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中國文學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5月1日)
叢書名: 中華學術與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平裝: 46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805799865, 9787805799865
條形碼: 9787805799865
商品尺寸: 22.8 x 17.6 x 3.8 cm
商品重量: 739 g

作者簡介

陳良運,1940年生,江西省萍鄉市人。1964年畢業於江西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任江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995年評定),江西省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中外文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長期致力於現當代詩歌研究、評論和中國古代文學、詩學理論研究,已出版《新詩藝術論集》、《新詩的哲學與美學》、《文與質·藝與道》、《詩學·詩觀·詩美》、《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詩學批評史》、《論詩與品詩》等,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選叢書》(5卷本)等,承擔了199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焦延壽與《焦氏易林》四言詩”的研究。

內容簡介

《周易與中國文學(套裝上下冊)》是中國《易》學研究史上第一部研究《周易》經、傳與文學關係的專著。內篇八個專題,探討卦、爻辭與《繫辭》、《文言》等原始文本中所蘊含的文學原理、文學觀念、審美意識、語言藝術諸種要素,力證《周易》的內容與形式,被一代代人接受並加以發揮、轉換,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觀念體系的大致格局。外篇十個專題,主要論述《周易》對中國文學發展方方面面的深遠影響,從人文精神、文學本原到創作鑑賞等種種文學觀念範疇的正式確立,理論構架的成型,一部簡明扼要的中國古代文藝學概論,綱舉目張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附篇介紹的《焦氏易林》,是直接從《周易》本體綻開的文學奇葩。陳良運教授以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歷時十年,數易其稿;《周易與中國文學(套裝上下冊)》是他繼《中國詩學體系論》之後又一部研究古代文學觀念起源和文論體系建構的力作,“探源溯流、闡精發微”的學術風格融貫其中,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而使理趣與情趣盎然於字裡行間。

目錄

內篇
第一章 “盛德大業,至矣哉”
——《周易》之道:創造之道
一 “道”向物質——精神雙重創造意義的轉換
二 《易經》之“自然宗教”意識與《易傳》之
“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三 “變通”——創造之道的核心內蘊
第二章 “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周易》的符號象徵
一符號象徵的形成
二符號象徵的特殊品格
三 符號象徵的奇妙變奏
第三章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周易》的審美意識
一 自然美的折射與發揮
二 以陽剛美為主軸的審美觀念系列
三美之利與功:“化成天下”
第四章 “物相雜,故日文”
——《周易》孕育的文學觀念
一 “觀”、“感”、“情”與“精義入神
二 “文”、“辭”、“象”與“立象以盡意”
三 “志”、“氣”與“剛柔有體”
第五章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周易》的文學思維
一 從形象思維到意象思維
二 “範圍天地之化”的隱喻思維一
三廣闊深邃的聯想與想像思維 一
第六章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周易》的情理品位
一深沉的憂患意識
二真實的愛惡之情
三 睿智的理性精神
第七章 “修辭立其誠”
——《周易》的語言藝術
一 簡古清麗的《易經》語言
二 靈動灑脫的《易傳》語言
三 《繫辭傳》中的語言理論
第八章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周易》中的古代詩歌、
一 卦、爻辭中所引遠古的謠、諺
二 原始詩歌的風貌、特色
三 卦爻辭詩歌與《詩經》
第一章
“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精神與中國文學
一 “人文”觀念的歷史發展
二 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
三 人文精神的新思考
第二章 “原道心以敷章”
——“自然之道”與文學本原
一 《文心雕龍》之前的文學本原論
二 “自然之道”——劉勰的文學本原本體論
三 “自然之道”的文學表現
第三章 “剛柔迭用,喜慍分情”
——“剛柔有體”與作家氣質、創作風格
一從“氣有剛柔”對文學本體質的把握
二 由“風趣剛柔”展開的審美批評
三 “剛柔雜居”與文學流派的發生
第四章 “感於物而後動”
——“感而遂通”的創作心理機制
一 “致虛守靜”——“感而遂通”的心理機制
二 “通靈感物”——古代“靈感”理論的發展
三 “情以物遷”——東方最先出現的“移情”說
第五章 “詩不患無言,而患言盡”
——“言不盡意”的詩學升華
一 魏晉玄學的“言意之”
二 “言不盡意”的質變:“文已盡而意有餘”
三 “文已盡而意有餘”的升華:“無言之美
第六章 “意象所生,方圓隨造”
——“立象以盡意”的藝術轉變
一哲學領域“立象”理論的發展
二 “象徵型藝術”與中國文學早期特色
三 “立象”的質變:“物色盡而情有餘”
第七章 “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神無方”的美學風采
一從哲學走向藝術的“神”
二 “神主形從”之形神理論的發展
三 “神無方”的美學風采
第八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
——“旨遠辭文”的文學語言論
一 文學語言理論的早期發展
二 “美文”意識:文學語言的純化
三 “百鍊為字,千煉成句”的詩歌語言藝術
第九章 “《詩》無達詁
——“仁者見仁”,知者見知”的接受鑑賞論
一 “以意逆志”與“《詩》無達詁”
二 “披文以入情”與“辨於味”說
三 “代日益精”的詩歌接受美學
第十章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
——“變通以趨時”:永恆的啟示
一 “若無新變,不能代雄”
二 “文以情變”與文體之變
三 “入聖”、“入神”——“變能啟盛”
附篇
一部超越時空的詩體啟示錄
一 中國最早的哲理詩
二傑出的現實主義詩篇
三 詩歌藝術的超常發揮
四 《焦氏易林》的文學史意義
主要引用書目與參考書目
重寫《周易與中國文學》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