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周易與人生》分內、外兩編、二十個易學命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討論了《周易》智慧及其對現實人生的指導意義,在引用古代故事的同時,還舉了很多當代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作者認為,人的生命活動,包含處世方法和德性涵養兩個層面的內容,撇開後者只談前者,則容易流於機心與游世;撇開前者只談後者,則容易流於迂
腐與拘謹。所以,內篇討論人生活動的德性基礎,外篇討論人生活動的方法原則。前者可謂變中之常,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守持,以使自己保持並完善自我的人格修養;後者可謂常中之變,可因時地的不同而有所變易,以使自己合乎並順應時勢的流轉。而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有機地結合二者,才能使人顯得既厚重,又智慧。《周易與人生》的“附錄”部分則討論了什麼是命,八字與命運的關係等問題。
作者簡介
楊慶中,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傳統易學等。近年來,以課題負責人身份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其中之一的結項成果《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另一結項成果《周易經傳研究》,作為“優秀項目成果”,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文庫”,於200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2007年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另外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現為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副秘書長,《國際易學研究》執行編委,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經學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圖書目錄
引言:《周易》活在我們的生活中
內編
一 自強不息
二 厚德載物
三 憂患意識
四 遷善改過
五 中正和合
六 謙卑禮敬
七 純誠信實
八 利以合義
九、持恆守志
十、樂天知命
外編
十一 時止時行
十二 當位處順
十三 知幾察變
十四 慎始慎終
十五 交感比應
十六 屈伸有度
十七 求同存異
十八 裒多益寡
十九 遁世無悶
二十 極數知來
附錄:
一、《周易》概說
二、《周易》六十四卦
文摘
一 自強不息(節選)
說到“自強不息”這一成語,人們或許並不覺得陌生;但如果說它出自於《周易》,不少朋友大概還不十分瞭然。《易傳》在解釋《乾》卦時說過一句話,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是“自強不息”一語的出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很是耐人尋味,“君子以”是“君子應當”的意思。“君子應當”如何呢?“應當”“自強不息”。為什麼應當“自強不息”呢?因為“天行健”。可以說“天行健”,是“君子以”的所以然之故。用專業一點的術語說,是“君子以”的哲學基礎。
1.1
那么,為什麼“天行健”,君子就應該“自強不息”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須從《周易》中的“健”字入手。
“健”字在《易傳》中共出現了15次。其中,《彖傳》中出現了10次,《象傳》、《文言傳》、《繫辭傳》中各出現了1次,《說卦傳》中出現了2次。除《說卦傳》中有一條是指震卦外,其餘14條均是指三畫卦乾而言的,如《乾•象傳》、《乾•文言傳》、《需•彖傳》、《訟•彖傳》、《小畜•彖傳》、《泰•彖傳》、《同人•彖傳》、《大有•彖傳》、《無妄•彖傳》、《大畜•彖傳》、《夬•彖傳》等。這些材料中的“健”字,基本上都是用來解釋卦象中的三畫卦乾的。可見,“健”是乾卦所獨有的品格之一。
另外,在《周易》中,還有幾個六畫卦中含有三畫卦乾,但《易傳》並沒有以“健”來解釋它,如《履》、《否》、《遁》、《大壯》、《姤》等。不過《否》之《彖傳》曰:“內柔而外剛。”《大壯》之《彖傳》曰:“剛以動。”《姤》之《彖傳》曰:“柔遇剛。”均是用“剛”字來解釋乾卦,說明“剛”也是乾卦的主要品格。
《易傳》以“剛”釋乾,是有它的原因的,那就是在他看來,乾是陽類屬性的總代表,用《繫辭傳》的話說,即“乾,陽物也”。因此,乾卦的卦象全部是由陽爻組成的(無論是三畫卦還是六畫卦),可以說是純陽之體。而乾卦之外的其他卦中的陽爻,其性質自然也就反映或分有了乾的性質。或者換句話說,《周易》六十四卦,無論是哪一卦,其中的陽爻,都在該卦中彰顯著乾健之性的作用,不管這種作用是否適當。
