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宋定國:號紫竹公,筆名主要宋文安、宋定、雲松、旻陽子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著名哲學家、養生家、作家、文化學者。1942年12月出生於河北省安國市一個中醫世家;1967和1982年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本科)和中國政法大學(碩研);1982年到中央團校工作,1985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成立,積極參與學院的籌建和學科建設,先後任專業基礎理論部副主任,科研處處長等;1987年被評為副教授,1993年被評為教授。曾兼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規劃辦哲學組成員,全國領導科學研究會(籌)秘書長等。
在讀研期間,他一改上大學時被動應試的學習方法,創造了“三邊”即邊讀書、邊思考、邊著述,亦即他稱之為“便耕耘、邊播種、便收穫”的方法,頗得裨益。他的碩士論文《人的本質的揭示和唯物史觀的創立》之縮寫稿,在畢業前即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論文集《關於人的學說的哲學探討》,畢業後全稿即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酷愛哲學、歷史和文學,形象地稱“歷史是我的‘腳’,文學是我的‘手’,而哲學則是我的‘腦’。我就是在哲學‘頭腦’的指導下,‘手’‘腳’並用,泛舟於學海,勤獵於書林的”;平時注重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認為“教學是科研的‘土壤’,科研是教學的‘給養’”,力主結合教學從事科研,及時不斷地將科研成果運用於教學中去;注重“學以致用”、教書育人、智力開發和非智力教育相結合、做學問與做人相結合,著力引導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吸收和套用能力,倡導學生在改善、提高自身素質,尤其是實際能力上多下工夫。在兼任全國領導科學研究會(籌)秘書長期間,參與主持召開多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推動了該學科的理論研究和組織建設;曾多次參加國際《周易》研討會,同海內外學者切磋易學在當今社會的套用問題等。
長期從事哲學、領導科學、易學、養生學及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教學、研究和著述,注重理論聯繫實際。1987年出版的《人生價值=!?!》榮獲北京市高校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1992年出版的《周易人生哲理博覽》,將《周易》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按照生存、立志、修養等分為16篇加以闡釋。著名中國哲學史家張岱年先生在為其作的序中寫道 :“宋定國同志運用新觀點研究《周易》,擷取《周易》經傳中的有關人生哲理的思想觀點,加以會綜詮釋,編著成書。這是一項新的探索,無論對於學術研究還是實際套用來說,肯定都是大有裨益的。”1994年出版的《周易與養生》一書,榮獲第一屆國際人體科學大會優秀著作獎,被《讀者導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以及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加以報導、介紹,他也就此到京內外的多家老年人大學等處作專題演講。
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是他長期養成的習慣。因此,除了在理論園地辛勤耕耘外,他還在文學園地辛勤創作。而紀實、言情、醒世、啟悟,則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大特點。他的紀實抒情散文《娘啊,娘》,以其亦泣亦訴的真情實感打動萬千讀者,被多家媒體轉載;其《祭母文》則更是被相關評論家與毛澤東、聞一多和張友茂的《祭母文》一起點評,並見之於多家媒體。其長篇小說《懸壺夢》被譽為國內第一部養生小說。而他以詩詞的形式所記載的特殊日記《詩記》,則是他心路和歷程的真實記錄,其中不少詩詞被多家媒體轉載。
現主要從事中外學術文化和理論創新的研究、教學、著述和文學創作。
學術創見
長期從事哲學、領導科學、易學、養生學以及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研究。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七五”社科規劃項目《當代中國青年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行為》和北京市“八五”社科規劃項目《當代西方思潮對大學生的衝擊及對策》。其在學術領域的創新見解主要有——
一、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 人的智慧型時效守恆定律 ”,即關於人的智慧型發揮及其績效與時間關係的定律。宋定國認為人的智慧型每天所產生最佳效益的時間是守恆的,並因人而異,由此倡導人們要善於摸索和把握自己每天的最佳工作時間,避免“過猶不及”:因用時不足而達不到最佳效益,或因盲目加班卻事倍功半乃至勞而無功。違背這一規律的“拚命”也許能創奇蹟,但也會把“命”真正“拼”掉,從而從反面驗證這一規律。
二、 首次提出關於人生價值的真諦及其量化公式。在198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價值=!?!》一書中,宋定國指出“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這句話不確切,提出並論證了 “人生價值的真諦在於償還從社會索取之後的實際貢獻”,並首次運用淺顯的公式來表示——
人生價值=給予-實際取得/ 必要取得
“給予”是指一個人對於社會的所有貢獻,“實際取得”是指他從社會的實際索取,而“必要取得”則是指在既定的社會條件下,常人為了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必要,起碼要從社會所取得的東西。在既定的社會條件下它是個常數。這樣,通過這個公式,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就不單要看他對於社會的貢獻,而且還要可他從社會的實際取得。要是其實際取得大於其貢獻,其人生價值自然就是“負”的了!當代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就此評價說:“你這本書雖小,可提出了一些很有學術價值的見解。人生在世,貢獻和索取是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不對這兩個方面做比較,一個人的價值是評價不清的呀!你還提出了人生價值的具體評價公式,是個大膽的探索 !”
