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周筱芳出身梨園,早年隨父周庭福、舅何益山及徽班文武小生曹錦香練功習藝,工小花臉和老生;
7歲登台,初演徽劇、京劇;9歲,扮演小花臉受稱讚,初步顯示其表演天才;
10歲,與兄、姐合演京劇《大保國》受好評;
1941年(12歲)改學江淮戲,同年在上海初露頭角,客串演出《殺子報》(飾王官保),後去淮安一帶演出
1944年(15歲)起,工文武小生;
1945年(16歲)與張雲霞結婚,同年成戲班當家小生,與其父合演《山伯訪友》、《孟麗君》等劇,漸成蘇北紅演員;
1946年(17歲)夏第二次來滬,先於南市(當時,其姐張艷芳將【淮北調】首次引入上海,一唱而紅)、昌平等戲院主演《唐伯虎點秋香》、《鄭巧娘》等傳統戲,連滿數月,藝名大震。後應邀加盟麟童劇團,主演《賣油郎獨占花魁女》、《白蛇傳》等一系列大戲,其間,馬麟童傑出的表演藝術對“周派”藝術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1949年(20歲)11月,積極參加慶祝上海解放的演出活動;
1951年(22歲)1月,與葉素娟等發起成立志成淮劇團(取意“眾志成城”),並在滬北大戲院主演建團後的首場演出——《東華林》,京劇大師周信芳觀摩演出並與演員合影留念。同年2月6日至3月24日,參加有13個劇種角逐的上海市春節戲曲曲藝觀摩競賽,主演《東華林》獲一等演員獎;
1953年(24歲),考慮到身為“志成”台柱、自己離開後全團將陷入困境等難處,先後3次謝絕上海市人民淮劇團延其加盟的邀請。
“人淮”成立於1953年5月20日,是上海淮劇界第一家全民所有制劇團,1970年更名“上海淮劇團”;
1954年(25歲),參加華東戲曲會演,主演《郭華買胭脂》獲二等演員獎;
1956年(27歲),演出《荊釵記》,創下連續爆滿4個月零數日的紀錄;
1958年(29歲)年底,志成淮劇團歸靜安區文化局管轄;
1959年(30歲)11月,自編、自導並主演的傳統劇《白虎堂》首次亮相於上海滬西大舞台,產生轟動效應。是年年底,參加上海市話劇、戲曲、雜技、評彈青年匯報演出,主演傳統劇《楊二舍化緣》獲優秀劇目獎;
1960年(31歲)1月,在上海華光劇場主演傳統戲《游龜山》,中共中央副主席陳雲觀摩演出。同年夏,赴北京出席中國文學文藝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並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
1961年(32歲)9月9日和10日,以《白虎堂》(其中楊延昭由臧道純、周筱芳、張雲良分飾,史稱“三演楊延昭”)、《寶玉哭靈》參加由上海市人民、志成、烽火和江蘇“省淮”四劇團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舉行的聯合演出。由於周筱芳在“志成”演出時已擯棄京淮舊路,對《白虎堂》劇情和楊延昭服飾作了重大修改,“三演”時在楊延昭服飾該不該統一等問題上產生重大分歧:尤其少數老資格演員本來就對他的改革持否定態度,這次更是帶頭要他按舊路登台;有的同行見矛盾激烈,主張他“暫時屈一屈”;顧少春等則明確表示支持他,認為“這樣做能讓觀眾看到更多的東西”。周筱芳沒有放棄原則並得到觀眾的最終認可;
1962年(33歲)在上海黃浦劇場主演《紅樓夢》、《白虎堂》、《珍珠塔》,連滿數月,傳為美談;
1963年(34歲)以後,根據當時文藝方針要求,以演現代劇為主,如:《節振國》、《東進序曲》、《千萬不要忘記》《霓虹燈下的哨兵》、《藝壇血淚》(自編自導並主演)、《赤道戰鼓》、《電閃雷鳴》等;
1964年(35歲)12月3日,在鹽城市勝利劇場主演《節振國》,國務院副總理羅瑞卿大將觀摩演出,登台與演員合影留念,並對周派藝術作出高度評價。