要而言之,乾的品格為“剛健”。
那么,為什麼在《周易》中乾卦的品格為“剛健”呢?這是因為乾在《周易》中象徵天,乾的基本取象為天。請看下面的例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象傳》)
雲上於天,需。(《需•象傳》)
天與水違行,訟。(《訟•象傳》)
風行天上,小畜。(《小畜•象傳》)
……
組成《需》卦和《訟》卦的兩個三畫卦分別是乾和坎(位次不一樣),據《說卦傳》,乾為天,坎為水,又為雲,所以兩卦的《象傳》分別謂之“雲上於天”、 “天與水違行”。組成《小畜》的兩個三畫卦分別是乾和巽,據《說卦傳》,巽為風,所以《小畜》卦的《象傳》謂之“風行天上”。其它如《履•象傳》、《泰•象傳》、《否•象傳》、《同人•象傳》、《大有•象傳》、《無妄•象傳》、《大畜•象傳》、《遁•象傳》、《大壯•象傳》、《夬•象傳》、《姤•象傳》等,也都是以乾之取象為天,並以此而立說的。
1.2
那么,為什麼《周易》要把天作為乾的取象,並用乾象徵天呢?這個問題說來複雜,大體而言,與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有關。讓我們先來看一段材料:
天有純剛,故有健用。今畫純陽之卦,以比擬之,故謂之象。……天行健者,行者,運動之稱;健者,強壯之名。乾是眾健之訓,……偏說天者,萬物壯健,皆有衰怠,惟天運動,日過一度,蓋運轉混沒,未曾休息,故言天行健。(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一)
這是唐代著名學者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一書中解釋《乾》卦的《象傳》時說過的一段話,大意是,天有純剛的屬性,所以有剛健的功用。《周易》用三個(或六個)陽爻象徵它,也正是為了以此模擬天的剛健。而天之所以有這種剛健的屬性,乃是由於它周流運轉,沒有停息的時候;在在生動,沒有衰竭的時候。孔穎達在該書中還引用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劉表的解釋說:“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故云天行健。此謂天之自然之象。”很顯然,孔穎達所謂的“惟天之行,日過一度”也好,劉表的“天體之行,晝夜不息”也好,他們都是在以天文學意義上的天為根據,解釋乾卦“剛健”之性的來源。類似的解釋還很多,如三國時期的著名易學家虞翻就曾用“天一日一夜過周一度”解釋“自強不息”(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古代,天文學是相當地發達的,據傳早在黃帝時期,就曾“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訊息,正閏餘”(《史記•曆書》)。到了堯帝的時代,便已形成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較為成熟的曆法系統(《尚書•堯典》)。至於夏商周三代,天文曆法就更是趨於完善了,如殷商王朝以乾支紀日,周而復始,一年12個月,並有置閏;同時還對日食和新星等異常天象有所記錄。這些無疑對於成書於西周初年的《周易》是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的。
《周易》本屬於蓍占類著作,但由於它的蓍占是透過由陰爻陽爻組成的卦畫及卦畫所組成的卦象來完成的,所以,其中也明顯地吸收了許多星象學方面的知識和內容。例如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就曾經利用天文學的知識,對《乾》卦作出過頗具特色的解釋。李鏡池先生受此啟發,釋《乾》卦的“龍”字為龍星,並認為“潛龍”就是秋分的龍星。其它如“月幾望,吉”(《歸妹》六五);“宜日中”(《豐》);“日中見斗”(《豐》六二、九四):“日中見沫”(《豐》九三):“月幾望,馬匹亡”(《中孚》六四)等,也分明是與天文星象有著密切關係的話語。誠如《繫辭傳》在記述八卦的起源時所說的,“仰以觀於天文”,“仰則觀象於天”,“天垂象,見吉凶”,等等等等。乾卦的取象於天,也正與此有關。可以說,《周易》是用一種新的方式,從新的角度對古代天文學的部分成果進行了總結和吸收。這也為以後的易學家們藉助於天文學研究的新成果來詮釋《易》辭(如漢代的卦氣說)提供了根據。
然而,《周易》用新的方式,從新的角度對古代天文學的部分成果進行的總結和吸收,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單純的對自然天象的類比或模擬上,而是更進一步,以擬人的手法,從哲學的高度對自然天象所表現出來的品格和精神進行了概括。《易傳》所謂的“天行健”,就是利用《乾》卦的符號特徵對天的剛健品格作出的概括。《乾》卦的《彖傳》說: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成六龍以御天。幹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這是一段十分優美的文字,《彖傳》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概括了《乾》卦的特性。如果把它翻譯成現代語言即是:
偉大啊乾元,萬物資取它才有開始,而它則本之於天。雲氣飄動甘雨降臨,萬類在流動中成形。太陽一出一入,六個爻位適時完成。因時制宜駕乘六條巨龍巡遊天空。天道變化,決定了萬物的命運和本性。保持那本來的和皆,才可能合宜貞正。它始生萬物,使普世獲得安寧。
這是一種多么盎然充沛的力量啊!難怪《象傳》要用“天行健”來概括它了。“資始”,是指萬物因他而有開始。明朝的著名易學家來知德解釋說:“乾元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資始者,無物不有也;統天者,無時不然也。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此乾元之所以為大也”(《周易集注》)。這是說,宇宙之中沒有什麼東西不是靠著“乾元”來開創、來開始的。
然而,“始”還不等於“生”,因為它還不能賦予生命以完整的形式,還需要“至哉坤元”的配合,才能使“萬物資生”(詳下章)。所以,“乾元”“資始”,不是“創始”,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創世之始。也正因為這樣,它才不像猶太人的上帝那樣,工作了六天,就把一切都造出來了。相反,它需要具備“無物不有”、“無時不然”的品格,在宇宙變易的歷程中生生相因,賡續不已,這就是《周易》所謂的“生生”,用《繫辭傳》的話說,這叫“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廣生焉”。
天道的“資始”和生生不息,使之具備了剛健中正的品格和能動進取的精神,《周易》稱之謂:“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臨•彖傳》);“乾元者,始亨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乾•文言傳》)。
序言
引言:《周易》活在我們的生活中(節選)
一
《周易》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學典籍,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其中的《易經》約成書於殷周之際,《易傳》約成書於戰國時期。漢代立經學博士,《周易》被奉為經書,此後的兩千餘年間,它一直穩居封建時代主流學術的核心地位,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
然而,由於《周易》自身的複雜性,加之近代以來國人對傳統文化典籍的陌生,人們對《周易》的理解往往存在著很多偏差,或者視之為神秘的天書,或者視之為單純的占卜算命之書。而社會上的一些旁門左道也都喜歡攀附《周易》,以神秘其說,於是《周易》的面貌變得光怪陸離,讓人覺得好像是霧裡看花,似近實遠。
事實上,如果你懂一點相關知識的話,就會發現《周易》並不神秘。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成語,許多都出自《周易》,或與《周易》有關,如:居安思危、窮變通久、自強不息、韜光養晦、否極泰來、三陽開泰、革故鼎新、求同存異、殊途同歸、洗心革面、義結金蘭……等等。其中象 “否極泰來”這個成語,就來自《周易》的《泰》卦和《否》卦,《泰》卦後面是《否》卦,否極泰來,意思是壞的過去好的到來。又如“革故鼎新”,是由《周易》裡邊的兩卦《革》卦和《鼎》卦組成,革是變革,鼎是鼎立。革去舊的東西,建立新的東西,就叫“革故鼎新”。再如“義結金蘭”,是指兩個人或幾個人的感情不錯,要結義為兄弟,即所謂的結金蘭之好。這個成語即出自孔子對《同人》卦的解釋:“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還有成語“三陽開泰”,“三陽”指的就是《泰》卦下面的三個陽爻。等等等等。
再比如,北京故宮的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這三大殿是清代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其名字 “保和”、“太和”、“中和”,就來自於《周易》。又如故宮裡的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由交泰殿聯結,就是根據了《周易》的思想原理。又如,過去稱皇帝為“九五之尊”,這個“九五之尊”也來自於《周易》,《周易》的《乾》卦九五爻的爻辭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乾》卦中最好的一個爻位,乾代表天,而九五又是“飛龍在天”,所以把它比作皇帝,並稱之為“九五之尊”。
