 | 2008 | 王俊玲 | 時滯線性參數變化系統的穩定性分析與增益調度控制 | 科學出版社 | 北京 |
5 | 2008 | 彭敏俊 | 核動力裝置 | 原子能出版社 | 北京 |
6 | 2009 | 夏虹 | 核工程檢測技術 |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 哈爾濱 |
7 | 2010 | 欒秀春 | 流體動力工程 | 教材 | 北京 |
8 | 2010 | 夏虹,劉永闊,謝春麗 | 設備故障診斷技術 | 教材 | 哈爾濱 |
合作交流
學院與美國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A&MU)、法國國立南特礦業學院、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簽署合作協定,每年選派10-20名本科生、研究生到國外合作院校學習;舉辦HEU-TAMU核專業暑期學校等;與日本的京都大學能源學院、日本岡山大學、丹麥技術大學、挪威能源技術研究院IFE(OECD NEA Halden項目)等達成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的協定,為學生提供出國學術交流和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的條件。國家原子能機構(CAEA)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合作,從2009年正式開始在我校設立CPR4032國際合作項目、共同實施IAEA-CAEA核能教育項目,為中國和開發中國家培養核專業人才。在英國勞氏基金會支持下,與美國田納西大學、英國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英國蘭卡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ancaster)共同創建“中美英三國核安全研究中心”。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以下為2010年在任領導名單:
職位 | 姓名 |
院長 | 張志儉 |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 郭黎濱 |
黨委副書記 | 郭黎濱 |
副院長 | 田瑞峰 、 高璞珍 、趙強 |
院長簡介
張志儉,男,漢族,1963年10月生,安徽渦陽人。1989年參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船舶動力裝置專業研究生畢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助教、講師、副教授。1997年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核動力裝置教研室主任,2001年任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核能工程學院副院長,2003任哈爾濱工程大學發展計畫處處長,2005年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兼任核動力仿真中心主任,截至2010年,共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1部;科研成果豐碩,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