三、關於人是社會關係之網的紐結和“四點”的闡釋。在1985年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專著《人的本質的揭示和唯物史觀的創立》中,宋定國首先提出並闡釋了“人是社會關係之‘網’的‘網上紐結’”,“是一切社會關係的始點、交點、支點、終點”即“四點”的著名論斷,從而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理論精髓。本書被譽為上世紀80年“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兩本頗有代表性的關於人的問題的專著”之一。
四、預見“人類倫理道德的傳統堤壩,在新技術革命大潮的衝擊下,正在晃蕩;有些堤壩正在坍塌、決口”,並提出應對的辦法。在1987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新技術革命與社會趨向》一書中,宋定國正視並預見到“人類倫理道德的傳統堤壩,在新技術革命大潮的衝擊下,正在晃蕩;有些堤壩正在坍塌、決口。”在分析了戀愛、結婚、同居、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等對於傳統堤壩的巨大衝擊,並有隨時坍塌、決口的危險後,宋定國嚴肅地指出:“人們該怎么辦?死守?這不明智,也不可能守住!最好的辦法,就是因勢利導,主動將堤壩打開幾個口,讓洪水分流而去。”
五、 認為“八卦符號是一種符號文字”。在2011年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的《周易解迷》中,宋定國提出:“在文字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的社會背景下,八卦符號產生於從‘結繩記事’到‘契木為文’的時代。“從刻畫簡單的線條符號,到刻畫幾何型的符號,再到刻畫圖象型的符號,最後形成象形文字。”“‘—’和‘- -’兩個符號,就產生在最初的刻畫簡單的線條符號的階段。”
六、對於“易”字起源之謎提出新說。在首都師範大學2013年1月出版的《周易解謎》中 ,宋定國依據“易”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文等形體的演變,一反有史以來的“象形說”(含“蜥蜴說”、“器皿注水說”和“勿字像旗說”)和“會意說”(含“雲氣匯集陰陽變幻說”、“乍晴乍陰說”、“日月組合說”和“上日下勿說”),提出甲骨文中的“易”字,是對於“燒灼龜甲占卜時,所出現的裂紋”的形象真實地仿照刻畫,即“易”字“源於燒灼龜甲占卜時所出現的裂紋,即對於用以占卜時燒灼龜甲所產生的裂紋的仿照刻畫。”其理由主要有三:第一、“易”字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文字,由它命名的《易》,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部成書,而其內容又是專門記載卜筮活動的,那么,由此判定,“易”字起源於起初的占卜活動之中,最初是對於燒灼龜甲占卜時所出現的裂紋的形象真實仿照刻畫,就是順理成章的了;第二、甲骨文中的“易”字,其線條及其構成,也很像燒灼龜甲占卜時自然形成的裂紋;第三、依據漢字創造的一般規律,應是先簡後繁,先“象形”後“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等。拿“蜥蜴說”而言,“蜥蜴”的“蜴”字是個“形聲字”,顯然是在“易”字出現之後,按照“易”子的“聲”,加上“蟲”字的“形”而創造出來的。就是說先有“易”字而後有“蜴”字。因為“蜥蜴”膚色伴隨環境的顏色而變化,所以,當“蜥蜴”文字被形聲地創造出來後,人們看到小篆體的“易”字很像“蜥蜴”,才敷衍出“蜥蜴說”,並將此說依序往前推,以至於把金文和甲骨文中的“易”字,也敷衍成同樣的說法。至於“上日下月說”、“上日下勿說”等等,情況近似,不言而喻。因此,宋定國認為“‘易’字在漢字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字,它的產生,不同於一般漢字的方法,即‘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等六種方法,都不適合於它。它只是對於燒灼龜甲占卜時,所出現的裂紋的形象真實地仿照刻畫,或者說,它的最初寫法源於燒灼龜甲占卜時,所出現的裂紋。”因此,“通過對於‘易’字產生的歷史可以看出,它不僅與占卜活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且,正是在對於占卜活動的漫長地記載中,逐漸形成了《易》這部書。”“‘易‘字不是個一般的漢字,而是一個植根、深埋、隱匿著迄今所知我國第一部成書《易》起源之謎的文字,是揭開《易》起源之謎的一把鑰匙”。
七、率先對充滿神秘色彩的“奇門遁甲”進行客觀、歷史地評析。在2011年出版的《奇門遁甲探秘》中,宋定國運用客觀、歷史的觀點,在原原本本介紹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揭示“奇門遁甲”的產生和發展,及其被“神秘化”的社會根源、思想認識根源和心理根源,針對其各種理論依據,布局、演局及其推演過程等等中的真理與謬誤、科學與迷信、精華與糟粕、合理性和局限性等等,力求做出縝密而恰如其分地評析,並啟示人們 :“世界上的任何學術文化,都處於不斷發展著的歷史流變之中。這個流變中的每一階段,每代人、每個人所能做的,不過是其中的‘一浪’或‘一滴’。‘浪’或‘滴’總是有限的,而‘流’則是無限的。沒有‘浪’或‘滴’,固然就沒有‘流’,但有限的‘浪’或‘滴’與無限的‘流’相比,永遠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即使最亮麗的‘浪’或‘滴’,也不過是滔滔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水滴而已。同任何人類思想文化的成果一樣,奇門遁甲是歷史的產物,故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烙印:既蘊涵著一定時代思想文化之精華,具有合理成分,又積澱著一定時代思想文化之糟粕,具有局限性。由此就決定了它所必然存在的‘是’與‘非’。無論誇大哪一方面,都失之於客觀、全面。”
八、探索並概括出“國學”即“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國學縱橫》中,宋定國依據詳實的文獻,將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概括為“貫通古今,融匯內外,綜合創新。其中‘綜合創新’是‘軸心’,而‘貫通古今’和‘融匯內外’則是‘兩輪’,因而這個基本規律可以形象化為‘一軸兩輪’”。
九、對於三大拜物教所導致的弊端及革除的入口和出路的探索。在1988年發表的《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反對三大拜物教》(《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88年05期)中,宋定國分析了由自然宗教到人為宗教,再到政治崇拜、權力崇拜和個人崇拜這三大特殊“宗教”產生的過程,指出三大拜物教是迄今為止所有社會制度的根本弊端,並對改革和根除的入口和出路進行了探討,呼籲世人醒悟:消除政治、權力、個人三大拜物教及其產生的根源,是擺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物 。
十、對於領導活動三大基本規律的探索和概括。在黨建讀物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領導科學實用教學概要》中,宋定國一以貫之地通過分析領導活動中的基本矛盾及其運動,所體現出來的三類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將領導活動的基本規律概括為三,即“領導者一定要適應並引導被領導者的規律”、“領導主體一定要適應工作任務要求的規律”、“領導主體一定要適應並改造客觀環境的規律 ”。
十一、以全新的視角釋解“國學”、“國學大師”。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國學縱橫》《國學探疑》中,宋定國對於被熱議的“國學”、“國學大師”進行了考辨,並從史、論相結合的角度,闡釋了“國學”的蘊義;從為學、為人即文品與人品兩個方面闡明了“國學大師”的基本評價標準,指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大師’之所以為‘大師’,還不能光看學問,光看作品,還要看道德即人品、文品,看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國學大師’是一個很有分量的稱譽,是一頂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佩戴的。現在人們所稱道的‘國學大師’,實際上頂多只是史學家、哲學史家等等而已。這是僅僅就其學問而言。至於就‘師德’而言,不少人就更成問題,距‘國學大師’就更遠了 !”
