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克萊門特原名哈里·克萊門特·斯塔布斯,1922年5月出生於麻薩諸塞州。早年對科學和科幻小說的興趣為他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42年,還是大學生的克萊門特在《驚奇》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證明》。1943年,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天文學專業。接著,他進修了教育學和化學,取得了碩士學位。除去戰爭中跟隨部隊到歐洲工作外,克萊門特一直住在密爾頓市,擔任中學教師。於2003年10月29日晚在睡夢中逝去。
早在40年代前期,克萊門特就以創作化學、天文學和工程方面的硬科幻出了名。由於他的“高精確性”的科幻小說,他被譽為美國最“硬”的科幻作家之一。他對科幻領域最傑出的貢獻,就在於營造獨特的外星環境,並創立這樣的環境下的獨特的物種。
【克萊門特的小說特點】
克萊門特的另一個特點是突出小說的知識細節。這些知識顯得詳實可靠,包括行星化學、生物系統、進化論、地理學、天氣系統等等。他對自己作品中科學的“精確”感到滿意。他總是先提出問題,然後供給信息,最終聯繫到已有的科學定律,並由此解決問題。
【小說的不足之處】
克萊門特的小說,最大缺點是節奏緩慢和情節太少,而且往往採取直進的方式。此外,艱深的“科學講座”和“重複解釋”也太多,社會生活和道德側面的描述又不夠新穎。他不善於呈現情感的內容,愛、恨、欲望、憤怒、嫉妒等常見的情感,在作品中都很少見到。他的人物整年整月地離家在外探訪,男人不提家庭和妻子,連小伙子也對女人沒興趣!他們具有的個性常常僅包括“堅定”和“永遠不變的自我控制力”。
【作品創作】
克萊門特的科幻之路始自1942年。那一年剛上大學二年級的他,在《驚人科幻小說》雜誌發表了第一個短篇《證據》(Proof)。從此以後,他一直把大部分小說賣給坎貝爾的《驚人科幻小說》和《模擬》。1942年也正是美國科學黃金時代鼎盛之時,克萊門特的第一個故事就表現出獨有的特色:他試圖用引人入勝的精確的科學構想支配故事。克萊門特不是一個文學家,刻畫人物不是他的興趣所在。他後來的大部分書印證了這一點,它們都可以說是他的某些構想的戲劇化表現說明書,非常有意思但也總是讓他的讀者進退兩難。
幾十年里,寫作一直是克萊門特的業餘愛好。他發表了至少9部成人小說,2部少年小說,30個短篇故事。在分析克萊門特的成功與失敗時,人們認為,在40年代克萊門特走上文壇的時候,科幻小說的創作水平還是相對偏低的,這使他一出現,就成了高水準的作家。到了50年代初,克萊門特的創作進入“平台期”,並長期固定在那裡。與此同時,他的夥伴海因來因、克拉克等逐漸超過了他,而新一代的天才們又勢不可擋地不斷闖入文壇,這使得克萊門特漸漸失去了光彩。只是到了70年代,他的寫作水平才繼續有所提高,寫出了《固氮》等作品。
最突出的例證是《針》(needle)。這是克萊門特的第一部長篇,最初先是發表在1949年的《驚人科幻小說》上,1950年出版單行本,可以說是一個帶有偵探小說色彩的沉悶的外星入侵故事。故事中一個地球小男孩的身體被一個外星寄生警察所借用。這個外星警察到地球來的目的是追捕另一個寄生者,只有合適的寄主才能幫助他完成使命。在這個正義的外星人的要求下,小男孩開始了對那個邪惡寄生者的追擊,而此時那傢伙已經占據了他父親的身體。顯然,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主題,可卻沒有產生應該產生的轟動。這緣於克萊門特小說的先天性缺陷:節奏緩慢,缺乏曲折的情節。
克萊門特最著名的作品集中在他的一個鬆散系列中,它們是《重力的使命》(Mission of Gravity,1953年發表,1954年成書)、《接近臨界》(Close to Critical,1958發表,1964成書)和《星光》(Star Light,1971)。
哈爾出版了大量選集和十五本長篇小說。最近的一本是今年九月的《噪聲》(Noise)。他的第一篇故事是《證明》(Proof),發表在1942年6月的《驚異的科幻小說》雜誌上。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針》(Needle)於1949年在同一本雜誌上連載;長篇小說《透過針眼》(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1978)與《針》是姊妹篇,這是兩部科幻偵探小說。
哈爾最有名的長篇小說是《重力使命》(Mission of Gravity),在麥斯克林星上一枚空間探測器墜毀了,這顆行星非常巨大,且旋轉飛快,上面的重力加速度最大是地球的700倍左右,最小也有3倍;我們的任務就是取回這枚火箭。《重力使命》的續集是《星光》(Star Light,1971),故事發生在一顆重力加速度為40G的行星,麥斯克林星人到那裡去歷險。
