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簡介
《易中天品三國》,央視CCTV-10歷史演播類節目,《百家講壇》系列之一。主講人易中天,還原真實 曹操,替周瑜辯誣,正說 諸葛亮,重評 司馬懿。縱論天下,閒話三分。細品是非功過,總結成敗得失。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縱論三國天下大事,細品英雄成敗得失。易中天教授將從平民角度為大家解讀。名家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81年畢業於 武漢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近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2014年出版了《易中天中華史》系列叢書。2006年正月十五,《易中天品三國》正式開播,每周一期,一時間,“易中天”和“三國”成為當下人們議論的話題,易中天一時成為文化界的熱點人物,有關易中天的報導頻頻見於報端,他所帶動的文化熱點被媒體稱之為“易中天現象”,《新京報》開闢專欄談論“易中天現象”。《三聯生活周刊》的一篇“學術超男”易中天,讓易中天又增加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頭銜,當然在這些熱鬧聲中,也夾雜著一些批評的聲音,甚至有些專家和學者對“易中天現象”提出了質疑。
2005年四月易中天初登《 百家講壇》,開講《漢代風雲人物》,他獨特的講史風格,迅速讓觀眾記住了這個有著南方口音,說話詼諧幽默的易中天。2006年易中天開始品三國,他特立獨行的話語表達和思維方式在《品三國》中,發揮到了極致,並且樹立了妙語連珠、充滿活力的說史風格,曾一度被媒體譽為“生猛史學和麻辣史學”。但易中天自己卻將風格定位為“蘿蔔史學”,在易中天看來,“蘿蔔史學’是草根食品,很有營養,也符合《百家講壇》講史學的特點,雅俗共賞,老少鹹宜。這也讓一大批觀眾對易中天的講座興致盎然,但是另一方面,他的這種講課方式也受到了一些專家學者的質疑。
易中天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後轉至廈門大學,任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長期從事文學、美學等跨學科研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易中天曾致力於讓學術走向大眾,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品讀中國》文化系列圖書,但當時影響不是很大。2005年,易中天在《百家講壇》開講後,帶動了他的圖書銷量,特別是《易中天品三國》屢屢占據圖書排行榜第一的位置。易中天再次吸引了眾人的眼球。
後因《三聯生活周刊》封面標題,而享有了“學術超男”的稱號。
易中天做客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了《 漢代風雲人物》系列講座。他獨闢蹊徑,“妙說”歷史,巧妙地運用“俗不可耐”的語言、聲情並茂的表演,有趣地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在網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的韓信系列講詞,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從他口中出來儼然活靈活現一般,象評書一樣繪聲繪色,又象電影剪輯精練流暢。
劇集簡介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後罵名最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在歷史的記載中,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總是自相矛盾,眾說紛紜?曹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在他前期有著什麼樣的功過得失?易中天教授將從平民角度為您解讀。節目目錄
第一部 魏武揮鞭(1)真假曹操
(2)奸雄之謎
(3)能臣之路
(4)何去何從
(5)一錯再錯
(6)深謀遠慮
(7)先入為主
(8)鬼使神差
(9)一決雌雄
(10)勝敗有憑
(11)海納百川
(12)天下歸心
第二部 孫劉聯盟
(13)青梅煮酒
(14)天生奇才
(15)慧眼所見
(16)三顧茅廬
(17)隆中對策
(18)江東基業
(19)必爭之地
(20)兵臨城下
(21)臨危受命
(22)力挽狂瀾
(23)中流砥柱
(24)赤壁疑雲
第三部 三足鼎立
(25)半途而廢
(26)得寸進尺
(27)進退失據
(28)借刀殺人
(29)命案真相
(30)奪嫡之爭
(31)趁虛而入
(32)蜜月陰謀
(33)白衣渡江
(34)敗走麥城
(35)夷陵之戰
(36)永安託孤
第四部 重歸一統
(37)非常君臣
(38)難容水火
(39)痛失臂膀
(40)禍起蕭牆
(41)以攻為守
(42)無力回天
(43)風雲際會
(44)坐斷東南
(45)情天恨海
(46)冷暖人生
(47)逆流而上
(48)殊途同歸
第五部 歷史回眸
(49)天下大勢
(50)歷史插曲
(51)百年孤獨
(52)千古風流
三國簡介
東漢末年,國勢衰微,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斗中失去權柄,189年,董卓控制了朝廷,192年 董卓被司徒王允、呂布所殺,李傕、郭汜又控制了東漢王朝。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在軍閥割據混戰中,曹操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最終統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征割據荊州的劉表及依附於劉表的劉備,後迅速平定荊州,同時垂涎東吳集團割據的地方,順勢攻打割據東南的孫權。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士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成聯盟。其後孫劉聯軍與曹操在赤壁決戰,經赤壁之戰後,曹軍大敗,退守北方。戰後, 劉備占據荊州,後又於215年奪取了益州,勢力大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蜀前將軍關羽水淹魏七軍,生擒主帥左將軍于禁,斬殺龐德,乘勝圍攻敗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徵南將軍 曹仁,一時威震華夏(參見樊城之戰)。魏王曹操採納丞相司馬懿、曹椽蔣濟的建議,利用劉備拒不歸還所借荊州,吳蜀聯盟出現破裂之隙,派人勸說東吳孫權偷襲關羽,東吳陸口守將呂蒙設計殺死關羽,荊州落入東吳孫權之手。劉備為報關羽之仇,集結七十多萬大軍征討東吳,期間張飛又被手下殺死,劉備怒不可遏,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之勸,堅要復仇,被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遭遇“猇亭之戰”的敗績,致使白帝城託孤,勢力下降,與曹丕的“魏”和孫權的“吳”在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廢了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和北魏,後世通稱“魏國”),東漢滅亡,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和西漢,後世通稱“蜀國”)。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或“孫吳”,後世通稱“吳國”)。
222年,劉備攻打孫權,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第二年崩於白帝城,子劉禪即位, 諸葛亮受命託孤,執掌蜀漢,再度與孫權聯盟。228年,諸葛亮北伐曹魏之戰開始,但最終逝於 五丈原,未竟大業,後姜維繼承諸葛亮之遺願,繼續北伐,但終因國內奸佞當道,事事遭阻礙,未成大事。
249年,曹魏重臣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曹魏的大權。263年,掌握了大權的司馬昭下令伐蜀,劉禪出降,蜀漢滅亡。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黜了曹魏皇帝 曹奐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出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