十二、依據郭店楚簡《老子》版本重新釋解《老子》。在《國學縱橫》中,宋定國批判了將春秋時期的老子加以神化的奇談怪論,指出“老子是人而非仙”;傳世本《老子》即《道德經》八十一章並非《老子》原本,因而“再依據傳世本《老子》解說老子不可取”;郭店《老子》版本是被學界公認為迄今所見最為接近《老子》原本的版本,依據這個版本,老子並非一味主張“消極無為”,而是同時也主張“以道佐人主”,即“積極有為”,並強調指出“‘無為’不一定消極,‘有為’不一定積極!”
十三、指出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史無信證”。在《國學縱橫》中,宋定國依據翔實的史料和文獻,經過縝密考辨指出:被大肆炒作的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史無信證”,即沒有史實根據,並認為“不斷翻新的‘新儒學’離原汁原味的儒學越來越遠”,“後世享有的殊榮使孔子九泉不得安!”
十四、明確指出所謂“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乃子虛烏有。在《國學縱橫》中,宋定國依據翔實的史料和文獻,贊同孫景壇教授對於為學界長期津津樂道的所謂“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質疑,明確指出這一說法乃子虛烏有。“在漢武帝及其以後的漢代三百多年間,無論是包括神仙方術在內的異端邪說,還是重在實用的各種學術,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在很多領域,成就都領先於當時的世界。這一史實表明,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整個漢代根本就不存在。從學術文化的發展形勢看,漢代相對比較寬鬆,既沒有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沒有後代聯綿不斷充滿血腥的‘文字獄’。”將“抑黜百家,推崇六藝”敷衍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個天大的學術謊言,其始作俑者是清末民初的學者易白沙。
十五、 指出流傳已久 的將“儒釋道”並提的說法欠妥。在2013年1月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學探疑》中,宋定國指出流傳已久的將“儒釋道”並提的說法欠妥:“第一、‘儒釋道’的提法本身就包括內涵和邏輯上的混亂。按照通常的理解,三者中‘釋’和‘道’為宗教,而‘儒’呢,有人視為‘儒學’,有人則視為‘儒教’。若視為‘儒學’,將‘儒學’跟佛、道二教相提並論,顯然不合邏輯,也很容易引起歧義;而若視為‘儒教’,並與佛、道二教並提,邏輯上雖然通了,但卻違背史實。因為中國並不存在‘儒教’。”“所謂‘儒釋道’,嚴格地講,實際上包括兩學(儒家和道家學術)兩教(佛教和道教)四種學術文化體系。然而,迄今為止,學界似乎對此卻沒有給以應有的厘定和重視,錯誤和含糊其詞地使用者比比皆是。”“第二、漢代以後的中國古代學術文化,決不是能用‘儒釋道’所能囊括得了的。且不說天文、曆法、地理、水利、算學、農學、醫學、紡織、建築、冶煉、釀造和交通等等實用性的學術文化未被包括,就連在民間流傳和影響較大的諸如易學、術數之類的帶有神秘色彩學術文化,也統統被排斥在外了。”
十六、指出“中醫藥學術被疏漏”是中國學術研究當中的一大缺陷。在《國學縱橫》中,宋定國專門以“中醫藥學術被疏漏”作為一章的標題,就“中醫藥學術的哲學建樹”、“源遠流長且碩果纍纍的中國養生學”、“隋唐學術大家孫思邈”、“各樹一幟的‘金元四大家’”、“中醫藥學史上的百家爭鳴”,以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金元四大家’”等方面,進行了論證和闡述,明確指出中醫學術長期被學界所疏漏的史實和遺憾。
十七、首次將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視為“形象化的國學名著”。在《國學縱橫》一書中,宋定國指出 《三國演義》所蘊含的“國學”底蘊,在三部小說名著中最為深厚。從中不僅能看到儒家思想的深厚底蘊,而且能看到陰陽家、兵家、道家和道教、佛教,以及名、法、縱橫、天文、歷算、地理、數術、醫、農等等諸子百家之說的深厚底蘊。“對照現在的地圖,核查《三國演義》中的主要地名及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都與事實基本吻合。”羅貫中堪稱“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或用現在人們的話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 《西遊記》作為神話小說,所描述的雖然是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自然蘊涵深厚的佛教、佛學思想學說內容,然而,它卻同樣濃墨重彩地描述了有關道教、道家,以及儒家、陰陽家等等學術文化流派的思想學說,而這些思想學說也都是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來展現的,所以,同樣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中國以“儒釋道”兩教(佛教和道教)、兩學(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相融匯為核心的傳統學術文化,通過《西遊記》得以全面、活靈活現地展現和傳播,並且影響深遠,遍播世界,尤其是為一代代孩童和青少年所青睞,昭示了作者吳承恩也是一位通曉“國學”且熟諳文學創作藝術的一代大師。而作為不同於《三國演義》的另一種意義上的歷史小說 《紅樓夢》,則以其不受歷史背景約束,富有浪漫的創造力的形式,從典章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宗教寺院、中醫中藥,到思想觀念,乃至風俗習慣;從園林建築、工藝美術、烹飪飲食,到戲曲音樂,乃至遊戲娛樂……都包攬無餘。而其所體現的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主要是以“儒佛道”兩教、兩學為基石,同時吸附、融匯其他多家(如辭賦家、醫家、數術家等)思想。總之,《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將儒、佛、道兩學、兩教,以及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即“國學”的多家、多派的思想融為一體,以萬花筒的形式顯現、折射,展示出極其深厚的“國學”底蘊,因而都不失為“形象化的“國學”名著。”
十八、創建“綜合論(學)”。經過20多年醞釀、調研、構思,宋定國在“新三論”即協同學、耗散結構論和突變論,運籌學,系統工程,信息融合,綜合集成和網路理論等科學新論的基礎上,提出“綜合論(學)”,挖掘出哈肯等關於事物“自組織”、“協調合作”背後的動因,回答了當今快速發展的科學理論和社會實踐對於哲學挑戰中一些難題。其所著《綜合論(學)》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有三:一是大自然本身具有自我協調、自我配合、自我修復、自我組織、自我控制、自我平衡、自我穩定、自我完善的能力即天然綜合力;二是大自然將其天然綜合力賦予包括人類在內的天地萬物;三是為人類所特有獨有的科學能動綜合力,得益於人所特有獨有的以人腦為主體的認知系統,是對於天然綜合力的升華,是富有創新性勞作即發現、發明、創造、創業和創新的淵藪,從而告訴人們一個常用可能不大自覺的道理,拋棄以為創業、創新只屬於為數不多的“精英”的模糊認識,讓大家變自發為自覺,變被動為主動,趁大好年華、有生之年,勇於發現、發明、創業、創新,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享受幸福的人生。