此外,哈爾的長篇小說還有《冰世界》(Iceworld,1953)、《火環》(Cycle of Fire,1957)、《接近臨界點》(Close to Critical,1964)。
哈爾獲得的榮譽包括1991年世界科幻大會的主賓;1996年的回顧雨果獎,此獎獎給他1945年的作品《非同尋常的感覺》(Uncommon Sense);1998年入選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名人堂;1999年獲得SFWA的大師獎。
【作品簡介】
《重力的使命》講述的是一顆名為梅斯克林的虛構行星上發生的故事。梅斯克林的奇異之處在於它的高速自轉引起的行星表面的巨大的重力差異。該星南北兩極的重力是地球重力的700倍大,而赤道地區的重力卻只有地球重力的兩三倍。梅斯克林的大氣層主要是氫氣,海洋中澎湃的不是水而是液態甲烷。故事的一開始,地球探索者的實驗火箭探測飛船在一個極地毀,於是故事便圍繞著如何在當地智慧生物――類似蜈蚣的梅斯克林人的幫助下,找回探測飛船而展開。《重力的使命》的寫作程式是硬科幻創作的標準程式。先是虛構出一顆行星,然後再構思一個發生在這樣的行星上的故事。"我創造過很多恆星系和行星,"克萊門特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如是說,"構思出化學的、物理的、氣象學的、生物學的和其它學科的細節,然後利用這些細節編織小說的背景,由此獲得最大的樂趣。"克萊門特嚴格遵守了他的創作規則,並自豪地讓他的讀者分享到了他的樂趣。
在《接近臨界》中,克萊門特構想的是一顆重力三倍於地球,大氣壓力是地球800倍,白晝溫度攝氏380度的行星。所謂的臨界就是這樣的環境剛好使水處於不停的態的變化之中。小說的主線是一個地球機器人偷走了這顆星球上的智慧型生物的卵。
在《星光》中,克萊門特則構想了一顆大氣中含氧,重力是地球40倍的行星。它的恆星已經接近死亡,但自身的內部卻不斷進行道核反應。梅斯克林人來此探險,由於氧氣對他們有害,他們不得不整天戴著面罩。
克萊門特的成功之作都延用了《重力的使命》的基本結構,相似的故事主線――一個人物,通常是人類,必須適應外星人的環境。《冰世界》(Iceworld,1953)、《火環》(cycle of fire,1957)以及收錄在《宇宙土著》(Natives of Space,1965)和《細微變化》(Small Changes,1969)兩本短篇集中的故事,莫不如此。克萊門特並非多產作家,但他為科幻小說界帶來了新的認真創作態度。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基於科學的考證。
相關詞條
-
傑梅奈·克萊門特
傑梅奈·克萊門特(Jemaine Clement),1974年1月10日出生於紐西蘭,演員、編劇、作曲、製片。 傑梅奈·克萊門特最廣為人知的為音樂喜劇二...
個人經歷 主要作品 獲獎記錄 -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是20世紀下半葉美國最重要的藝術批評家,也是該時期整個西方最重要的藝術批評...
簡介 相關文章 -
克萊門茨,J.S.
英國演員、導演和劇院經理。1930年開始登台演出,5年後創立位於倫敦郊區帕麥的密友劇院並參加演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萊門茨為全國勞軍娛樂協會導演了多...
克萊門茨,J.S.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菲利普·克萊門特[德國足球運動員]
菲利普·克萊門特,是一名德國足球運動員。現效力於美因茨足球俱樂部。
運動生涯 職業生涯 -
何塞·克萊門特·奧羅茲科
何塞·克萊門特·奧羅茲科(Jose Clemente Orozco,1883-1949年),墨西哥壁畫家。十七歲因工傷失去左手,遂放棄建築轉到繪畫,投入...
復興先鋒 艱難前進 譽滿世界 -
約翰·巴蒂斯特·萬哈爾
約翰·巴蒂斯特·萬哈爾(Johann Baptist Vanhal,1739.5.12 ~ 1813.8.20),18世紀出生於捷克北部城市Nechan...
生平及音樂生涯介紹: 音樂風格: -
arrow[2012年戴維·納特執導動作類電視劇]
《綠箭俠》()是格里格·伯蘭蒂、馬克·古根海姆和安德魯·克雷斯伯格製作的美國動作冒險類電視連續劇,由戴維·納特執導首集,由史蒂芬·阿梅爾、凱蒂·卡西迪、...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音樂原聲 -
約澤夫·克萊門斯·畢蘇斯基
畢蘇斯基(1867~1935)波蘭革命者,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生的波蘭國家領導者(1918-1922)和軍事獨裁者(1926-1935)。1867...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人物評價 人物爭議 兩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