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仙菇簡介
“和仙菇”是一種由野生真菌提取藥配伍而成的天然菌藥,它由我們著名中醫賈春寶博士發明,在20多年的臨床觀察是證實,“和仙菇”在治療糖尿病併發症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和仙菇”主要是從長年生長在西伯利亞高寒環境下的一種十分堅硬的真菌中提取。該菌寄生於樹上,生長於極地環境,類似於碳的黑色塊狀形態,常常吸乾樹木精髓,使樹木枯死。
賈春寶博士對真菌中藥的研究來源於個美麗的傳說。這個傳說起源於前蘇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Solzhenitsyn,Aleksandr Lsayevich的小說。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有一俄羅斯村莊多年來熬一種氣味和色澤類似咖啡的真菌,結果村莊裡無一人得糖尿病、腸胃病及癌症。以此為據,野生真菌開始被廣泛關注。
賈春寶博士從1993年開始,曾數次西伯利亞,專門研究這種神奇的菌藥,並多次帶回樣本,從對臨床角度對該真菌進行了深入研究。賈春寶博士還將這種神奇菌藥取名為“和仙菇”,“和”意為多種菌類組合;“仙”意為珍貴、稀缺、富有奇效,“菇”意為此類真菌為蘑菇類菌。
從1996年8月23日,賈春寶博士多家臨床醫院進行了臨床觀察,對500名服用“菌藥”的糖尿病患者進行了追蹤隨訪,追蹤時間為1年。這次我國首次對利用野生真菌治療糖尿病大樣本的人群實驗。
由於此次服用人群均為免費,部分樣本在中途流失或停服,以至於最終收到的樣本數僅389例。但是這次的實驗已初步肯定,服用“和仙菇”製劑三個月後,329患者的餐前血糖均保持在5.3-6.3之間,289名患者在服用9個月後,停止逐步減少化學藥物和胰島素使用量,還有一些患者甚至已不再使用任何化學降糖藥。
通過此次臨床實驗,賈春寶博士再一次驗證了“野生真菌”提取劑對治療糖尿病的治療效果,並具強烈引起他對運用“野生真菌”治療糖尿病併發症的深入研究。
1998年9月,賈春寶博士開始將“野生真菌”逐步套用到“糖尿病足病、腎病”等重大糖尿病併發症的治療中,並運用“中藥基”培育發酵技術,產生了新“真菌藥中藥”。“新藥”如同“優質優酪乳”一樣,分子結構更精細,更適合於腸道的吸收,大大增強了藥物療效。
直到2010年,賈春寶博士運用“真菌類中藥”治療數萬名糖尿病足、腎病、腦病、心臟病患者,其療效令同行驚嘆。根據治療病例顯示:許多患者腿部血管中“幾公分長”的血栓消失了,一些等待要做“心臟支架”手術的患者血管也通了。糖尿病足號稱是“世界醫學”難題,但以過“真菌類中藥”治療,絕大部分都保住了雙腿,免除了截肢的痛苦,因此賈春寶博士被患者譽為“保腿派”第一人、“蘑菇專家”、“菌藥專家”。
2008年7月,“真菌類中藥”被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2010年10月,賈春寶博士發明的“菌類中藥”已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專利。
經過賈春寶博士配伍的野生菌藥具有高蛋白、無膽固醇、無澱粉、低脂肪、低糖、多膳食纖維、多胺基酸、多維生素、多礦物質等營養成份,易於患者長期服用,往不僅對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而且能避免長期服用藥物的負作用,從而達到糖尿病“治療和控制”有機結合的治療方式。
和仙菇藥理
賈春寶博士發明的“和仙菇”天然菌藥以中醫“益氣溫陽”理論為基礎,對傳統中醫治療糖尿病的“補氣理論”進行了有益的補充。
賈春寶博士認為,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因“肺、脾胃、腎”三焦功能損傷所致。其中少部分表現為喝多、尿多、吃多、肌肉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狀,70-80%患者的表現則以“身倦乏力、體虛多汗、畏寒肢冷”為主,即“氣虛”的表現。“氣虛”則不能帥血,它會導致微血管的血液循環不暢,導致胰腺組織因缺血而產生功能性損傷,從而引發糖尿病。
因此,要想有效地治療糖尿病、預防其併發症的發生,就必須在用胰島素、降糖藥有效地控制血糖的同時,通過服用中藥來全面地修復和提高受損的肺、胃、脾、腎、肝臟的功能,激發腎氣、脾胃之氣、肺氣,助氣行血。氣盛則血行有力、血脈通暢。通過補氣,使胰腺組織小血管中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修復受損的胰腺細胞,恢復胰腺組織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從而使糖尿病人逐步減少或停止降糖藥和胰島素的使用量。
在臨床上,賈春寶博士以“天然菌藥”配伍,不僅運用“補氣”的方法,還結合了中醫“溫陽”思想,即溫腎陽、脾陽。溫陽可以通絡,陽盛則溫煦肢體,寒散則血脈得通。通過“益氣溫陽,雙管齊下”,改善微循效果更加明顯,20多年來,通過“益氣溫陽”的方法已成功的治療了數萬名重大糖尿病併發症患者。一般的糖尿病患者,經過3-6個月的治療後,大部分患者的四肢疲倦、萎蘼不振等症狀消失,血糖、血壓、血脂趨於穩定,降糖藥和胰島素的使用量逐漸減少,甚至停藥,全身諸臟器功能也逐步得到恢復,堅持用藥,可有效地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醫學界在治療“糖尿病”方面的奇蹟。
目前,“和仙菇”系列菌藥系列已取得國家發明專利(ZL200910250536.8), “糖尿病足真菌類中藥”療法已被列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科技交流中心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國中科【2007】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