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鵑屬

咬鵑屬

咬鵑屬(學名:Harpactes)的鳥類屬小型攀禽。共有11種,中國有3種。異趾形,1、2趾向後,3、4趾向前。羽色艷麗,具金屬光澤。見於平原、竹樹和闊葉樹混交林,一般出沒於樹木較稠密的陰暗環境,活動於樹木頂層。其取食方式有像鶲類一樣凌空攫食飛過的昆蟲;有攀於枝頭啄食野果;亦落至地面啄食落果和昆蟲。主要分布於丁美洲,非洲和東南亞熱帶森林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咬鵑屬咬鵑屬
咬鵑屬的鳥類共同特徵是,翅短、圓,次級飛羽及內側初級飛羽甚短;尾顯較翅長,尾羽寬,羽端在成鳥近平截形,在幼鳥則形尖,最外側3對長短差異大,越向外側越短;跗蹠上半段被羽;頰部分裸露;兩性異色。
代表物種(橙胸咬鵑)
雄鳥:頭、後頸及頸側橄欖綠色;背以至中央一對尾羽栗色,後者具黑色羽端斑;近中央兩對尾羽全黑色;其餘側尾羽黑色而具白端斑,外羽白色範圍更擴展;翼黑褐色,小翼羽的外翈,大、小覆羽及三級飛羽均密布白色蟲紋狀橫斑。下體前頸至上胸黃橄欖綠色,下胸橙紅色,向下漸淡至橙黃色;腋羽大都白色。
雌鳥:臉及頦灰褐色,頭餘部、頸及上胸橄欖褐色;背至腰及肩棕褐色,尾上覆羽色較鮮亮,呈棕栗色;尾羽中央一對與腰同色而具黑色端斑,其餘各對與雄鳥同;翼各部分顏色大致與雄鳥同,只對應的白色蟲紋斑轉為黃棕色;下胸至尾下覆羽自橙黃色至亮黃色。
幼鳥:上體棕紅色,頭較暗;翼似成鳥,但覆羽及內側次級飛羽具寬闊的紅褐色和黑色橫斑;頦、喉暗褐色;下體餘部為蒼淡的棕色。
咬鵑屬咬鵑屬

虹膜暗褐色,眼周裸皮亮紫藍色;嘴黑色;腳黑褐色。

地理分布

咬鵑屬[2]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各國的熱帶森林中,中國四川南部、雲南以至江西南部、福建等。

該屬種類

咬鵑屬咬鵑屬
咬鵑(11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菲律賓咬鵑 Harpactesardens
2 戴氏咬鵑 Harpactesdiardii
3 紅臀咬鵑 Harpactesduvaucelii
4 紅頭咬鵑 Harpacteserythrocephalus
5 馬拉巴咬鵑 Harpactesfasciatus
6 紅頸咬鵑 Harpacteskasumba
7 橙胸咬鵑 Harpactesoreskios
8 褐臀咬鵑 Harpactesorrhophaeus
9 藍尾咬鵑 Harpactesreinwardtii
10 紅腹咬鵑 Harpacteswardi
11 懷氏咬鵑 Harpacteswhiteheadi

分類討論

咬鵑屬咬鵑屬
該屬的鳥類也曾使用Trogon、Pyrotrogon等屬名,現各學者觀點都趨於一致,把東洋界的咬鵑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屬Harpactes,Trogon屬名則專用於中南美洲的種類,這也是合理的,不單是地理上隔離,且美洲的種類背部均有金屬綠色,形態上也自成一群。故這樣處理更能反映自然類群親緣關係,Trogon這屬名也是先從美洲的種類訂立的,亦當然為美洲的種類所擁有。Pyrotrogon這屬名現已不被採用。

保護等級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紅色目錄保護物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