主要著作
《人的本質的揭示和唯物史觀的創立》(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新技術革命與社會趨向》(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
《人生價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領導學簡明教程》(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新編政治學》(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經營管理哲學》(新華出版社1990年版);
《領導行為學概論》(合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年版);
《周易人生哲理博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周易人生醒世真言》(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周易與養生》(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領導科學實用教學概要》(黨建讀物出版社2001年版);
《周易與人生》(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
《周易與養生》(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
《周易解迷》(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
《奇門遁甲探秘》(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
《國學縱橫》(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國學覽勝》(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國學探疑》(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周易解謎》(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綜合論》(中版數字傳媒有限公司2017年1月版)
長篇小說《懸壺夢》(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記實散文《百感交集憶在北大上學的6年》(《北大人》2004年第三期);
長篇紀實抒情散文《娘啊,娘!》(現代出版社2014年4月版);
長篇小說《藥都魂》(九州出版社2014年4月版);
長篇小說《變形姻緣》(2010年《起點小說網》連載);
另在《光明日報》等海內外報刊發表《略論周易哲學思想對中醫學的影響》《周易修養思想揆義》《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周易》《風水與科學和迷信》》《關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新儒學”》《“易”字起源之謎新說》《“六經”乃中國學術文化的源頭而絕非儒家經典》等論文百餘篇。
詩詞選作
安國一中
(1956.9. 5 .安國一中)
脫胎抗日烽火中,硝煙散 去始新生 。
納士招賢培師資,因材施教育 梁鵬 。
師生互勉齊 進取 ,教學相長同攀登。
八方學子競報考, 聲 名遠播 冠 冀中。 (1)
(1)安國一中,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原名“晉察冀邊區 第七中學 ”。新中國初期,因其教育質量優異,招來附近博野、蠡縣、安平、深澤、晉縣、束鹿、定縣和望都等縣學子競相報考就讀。
藥都安國
(1956.9.9.安國一中)
兒時曾在安國大、小藥市附近小住。1956年考入安國一中上學後,周日從家回來順路到兒時曾經住過的大、小藥市轉悠,有感而吟。
藥味濃郁滿街巷,大小藥市盡藥莊。
草到安國方成藥,藥經祁州始衛康。
蟬翼清夏天下絕,百刀檳榔世無雙。(1)
扶傷救死最神聖,藥都美譽千古揚。
中華醫藥貫長河,救死扶傷重 醫 德。
看病不分貧與富,行醫最忌諉和拖。
加工飲片求精細,選 配方劑 去偽訛。
未病先防 既防 變,藥到病除樂呵呵。 ( 2 )
(1)“蟬翼清夏”,指加工後的半夏切片,薄如蟬翼,在微風中可飄然飛空;“百刀檳榔”,指檳榔經浸潤軟化後,加工時可切100多刀,片薄如紙,可隨風飄揚。“蟬翼清夏”、“百刀檳榔”與“雲片鹿茸”、“鎊制犀角”統稱“安國四絕”。
(2)“未病先防既防變”,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乃中醫之重要治則。
延 安
(1966.11.3.延安)
借“大串聯”之機,我與馮瑞國、方小早兩位同學專門遊覽名勝古蹟。11月2日到延安後,先後參觀了楊家嶺、棗園毛主席故居等,遊覽了寶塔山及延河兩岸,領略了當地的民風民情等。
三山擁簇一河澆,今日延安風更高。
滾滾清流拍峭壁,巍巍寶塔抵雲霄。
老人體弱仍揮劍,青少身強更舞刀。
駕馭東風掃孽障,棗園旗幟永高飄。
西 安
(1966.11.6.西安)
有幸逍遙逛西安,古都風貌果非凡。
鐘樓雄屹瞰全市,城垛蒼崢鎖邑垣。
大雁塔嶒笑塵俗,碑林字峻贊書仙。
關河龍虎秦川沃,成就京都千百年。
成 都
(1966.11.13.成都)
從西安乘車到成都後,我們翻牆窺看了被關閉的武侯祠,遊覽了草堂公園、望江樓和錦江風光,並乘車到大邑縣參觀了大地主劉文彩的莊園及泥塑“收租院”。
天府之國久慕名,今朝有幸到蓉城。
草堂苑內耽佳句,望江樓中嘆葉風。
武侯祠前議戰策,收租院內斥剝經。
成都名字有來歷,城內精華藪蜀中。
樂 山
(1966.11.20.樂山)
三江交匯益嘉城,水秀山清相襯融。
烏尤寺中登爾雅,東坡樓內覓賢蹤。
物華天寶孕奇士,毓秀鍾靈育俊雄。
可惜溪城六月過,未識飛蚊似花鷹。
重 慶
(1966.11.27.重慶)
兩江五嶽簇山城,喜慶雙重巒抱中。
紅岩村中謀斗計,白公館內逞猙能。
渣滓洞漫群英血,歌樂山盈眾烈腥。
濫炸狂轟人體碎,花紅柳綠淚凝成。
長 沙
(1967.1.5.長沙)
長沙城建數千年,有幸游瞻自奮然。
澎湃湘江連兩璧,秀蒼嶽麓抱一垣。
關黃戰事無蹤跡,屈賈珠痕有淚篇。
愛晚亭中長呆立,只緣杜牧未來前!
洛 陽
(1982.4.16.洛陽)
牡丹綻笑萬花叢,洛邑欣擁楊柳風。
南洛北邙山水秀,西函東虎氣姿雄。
人傑地靈冠華夏,洛書河圖系鎖鈴。
一部中華文化史,離開洛陽便難評。
濟 南
(1983.6.22.濟南)
夏日融融到泉城,歸期有日心稍松。
南岱巍峨覽眾小,北河濤騰納群洪。
趵突泉涌天下絕,大明湖秀四季呈。
墨翟非攻倡兼愛,鄒衍五德演始終。
百泉集成玄齡智,千山磨就叔寶雄。
稼軒豪邁醉挑劍,易安哀婉嘆戚零。
物華天寶薈齊魯,人傑地靈萃山東。
黃河鯉魚味可口,不飲也要乾三盅!
