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於呼和浩特市北門外,為康熙年間(1662~1722)由新疆遷來的穆斯林所興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寺內藏有阿拉伯文《古蘭經》30冊,為珍貴文獻資料。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通道南街學道著

郵編:010020

簡介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舊城北門外。清乾隆年間(1736~1795),大批新疆等地的回族穆斯林遷到呼和浩特,遂集資興建。初時建築規模較小,後屢經修葺重建,方形成今之宏大規模。寺門殿西向,門額用阿拉伯文塑出寺名,並塑有各種圖案裝飾。門殿為歇山式屋頂,前有廊檐,中開大門,兩邊開間是牆面,兩側開有便門。寺內主體建築是禮拜大殿,南北面寬5間,東向;殿內東西長由5個大小進深的勾連搭形式構成。殿前檐下由6個磚柱分為5楹,中為殿門,兩側4楹皆裝雕欞方窗,殿屋上部有5個攢尖式的頂閣。殿前建有穿通過廳,寺院南北設有講堂。寺後院坐北朝南為沐浴室;西南角是望月樓,高約15米,下部是六角形3層磚樓,上部是六角形飛檐攢頂涼亭,內有環形旋梯可以登臨。整個建築以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為主,兼容伊斯蘭教裝飾藝術,莊嚴肅穆,工藝精細,布局嚴整。寺內有匾額多方,藏有阿拉伯文手抄《古蘭經》30卷,匾額多方。本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

建寺歷程

該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初建時較為簡陋,僅土屋數間。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擴建。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南北講堂。光緒十八年建寺門,二十二年建門前照壁。1923——1925年穆民捐資再次重修寺內建築,基本成現在規模。1939年新建約36米高的望月樓。現寺占地面積6畝。寺門西向,面闊3間,歇山頂宮殿式,前有廊檐,正門上懸“清真大寺”橫匾,兩側開有便門。進入正門面對禮拜大殿後壁,中上方鐫刻“認主獨一”4個大字。稍下自右至左為一見性、正心、誠意、修身、明心”10字楷書,均為民國時期綏遠都統馬福祥手筆。主體建築禮拜大殿為中國傳統建築形式,面闊5間,中為殿門,兩側4間裝雕欞方窗。殿頂層次分明,。勾連搭相接,數個贊尖式頂閣既。加殿內採光,又增其精巧美觀。大殿共25間,可容5OO人同時禮拜。殿前兩側為講堂。東面原為穿堂過廳,現改為接待廳。寺後院坐北朝南為沐浴室,西南角聳立四層六稜體望月樓,為該寺獨有特色建築,六面牆體窗戶隔層裝置,成間隔變化,頂部為六角攢尖頂式,內登樓遠眺,呼市風景盡收眼底。寺院整體建築以中國傳統建築為主,兼容回族磚雕及伊斯蘭教裝飾藝術,布局工整,莊嚴肅穆。寺記憶體康熙三十三年勒石《重到洪武御製回輝教百字碑》(碑文與《天方典禮》等書著錄百字贊有出人)、《康熙聖諭碑》、4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等碑石7通,阿拉伯文手抄本《古蘭經》30卷,匾額多方。本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自光緒初以來歷任教長有:馬謙譜阿訇(雲南普洱人)、劉輯五(河北滄州人)、王振藝(北京牛街人)、劉輯五、王振藝、劉化春(滄州人)、王寬(牛街人)、蘇振海(河北易縣人)、王世隆(甘肅武都人)、李宗慶(山東德平人)、馬芝蘭(河北孟村人)、劉化春、李瑞林(河北黃曄人)、韓統春、李希真(均為滄州人)、楊覲元(保定人)、劉宮瑞(孟村人)、.張文斌(滄州人)、楊萬祿(河北玉田人)、馬時若(甘肅平涼人)、張殿亮(山東寧津人)、時福森(河北海興人)、馬宗仁(河北固安人)等,多有全國知名阿旬。其中王寬大阿旬與劉化春阿訇發起組織“中國回教俱進會綏遠分會”,影響頗大;在其任內並創歸綏回部學堂,為呼市第一所回民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