其它如日常生活中的用語,比如我們定下了一件事情,第二天又改變了主意,我們通常會說:“又變卦了”, “變卦”一詞,也來自於《周易》。可見,《周易》一點都不神秘,它就活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二
既然《周易》就活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給《周易》定位呢?或者換句話說,《周易》究竟應該算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書呢?回答這一問題前,請先看看清代人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這樣一段話: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易》說至繁。
意思是說,天文、 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及道士煉丹等,各個方面都與《周易》有關,都受到《周易》深刻的影響。這說明《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有影響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周易》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
由於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周易》的地位非常特殊。自漢代以來,中國傳統學術的核心是經學,而經學的核心則是易學,《周易》是處於傳統學術核心之核心的地位。所以當代大儒梁漱溟先生曾說:“易乃大道之源。”著名旅美學者成中英先生則形象地稱《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就是在不斷地詮釋 《周易》的過程中,生生不息煥發青春的。著名易學家、哲學家朱伯崑先生認為,中國人在與西方人接觸之前,即近代之前,主要是靠研究《周易》來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理解宇宙、認識社會,把握人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周易》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哲學教科書。
要而言之,關於《周易》的定位,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哲學教科書;在中國傳統學術中居於核心的地位。
既然如此,我們學習《周易》,目的是什麼?重點應該放在哪裡呢?我個人認為,至少有以下三個層面可以思考:第一個層面,即知識的層面。了解《周易》的基本內容,對於豐富我們的知識,大有裨益;第二個層面,學習《周易》對於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質,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有很大的幫助作用;第三個層面,也是筆者在本書中重點論述的,就是對於幫助我們安身立命,過正確合理的生活有很大的啟發意義。而這也正是孔聖為我們探索出的一條學《易》之路。據史料記載,孔子早年由於瞧不起巫師之流,對於《周易》並不十分看重,到了晚年重讀《周易》,發現裡面有“古之遺言”,有“德義”可觀,於是“晚而喜《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讀之韋編三絕”,並慨嘆說:“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夫子把學習《周易》的目的,定位在“無大過”上面,“無大過”就是不犯大錯誤。這是他的學《易》體會。我覺得這也應該是我們今天學習《周易》的目的。這本小書就是要探討《周易》的智慧,探討少犯大錯誤的智慧,探討安身立命的智慧!
本書分內外兩編,由二十個易學命題構成,討論了《周易》智慧及其對現實人生的指導意義。作者認為,人的生命活動,包含處世方法和德性涵養兩個層面的內容,撇開後者只談前者,則容易流於機心與游世;撇開前者只談後者,則容易流於迂腐與拘謹。所以,本書內編討人生活動的德性基礎,外編討論人生活動的方法原則。前者可謂變中之常,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守持,以使自己保持並完善自我的人格修養;後者可謂常中之變,可因時地的不同而有所變易,以使自己合乎並順應時勢的流轉。而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有機地結合二者,才能使人顯得既厚重,又智慧。考慮到《周易》一書結構特殊,有一套專門的術語,為了便於讀者閱讀,“附錄”中還特別收錄了一篇專門介紹易學基礎知識的文字,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