昆 明
(1985.8.16.昆明)
為參加全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術討論會,我提前2天報到,以便遊覽久已心儀的春城風光。
暑氣猶存秋意濃,三天兩夜到春城。
山環三面濡驕態,池傍一廂沐秀容。
瓜果紛呈味各異,民族俗異志相同。
喜看西嶺睡美人,笑靨如花美夢中。
南 京
(1986.5.4.南京)
前往安徽省屯溪市參加“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現實”研討會,在南京轉車時,得以遊覽六朝古都南京。
一
途中有幸逛金陵,傍水依山氣勢雄。
虎踞昭彰王霸氣,龍蟠吞噬草民腥。
紫牛幕棲山相抱,莫紫玄琵湖競明。
漫道名城都市樂,山川隨處淚膏凝。
二
吳頭楚尾起冶城,屢易其名求太平。
受益誇說風水好,罹災總怪起名凶。
自然風雨因常變,人世沉浮任自擎。
風月秦淮今不古,江山終靠庶民撐。
中山陵
(1986.5.4.南京)
一
鐘山環抱逸仙陵,東寺西陵臥秀叢。
山下銅雕警昧悟,堂內坐像慰英靈。
一杯淨土圓遺願,三夏精程獻赤忠。
天下為公溢正氣,留得懿範照帛青。
二
拜謁中山心愴零,不覺珠淚早沾胸。
殫精竭慮搞革命,盡瘁鞠躬倒滿清。
皇帝垮台魂作怪,國名更變鬼成精。
黨國拋棄為公教,無冕君王變相生。
蘇 州
(1986.5.13.蘇州大學)
一
黃山回返上蘇州,蘇大稍歇游虎丘。
磨劍石含英烈淚,宮牆墟蓋侈王羞。
夫差名裂禍親鑄,西子身亡罪莫由。
休怪時乖運不濟,興亡多與志相儔。
二
蘇州名苑蓋天工,水榭亭閣山水清。
園馥怡心提興致,境雅省志祛煩忡。
寒山寺內吟楓橋,拙政園中品趣名。
草木枯榮能反覆,王朝代謝卻難重。
水調歌頭·武漢
(1986.10.31.武漢)
長江穿城過,三鎮一橋連。
才賞鐵馬飛馳,突見巨輪喧。
相對龜蛇笑視,黃鶴去而復返,誰動古琴弦?
流水高山曲,音韻古今旋。
步長橋,游湖岸,望山川。
古城新貌,兵戈鐵馬閃心間。
辛亥炮聲一響,清帝滾出金殿,帝制被推翻。
世道來回變,不變是飢餐。
蓬萊閣
(1987.8.8.蓬萊)
暑期有幸到仙閣,開放之年遊子多。
唐槐樹前驚妙異,蘇公祠內嘆磋跎。
水城足踏懷英烈,廟島身臨拜聖娥。
戲越牆垣登田寨,蓬萊夕照綴煙波。
北 京
(1987.9.30.紫竹軒)
一
山環三面築藩屏,河橫一隅伏蛟龍。
元帝慎擇修大都,燕王精建落皇宮。
中南海內瀟瀟雨,紫禁城中洌洌風。
長城雄關仍峭立,專供遊客任攀登。
二
古都處處皆景明,各領風騷韻不同。
金殿遺沾歡苦淚,御園銘記笑悲聲。
列強獸跡斑斑血,孤弱瘡痕點點腥。
切莫矜誇世道變,須知禽獸性難更。
江城子·廬山
(1991.6.23.廬山)
講學順道上廬山。
踏雲煙,悟仙凡。
疊翠牿嶺,街市霧中盤。
仙洞秀峰多軼趣,真與偽,混其間。
瓊廬別墅隱仙川。
鬼和人,尺毫偏。
幽靜山林,美景被污沾。
多少是非功過事,隨江水,盡流遷!
紹 興
(2002.7.28.杭州)
名人故鄉勾心頭,今日得緣有興游。
魯迅故跡顯崢骨,陸游沈園埋風流。
大禹陵殿神威壯,會嵇山石征戰稠。
可惜蘭亭未能去,人傑地靈滿神州。
沁園春·麗江
(2003.11.4.麗江)
麗江古城,建築別致,溪流穿縈。
賞四方街頭,市井序華;
黑龍潭源,珍珠噴涌。
木府恢弘,殿閣林苑,恰似京都紫金城。
三清殿,觀麗江城郭,勝臨仙境。
悠悠千年古城,集納西族文化大成。
重文化教育,砥礪素質;
勵精圖治,和睦信誠。
民族團結,共創文明,方有今日遺產榮。
麗江美,惜時間倉促,未盡遊興。
巴黎凱旋門感賦
(2010.9.19.巴黎)
專制王國血淚多,凱旋門上死屍羅。
稱王不念黎民苦,爭霸猶殘人肉苛。
慈善原已藏狠詐,恩典早就蓄奸謀。
勸君開口務謹慎,莫為侵奪唱讚歌 。
書畫選作
哲言名句
*稱心就是樂,如意就是福。(《變形姻緣》)
*緣分是求不來、搶不到、錯不過,也抗拒不了的。(《變形姻緣》)
*有情人不一定成眷屬。(《變形姻緣》)
*能締結美好姻緣的異性感應,是無心的,本乎自然的。所謂“無心”,即發自雙方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彼此心靈的自然撞擊;所謂“本乎自然”,即不受邪念、外力支配、左右,毫不做作,順其自然。總之,男女之間的真情摯愛,莫不是由無心的自然感應為發端。(《周易與人生》)
*能順其自然地愛一個人,是純潔而高尚的;能順其自然地得到一個人的愛,是幸福的;由這樣的愛所促成的兩姓結合,是神聖的。(《周易與人生》)
*是非非是是亦非,得失失得得亦失。誰人解得其中味,一生一世樂滋滋。(《懸壺夢》)
*前人騎馬咱騎驢,後面還有推車的。別怨自己不如人,不如己者多得是!(《懸壺夢》)
*當自己遭遇不幸時,會感到悲傷、憤慨不平。抱怨老天爺為什麼這樣不公?可當你鑽出個人的狹小天地,跟那些比自己遭遇更大不幸的人一比較時,便會得到一種莫明其妙的慰藉,翻騰在心底的波濤旋即會平靜許多。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心神的自我調攝,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心理上的自我平衡。這種自我調攝或自我平衡,對人體健康的維護和疾病的防治,往往勝過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靈丹妙藥。(《懸壺夢》)
