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肖蛸

哈氏肖蛸

中文科名: 中文亞科: 足式:1,2,4,3。

基本信息

編號:
3124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

後紡亞目

總科:

園蛛總科

superf:

Araneoidea

中文科名:

肖蛸科

拉丁科名:

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

肖蛸亞科

拉丁亞科:

Tetragnathinae

中文屬名:

肖蛸屬

拉丁屬名:

Tetragnatha

拉丁種名:

hasselti

定名人:

Thorell

年代:

1890

中文名:

哈氏肖蛸

原始文獻:

Ibid. 28: 217.

生境:

生活在稻田裡。

國內分布:

廣西海南,雲南。

國外分布:

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142-145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6.21~9.54。一雌蛛體長8.37:頭胸部長2.52,寬1.
44;腹部長6.12,寬1.35。螯肢長2.16。背甲黃褐色,具淺褐色細邊,近後緣的中央具兩個銀白色斑點,而與其他種類具4個斑點不同。頸溝深,淺褐色,放射溝明顯,但顏色淺。中窩縱向,兩褐色框邊呈“()”形。中窩之前的頭部中央具一凹陷。兩眼列均後凹,前眼列明顯寬於後眼列,並占滿頭部寬度。各眼基部周圍的眼斑非常明顯。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8:0.13);後中眼間距等於後中側間距(0.14:0.14)。前、後側眼間距0.09。中眼域長0.38,前邊寬0.48,後邊寬0.30。前中眼>後中眼>前側眼=後側眼(0.13:0.10:0.09:0.09)。
額高0.13。螯肢棍棒狀,淺黃褐色,無前、後護齒。前齒堤有10齒,第1~5齒相互之間都隔開一段距離,第2~4齒的間距較第1、2齒和第4、5齒的間距寬,後續5個齒,間距較窄;後齒堤有11齒,齒從大到小,間距從寬到窄向螯基方向依次排列。下唇淺褐色。顎葉和胸板黃褐色。步足黃褐色,後跗節Ⅰ、Ⅱ和跗節Ⅰ、Ⅱ的末端黑色。各足具少量短而細的刺。腿節Ⅰ具5根前側刺,脛節Ⅰ具2根前側刺。
步足測量:Ⅰ 26.10(7.29+8.73+8.10+1.98),Ⅱ16.56(5.04+5.31+4.86+1.35), Ⅲ8.64(3.15+2.34+2.34+0.81), Ⅳ16.02(5.58+4.68+4.68+1.08)。足式:1,2,4,3。腹部筒狀,淡黃色,後端向後上方伸展而超越紡器,形成一短尾,背面和側面密被相對較大的銀白色鱗斑,背中央具一不明顯的具分支的縱條紋。有的個體在背中線的兩側有淺紅色素。腹部腹面灰褐色,散布少量銀白色鱗斑。生殖蓋短寬,其長度約為寬的4/5,納精囊2對,腎形。

雄蛛

體長8.20—9.70。一雄蛛體長7.38:頭胸部長2.34,寬1.
26;腹部長5.04,寬0.99。螯肢長2.52。背甲、螯肢、下唇、顎葉、胸板和步足的顏色以及眼的排列類似雌蛛。螯肢較背甲長,無婚距,僅有後護齒。前齒堤有9齒,第1~6齒相互隔開一段距離,第1齒最大,第2~5齒大小差別不大,後續4齒相互靠近,大小相仿;後齒堤有6齒,第1齒與螯牙的基部隔開一段距離,接近前齒堤第2齒的著生位置,第1~5齒相互之間都隔開一段距離,第1、4齒較第2、3齒大,最後一齒小,並靠近前一齒。腹部較雌蛛的窄,後端不明顯超越紡器。
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3.21(1.28+0.30十0.35十1.28); 步足Ⅰ27.45(7.47十9.00十9.00十1.98), Ⅱ16.56(4.86十5.22十5.13十1.35), Ⅲ8.23 (3.06十2.25十2.25十0.67), Ⅳ15.30 (5.22十4.50十4.59+0.99)。足式同雌蛛。觸肢器的插入器和引導器細長,引導器無側褶,頂部指狀;副跗舟頂部窄、直,呈指狀。

鑑別特徵

本種近似於圓尾肖蛸 T.vermiformis,但頭部的側緣近乎平行,前眼列強烈後凹,腹部具一短尾;雄蛛螯肢比頭胸部長,婚距很小,位於螯肢的外側面頂部,而不同於後者。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
國內分布:廣西、海南、雲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