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讓(1862-1936)原名周星,號鐵珊,疊山,鐵山道人。浙江紹興人,久居天津,幼承家學,題材廣泛,畫法不拘一格。
傳奇
古老的北運河在今河北區的地界轉了個大彎,至三岔河口匯入海河。河彎的東邊有個明朝永樂年間建起的東於莊。清同治十三年(1860年)的一天,一個小男孩在這裡呱呱落地。小孩出生前,其父夢見天上一顆星星墜落院中,以為這孩子將來是個人才,便取名周星。此人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慈善畫家”、民國時期的天津書畫慈善會會長。
周星成年後更名周讓,號鐵珊。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家住天津東於莊(今屬河北區),祖上本行醫,後世以繪畫及乾田園為業。鐵珊幼小時,母親便去世了,稍長隨父親學習唐詩、宋詞和山水畫,臨摹文與可、鄭板橋畫稿,後又進學堂攻讀《四書》、《五經》及其他經史典籍。19歲就能畫大幅竹子,且書法、詩文俱佳,名聲大噪。
在黑暗的舊中國,由於帝國主義入侵和當權者的腐敗,民眾處在極度苦難之中。面對災害頻頻,民不聊生的現狀,青年時代的周鐵珊雖很有繪畫天賦,卻不甘於終日守硯、坐擁書城的生活。他先是想棄文習武,準備投奔北洋水師學堂,以武力救國。但當北洋水師因清政府推行妥協投降政策而慘敗在日軍手裡後,周鐵珊受到沉重打擊,他不再從軍,也不去走科舉之路,還是決定用藝術來富強祖國,立志在他的後半生將藝術創作的收入貢獻於社會,用自已的藝術才華為受苦受難的民眾盡一點兒微薄的力量。於是,他便將更大的精力投入到繪畫之中。
他遍游名山大川,尋訪古代文人足跡,潛心藝術變革,使自已成為技藝全面且又有個人獨特風格、錚錚鐵骨、大氣凜然的藝術家。他的山水畫學王原祁、龔半千;花卉學陳白陽、惲南田;蘭竹學文與可、鄭板橋;從物學唐伯虎。涉及的題材廣泛,技法不拘一格。後又潛心研究寫意畫法,由注重設色轉為以水墨為主,並大膽破除當時以“四王”為正統的羈絆,擴大“揚州八怪”在天津的影響,因以“周顛”自命,畫風大變,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被譽為“畫竹大王”,蜚聲於上世紀30年代的津門畫壇。筆者藏有一幅周鐵珊中年以後創作的大幅中堂,畫面上,一隻大陶缶中插著幾束黃菊,筆力雄健,墨氣渾然,瀟灑而古雅,充滿磅礴之氣,極富大家氣度。
為了全力救濟窮人,具有卓越藝術成就的周鐵珊果斷拒絕了當局的高薪聘請,卻欣然擔當起天津書畫慈善會會長之責。出任書畫慈善會會長無分文報酬,生活並不寬裕的周鐵珊不僅組織和領導書畫慈善會的工作,而且將其賣畫所得全部捐獻給書畫慈善會。並且他又將慈善會捐來的錢,一部分送給孤兒院,一部分用來購買玉米面分給窮苦百姓。
“慈善畫家”周鐵珊對一切都懷有慈悲之心,為了窮人的事,他寧可自已作難。窮人受到欺侮,吃了官司,卻又無能為力,周鐵珊得知後,自已出錢、墊飯幫其討回公道,不但為他們書寫訟狀,還為他們擔當律師,公開出庭為其辯護。擺小攤的小販生意暗淡,過不了年關,他就叫夫人把家裡僅有的錢糧送給他們。失業的人求助於他,他當場作畫,讓他們拿著他的畫去找工作。
據知情的老人們講,有一次,周鐵珊上街,無意中看見一張假冒他的名義畫的招生廣告,十發氣憤。然而,他卻想這個人肯定是在個人生計上遇到了困難才這樣做的,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幫他一把,於是主動尋找到那個人,對他說:“做人同做畫一樣,要誠實。”繼而又教給他繪畫技法,培養他獨立創作的能力,最終使他掌握了繪畫藝術並以此作為自食其力的謀生手段。
周鐵珊對窮苦百姓抱著深深的同情,對社會上的黑惡勢力則一向橫眉冷對。一次,一對男女買了他一幅畫。後來,當得知這一男一女是天津特務機關的頭子和他的姨太太時,周鐵珊後悔至極,想方設法硬是讓他的兒子用高出原價三倍的錢將那幅畫買回來。別人對他不理解,問他何以如此,周鐵珊回答:“我生來就不給惡霸作畫。”
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後,大舉進攻華北。在這種情勢下,周鐵珊縱然畫藝高超,但他的畫也實在是不好賣出了。由於貧困的折磨,周的夫人及他的三個兒子先後染上肺病,相繼死去。國破家亡,饑寒交迫,沉重的打擊使周鐵珊一病不起,以致馮玉祥請他到泰安教馮的夫人李德全畫畫,周都無法動身前往了。1936年冬,74歲的周鐵珊悲慘地離開了人世。
周鐵珊死後,還留下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周鐵珊生前有位最要好的朋友,名叫劉髯公。此公脾氣稟性很像周鐵珊,也是位主持正義、疾惡如仇、對貧苦百姓極富同情心的人。劉曾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不顧生命危險,用自已的錢財解救一千多個被日軍圍困在東權仙戲院(今河北區民主影院)的難民。周、劉二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當年身為《新天津報》(社址在今河北區建國道)社長的劉髯公多次到周的家中拜訪,在報上連續刊登周的作品,周對劉的愛國行動亦是欽佩不已。當周鐵珊在淒風寒夜中死去,又見周拋下的兩個身無分文的女兒時,劉髯公心痛至極,他自已出資厚葬他的摯友周鐵珊,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位慈善畫家那金子般的心腸。然而,就在劉髯公為周料理完後事的一年後,他自已也身陷囹圄,受到日本特務的迫害,含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