*人作為萬物之靈,跟其他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就是能進行這種心神的自我調攝。自覺、及時並最大程度地進行心神的自我調攝,是自我保健的一個訣竅。(《懸壺夢》)
*人啊,要想戰勝別的,須先學會戰勝自己,即先學會自救,爾後才談得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懸壺夢》)
*心神調攝的訣竅就是八個字:順應自然,自得其樂。(《懸壺夢》)
*順應自然跟逆來順受有什麼區別呢……天下雨了,甘挨淋,那是逆來順受;天下雨了,躲一躲或者打把傘什麼的,這才是順應自然啊!順應自然不是消極、被動地適應,與逆來順受不是一回事!(《懸壺夢》)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往下比,跟不如自己的人比,就會發現不幸之中的萬幸,就會體驗到自得其樂!(《懸壺夢》)
*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適度,寧靜澹泊,順應自然,自我解脫,自得其樂,災病何來?!(《周易與養生》)
*“倉廩實則知禮儀,衣食足則知榮辱。”此話有理,但欠全面,因為它沒有把生理和精神上的欠缺涵蓋進去。人畢竟不同於一般動物,還有對他來說更加重要的精神需要啊!一個生理和精神不能得到基本滿足的人,是很難恪守禮儀、顧及榮辱的!(《周易與養生》)
*“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這話太籠統,確切地說,人生的價值在於償還從社會索取後的給予即貢獻。“少取多給”是實現和提高自身人生價值的要訣。(《人生價值=!?!》)
*“秤不自稱。”這是最基本的常識,可是我們卻老是違背這個常識,“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自己(個人或群體)的是非功過,還是讓別人、世人、後人去稱量吧!(《人生價值=!?!》)
*人人都是凡胎肉身,沒有誰是老天鑄就的天才、聖賢或偉人。被神化的人,同被人化的神一樣虛無縹緲,荒誕不經。(《人神變奏曲》)
*所謂修養很高者,並不在於他修得了永遠不再萌生邪念的“高深”境界,而在於他能在邪念萌生之初就能通過自身的修養工夫,及時自覺地克制並將其驅逐。(《人神變奏曲》)
*“愛”的實質在於奉獻,只有無私、無圖、無怨、無悔地奉獻,才是真愛。而娘給予兒的母愛,就是這樣的啊!(《娘啊,娘》)
*在假冒偽劣的產品背後潛伏的是假冒偽劣的人品、官德。倘若不從根治假冒偽劣的人品、官德入手解決問題,“打假”很難奏效。(《娘啊,娘》)
*完全建立在自覺和自省基礎之上的,自然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薰陶,往往比直接的說教和訓誡更富有成效。因為它是以一種日常的,不知不覺的,循序漸進的,符合人的靈肉成長規律的方式,開啟人的心扉,啟迪人的理智,並逐漸把它們積澱下來,達到某種境界的。
*“天公”不公,“神明”不明。欲攀高峰,惟有奮登!(《娘啊,娘》)
*人只要活著就不可能沒有信仰,區別僅在於信仰的具體對象、內容和程度不同而已。但不管信仰的具體對象、內容如何,都是人的精神支柱。人一旦失去了信仰,就等於精神支柱崩潰,那疾病和死亡就要來了!所以,你可以幫助人用科學的、健康的信仰去代替他原由的不科學、不健康的信仰,但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決不可輕易動搖、尤其不宜隨便摧毀人的信仰;否則,那就等於把人推向絕境啊!(《娘啊,娘》)
*神靈啊,你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是最公道、最精明的呀!要不怎么叫“天公”,怎么叫“神明”呢!當塵世的平民百姓無處討回公道,陷入叫天天不應、扣地地無門的困境時,惟有祈求你給他們一線希望了!假如沒有你,假如連你都不公、不明了,那老百姓可真的就連最後的活路、指望都沒有了!神靈啊,你是無奈的平民百姓面對無奈的環境、遭遇,所苦思冥想出來的無奈的自我解脫的法寶啊!(《娘啊,娘》)
*善良的平民百姓儘管從切身體驗中,一千次地感受到神靈連最起碼的衣食住行等實際困難也解決不了,可他們依然一千零一次地祈求神靈!殘酷的現實常把人們置於無奈的境地,無奈的人們為了活下去,就只有祈求天公和神明的庇護啊!(《娘啊,娘》)
*哪裡有不公,哪裡就有神靈;哪裡香火越旺盛,就表明哪裡的不公越厲害!人世越是不公,人們就越要祈求神靈!(《娘啊,娘》)
*不應責怪和鄙視平民百姓對神靈的迷信和愚昧,而應洞察和剷除社會的不公!在社會的不公徹底剷除之前,任何破除迷信的宣傳或運動從根本上說都無濟於事!當人世剷除了不公,人們時時、處處都感受到公平時,誰還希冀什麼神靈存在,祈求它的保佑呢?!(《娘啊,娘》)
*竹帛有字掩真容,野聞無形透實情。若知人間是與非,須問底層老百姓。(《讀史》)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對照聖人的話回眸自己的大半生,我不禁自慚形穢——
到三十而未能立,至四十所惑者甚多,而今五十已過,卻對“天命”仍無所知!至於“耳順”和“從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更不敢奢望了!
