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哈格帕特修道院英文名稱:TheMonasteryofHaghpat
國家:亞美尼亞
所屬洲:亞洲
批准時間:1996年
遴選理由: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修建歷史
著名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築群坐落在阿拉韋爾迪地區,距薩那欣地區3公里之遙。它奠基於巴格拉托尼(928-951)的阿巴斯王時期,聖尼山教堂是哈格帕特修道院的主教堂,它建造於公元967年至公元991年。這一教堂是由霍斯洛夫諾施王后及她的兩個兒子古里格爾和蘇巴特所組織建造。從公元11世紀開始,後續建築接連在主教堂聖尼山的東面、北面和西面鱗次櫛比地修建起來。聖格里高麗教堂,聖女像修建於1005年,聖尼山教堂的遊廊,修建於1201年。大遊廊建於1257年、帶有拱廊的圖書館建於13世紀、鐘樓建於1245年、建於13世紀。[1]建築特色
在長達3世紀的不斷擴建中,修道院內相繼建成了20多個不同風格的教堂和禮拜堂、4個附屬建築、墓地、鐘樓、研究大樓、藏書館、餐廳、畫廊、橋樑和其它紀念物,更不用說無數的宿舍和服務設施。主要的修道院建築都圍繞著它們的中心廟宇,形成了完整的建築群。相對於中軸線是不對稱的,這是它們看起來錯落有致。建築群整體緊湊和諧,這是每一個新的建築都充分考慮了其在整體中的位置和風格的結果。整個建築群不僅在不同建築的結構特徵上具有共性,而且在建築的細節和裝飾上也有共性。仿佛都是出自同一學校的工匠之手。代表建築
由阿紹特三世巴格拉突尼的妻子霍斯洛夫突尼建設的阿門納普基沙在眾多教堂中格外引人注意。這個氣度恢弘的建築內部是傳統的東方式大圓頂,共兩層。祭壇和拱頂都用優美的拱廊裝飾,這些都和不規則的門窗裝飾線條相和諧,這樣就突出了前部的寬敞空間。東面莊嚴肅穆的正面的牆壁上懸掛著基烏里克和斯姆巴特國王的雕像。這是第一次以人物的雕像作為教堂裝飾和崇拜的對象,這對美洲藝術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建築群中的各種裝飾圖案非常有趣,它們同時也反映了藝術家對世界的新的態度和理解。“通向耶路撒冷”的作品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城市、一個富有家庭及其擁有者的生活片斷。恩莎納教堂的小禮拜堂是哈格帕特建築群中的又一個傑出代表。其空間安排獨具匠心。原來它只是一個小的畫廊式的基烏里克國王的墓地,建於1185年。哈琛後來將其擴建,這使其成為帶有大規模的圓頂的獨特建築,圓頂使建築內部顯得格外的寬闊和莊嚴。內部的藝術形式極為豪華,這使它與其它的小禮拜堂明顯不同。小禮拜堂、畫廊、作為墓地的特殊建築都是為貴族服務的。這樣的建築在這裡有很多處,但每個都各具特色,這是建築師們巧奪天工的藝術創造力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