1966年(37歲)“文革”爆發,藝術生涯從此結束。“文革”中被污為“三反分子”,受盡凌辱。周筱芳巨大的人格魅力還在於:在走紅的日子裡絲毫沒有名演員的架子,對觀眾的態度始終是極端的尊重,表現為不僅一絲不苟地對待任何一場演出,而且與觀眾廣交朋友,交真心朋友,因此,在他蒙難的日子裡,廣大觀眾伸出了溫暖的友誼之手,甚至“窩藏”他免於批鬥長達一年半之久;
1972年(43歲),志成淮劇團被迫解散,從此忍受無業的苦痛;
1976年(47歲)1月8日,聞知周總理逝世的噩耗後痛哭流涕,連夜創作著名唱段《哭靈車》。許多單位聞訊後,紛紛邀其登台演唱,但都因重重阻難而沒有成功;
1977年(48歲)春,應筱文艷之邀前往其寓所,商談日後加盟上海淮劇團之事。數月後病重,彌留之際,嘆曰:“我臨死也想為觀眾唱個戲。”同室病友含淚邀其躺在床上低聲唱了《哭靈車》,成為他一生的絕唱。同年9月16日在滬含冤去世。在龍華殯儀館大廳追悼大會現場,自發趕來為之送行的觀眾和各界人士多達近2000人。觀眾代表含淚宣讀的悼詞感人至深,充分表達了廣大觀眾對這位人民藝術家的由衷愛戴和不盡哀思;
1979年(去世2年後)10月13日,終於迎來了有關部門發出的《關於對周筱芳同志的複查意見》,指出:此前對其所作審查結論“純屬污衊不實之詞,應予推倒”,使其不白之冤終於得到徹底昭雪。也使周筱芳這位淮劇界公認的天才的表演藝術家的名字得以載入史冊,使後人得以聆聽他所留傳的經典唱段。
人物影響
在淮劇觀眾中,周派魅力之大實屬罕見。當年,志成淮劇團每天演出日夜兩場,星期天則還要加演早場,然而,提前10天或兩周預售的戲票,通常在一個下午就告罄。萬一周筱芳因故不能登台,觀眾可無條件退票。為吸引“志成”前來演出,只要周筱芳登台,前台(劇場)情願拿出每場戲首排10個座位的票房收入貼賬給周筱芳個人,這幾乎成為當時的慣例。即使在演出市場低迷期,不少劇場觀眾寥寥無幾,《紅樓夢》、《白虎堂》、《珍珠塔》、《紅娘子》等周派名劇照樣每演必滿。上海電視台轉播過不少周派名劇的演出實況,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上海尚無錄像設備,影像資料未能存世。
藝術特點
周筱芳扮相格外俊美,吐字極其清晰,念白更是神采飛揚、餘音繞樑,淮劇界無有出其右者。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演唱非常講求發聲方法,能根據所演腳色的不同年齡層次和性格特點,採用不同的發音部位加以表現,使人物刻畫的效果入木三分。如:他扮演的賈寶玉、唐伯虎是那么飄逸瀟灑,而節振國、岳飛又是那樣的剛毅粗獷,行當跨度之大和表現力度之強,在整個戲曲界都不多見。
藝術風格
周筱芳是天才的創腔大師,能從刻畫人物性格著手,新穎獨到貼切自如地突破各種淮劇曲調的既定句式和板式,形成長短句不一、上下句不限、小腔格外豐富、音韻跌宕起伏、表現力極強的周派唱腔,並且每每在日常演出中有即興發揮,令人稱奇,百聽不厭。而創造音樂旋律的過程則是天才加勤奮,其刻苦鑽研的程度遠非常人所能想像。例如,周筱芳酷愛釣魚是圈內人所共知之事,但其中奧秘卻鮮有人知。有一次,當顧少春與之聊起此事時,卻不料得到這樣的回答:“我哪是釣魚呀,是為了找個安靜的地方想戲啊!”周筱芳的許多經典唱腔,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創作出來的。
但是,他的創腔過程絕不是閉門造車式的苦思冥想,而是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包括兄弟劇種如越劇和梆子戲的旋律等等都在可選之列,然後加以創造性的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特有的演唱風格。必須強調的是,周派唱腔決不僅限於【三節調】(即【馬調】),而是包含了各種淮劇生腔曲調的博大精深的唱腔體系。總之,周派藝術在創腔、唱、念、做等領域成功探索的過程中,已基本形成獨樹一幟的淮劇生角(小生、鬚生)舞台表演體系,並以其非凡的藝術魅力載入中華民族燦爛戲曲文化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