我與聖人在個人素質上的差別肯定也很大,但我更看重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況且,人的素質的改善和提高也受制於人與環境的互動作用呢!(《心語點滴》)
*人人是本難讀的書。人生在世,誰人沒有困惑、迷茫之時?誰人沒有難吐的隱私、心語?養生學告訴我們:隱私可以保留,但心語不可不吐;否則,會導致心理失調、情誌異常,而由此引發的疾患比外淫所致的病症一般要難治得多。所以,找個朋友說說心裡話,吐吐心中的鬱悶和不快,是很必要的。(《周易與養生》)
*“人越是老實善良,就越容易上當受騙!”可是老實人不能因此就不做老實人!世上沒有了老實人,那世道就會亂得不堪構想!怎么辦?老實人們動員起來,相互提個醒、報報警!(《周易與人生》)
*“飢不擇食”,人餓極了會不挑選食物地狼吞虎咽。豈止如此,人餓極了,還會目無王法地去偷,不顧禮義廉恥地去搶呢!(《周易與人生》)
*人的卑劣,不是表現人的本能上,而恰恰表現在人的智慧上。人的智慧用得不是地方,就會把人的高貴拖累,使之變成卑劣。人的高貴包藏著卑劣,人的卑劣閹割著高貴。那些充斥假冒偽劣的關係網,不都最終使得其編織者,一個個自食其果,從高貴的殿堂上跌落下來了嗎!(《本乎自然,樂在其中》)
*蹊蹺的是,人越高貴,就越往往迷戀於卑劣;人越卑劣,就越往往夢幻於高貴。人越迷戀於卑劣,就越醉心於高貴;人越夢幻於高貴,就越證明其卑劣。高貴總好鍾情於卑劣,而卑劣亦一再藏身於高貴。(《本乎自然,樂在其中》)
*人要是真正體現其高貴的話,就不要自恃高貴,就要學學蜘蛛,本乎自然地結網,本乎自然地在網上行走。本乎自然,樂在其中。(《本乎自然,樂在其中》)
*有種偏見:認為制定的法規越多、越細,就意味著社會越進步、越文明,而殊不知法與德是成反比的:法規制定得越多、越細,只能意味著道德的水平和作用越低、越差。當人們的一舉一動都必須由法律來規範和約束,否則社會肌體就無法正常運轉時,那只能說明該社會的道德已經低下到極點了!(《鞭炮與過年》)
*人們常慨嘆“物慾橫流”!我說:豈止如此,是“人慾橫流”!君不見我們的“明星大腕”和“達官顯貴”們在“物慾”場上撈足玩膩之後,又爭先恐後地給自己“樹碑立傳”,祈求“揚名天下”、“流芳百世”了!(《近者易迷,遠者彌清》)
*“揚名天下”可以,也容易,但“流芳百世”卻很難。“揚名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隨心所欲,用金錢、權力乃至任何手段都可以達到目的,而“流芳百世”則絲毫不以個人意願為轉移,是靠金錢、權力等手段買不來、換不成、搶不到的!(《近者易迷,遠者彌清》)
*人是一定時代、一定社會、一定歷史條件下由一切社會關係所交織而成的社會關係之“網”上的“紐結”。離開人這個“紐結”,就形不成社會關係之“網”,而離開社會關係之“網”,人這個“紐結”也就失去了意義。(《人的本質的揭示和唯物史觀的創立》)
*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始點、交點、支點、終點。任何社會關係都由人產生,所以他是社會關係的“始點”;一切社會關係都到人收攏,所以他是社會關係的“終點”;任何社會關係都靠人支撐,所以他是社會關係的“支點”;一切社會關係都在人這兒交接,所以他是社會關係的“交點”。所以說,人在社會關係之中,社會關係在人之中;活生生的人促成了生機勃勃的社會關係,生機勃勃的社會關係孕育了活生生的人。(《人的本質的揭示和唯物史觀的創立》)
*未來屬於青年,青年創造未來。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孕育、造就著一代代龍騰虎躍的青年;一代代龍騰虎躍的青年召喚、推動著一股股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新技術革命與社會趨向》)
*人類社會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靠的是什麼動力?是社會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又靠什麼?靠的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創造性勞動。創造性的勞動是形成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直接動力,從而也是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新技術革命與社會趨向》)
*技術革命雖不能直接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但它的成果卻總是為歷史上的先進階級用作進行改天換地的革命鬥爭的武器。當技術革命同社會革命相結合,技術革命的成果被先進階級用來進行社會革命(改造)時,技術革命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就更大、更明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技術革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槓桿。(《新技術革命與社會趨向》)
*把握社會關係之“網”與“網上紐結”之間的關係,是打開人生價值之謎的鑰匙。人生價值的真諦在於償還從社會取得之後的給予(貢獻)。(《人生價值=!?!》)
*人生的真正價值存在於給予和取得的關係之中。就是說,看一個人一生是否有價值,只看給予還不行,只有把其對社會的給予(貢獻)同其從社會的取得聯繫起來加以比較後,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人生價值=!?!》)
*如果用代數學的“正”和“負”來分析人生,把人生中的取得視為“負”,而把給予視為“正”,那么就能更進一步地探
*社會關係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天平。我們每個人,既是“天平”的“被稱物”,又是“天平”的“砝碼”。作為一個“被稱物”,要虛心接受“天平”的稱量;作為一個“砝碼”,要精確地發揮自己的作用。(《人生價值=!?!》)
*“秤不自稱!”這是最簡單不過的常識。人也是不可能“自稱”即客觀、公正地自我評價的!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反覆昭示出這樣的真理:當代人是很難客觀、公正地評價當代的人和事,包括作品的。一般而論,凡是在當代“轟動”、“顯赫”、“紅極”的人和事,往往伴隨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黯淡失色!相反,倒是那些在當代並不“轟動”、“顯赫”、“紅極”的人和事,包括作品,特別是一些被查禁、埋沒的作品,則往往伴隨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被後世所推崇,綻露出崇高的價值和耀眼的光芒。有價值的著作,多是往往在作者謝世後才問世的,而且一般未被其他人刪改、加工過,更未被包裝炒做過!(《近者易迷,遠者彌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真理!且不說自己不可能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就是與自己有聯繫和交往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客觀、公正地評價你。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必然受個人感情、情緒,乃至成見和偏見等等的影響,而相處於同一時代、同一環境的人們,彼此之間難免因交往中的瓜葛或情感上的恩怨而導致某種不良情緒、成見和偏見等等。所以,當代人就很難客觀公正地評價當代的人和事!而超越“此山”,或越往後,人們所受的個人交往中的瓜葛和感情上的恩怨及由此所導致的成見和偏見等因素的影響就越少,因而對人和事的評價反而就愈趨客觀、公正了!(《近者易迷,遠者彌清》)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愚以為,這“旁觀者”只有在跟“當局者”沒有絲毫人事瓜葛和感情恩怨的條件下,才可能“清”。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旁觀者”才有可能對令“當局者”所迷的事物,擺脫恩怨、情緒、成見和偏見等的束縛和影響。或者說,只有跟“當局者”及對令“當局者”所迷的事物,沒有絲毫瓜葛,不受恩怨、情緒、成見和偏見等的束縛和影響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旁觀者”!(《近者易迷,遠者彌清》)
*近者易迷,遠者彌清。這是歷史的辯證法。你可以為自己,為你的親友、同事等樹碑立傳,甚至可以利用你所擁有的特殊身份把這“碑”“豎”得極“高”,把這“傳”“立”得很“美”,這是你的自由,但這“碑”和“傳”到底豎得直不直,立得正不正?到底有無價值,有多大價值?以及能否豎得牢、立得久,則只有讓他人尤其民眾和後人去評判和處置了!(《近者易迷,遠者彌清》)
*它昭示做學問與搞政治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做學問的目標是求真,需要多疑、多問、多思、一絲不苟和“一步一個腳印”,而搞政治則不然。真正的學人玩不來政治,能玩了政治的就不再是真正的學人;學人一旦屈從於權勢,迷戀於“頂帶花翎”,就會被套上緊箍,聽任“佛咒”的擺布而充當文儈;政治家一旦玩起學問,就會把學問變成耍弄權術的工具。(《百感交集憶在北大哲學繫上學的6年》)
*老百姓解不了政治代數學,再聰明的學人,要是把聰明用在解政治代數學上,就只能碰得頭破血流!政治代數學的“解”始終被握在最高決策者手裡,並充滿神秘的變數。(《百感交集憶在北大哲學繫上學的6年》)
*萬物皆流,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和人)。把某種事物絕對化、神聖化,既違背客觀辯證法,也是政治迷信、權力迷信和個人迷信由以產生的重要思想根源。這三大迷信則又是導致政治鬧劇一再重演,政局動盪,社會動亂和悲劇一再發生的主要根源。(《百感交集憶在北大哲學繫上學的6年》)
*導致學生批鬥老師的原因也許很多,比如對領袖的迷信使頭腦發漲得連爹娘都不認,老師又算得了什麼!但無論如何,這裡面包含了對中華人倫中最基本操守的昧棄!良心、良知和風骨對一般人重要,而對學人尤其重要:使北大人引以自豪的馬寅初校長難能可貴的人格魅力,正在於他始終未向強權屈服,始終恪守中華學人的良心、良知和風骨!而學人若是昧棄了良心、良知和風骨,就只能充當文痞墨妓。(《百感交集憶在北大哲學繫上學的6年》)
*它昭示了人性的脆弱。迷信可使之扭曲,盲從可使之扭曲,政治高壓更可使之扭曲!而集迷信、盲從和政治高壓於一體的“文革”,則更使之扭曲得無以復加——卑鄙、偽善,自私、貪婪,猜忌、陰險,狡詐、兇殘……都暴露無遺且登峰造極,“文革”因而成為一面鏡子。用它照照自己可發現自身的弱點而加以矯正;照照別人則可發現人性的卑污而加以戒除!(《百感交集憶在北大哲學繫上學的6年》)
*上北大時由於過分看重考試而大大限制了知識面,但正因那時把所學課程的基礎打得牢,才得以在爾後的工作和再學習中得心應手地擴大知識面。我在讀研究生期間所摸索出的“三邊”即“邊開墾(邊學習)、邊播種(邊研究)、邊收穫(邊出成果)”的學習方法,正是得益於對在北大學習方法正反兩方面的總結。(《百感交集憶在北大哲學繫上學的6年》)
*凡從學生過來的人都會體驗到:有壓力的學習和無壓力的學習效果決不同!學生的動力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源於一定的壓力。適度的壓力有益無害。對時下把有壓力的學習一概稱之為“應試教育”而加以否定,卻把取消考試等毫無壓力的教育名之曰“素質教育”,鄙人實在不敢苟同!(《百感交集憶在北大哲學繫上學的6年》)
*經過大半生的磨練,越來越深切感受到哲學所給予的教益。由於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語文,所以我常說:“歷史是我的‘腳’,語文是我的‘手’,而哲學則是我的‘腦’。我是在哲學‘頭腦’的指導下,‘手’‘腳’並用,泛舟於學海,勤獵於書林的。”哲學不僅使我突破學科藩籬的分割和束縛,而且使我挺過磨難和坎坷,擺脫迷信和盲從,活得比較明白、輕鬆。(《百感交集憶在北大哲學繫上學的6年》)
*對學生來說,最大的災難莫過於荒廢學業了!誰都不願遭遇這樣的災難,但當災難降臨頭上既成事實之後,懊喪和抱怨又有何用?倒不如從它所給予的不幸和痛苦中反思、總結出該汲取的教益!而在確實這樣反覆做了之後,我倒覺得它倒是一筆不意而無奈獲得的另類“資源”了 。(《百感交集憶在北大哲學繫上學的6年》)
*“四清”特別是“文革”,使我認識到認識真理很難:我們所接受的許多所謂“普遍真理”,既非全真,更非都“普遍”,有不少是詩人浪漫般的臆斷;實踐真理更難:即使像“實事求是”這樣簡明的真理,就連它的首倡者也未能一一貫之,甚至屢屢反其道而行之,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災難!(《百感交集憶在北大哲學繫上學的6年》)
*首先要明確目的,作學問是為了探求真理,為了解答人生、自然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疑難問題,而不能把作學問當成裝飾品,也不能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其次要講究方法,要緊的是要學會“披沙揀金”的本領;第三就是要勤奮、刻苦,並要持之以恆,而不要急於求成,“磨刀不誤砍柴工”,“功到自然成”嘛!(《默默地送別一代宗師》)
*寫論文嘛,題目宜小不宜大,就是說寧可小題大作,也決不要大題小作!在寫作中,要充分地掌握資料,先查查在這個問題上前人和別人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不要重複勞動!別人的成果要借鑑和汲取,但千萬不要照抄照搬人家的,或把人家的東西改頭換面。一定要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表述問題!要在傳承的基礎上敢於創新,提出新穎而獨到的見解,並一定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張先生特別叮囑我:“一定要拿出自己的東西來,現在有的研究生寫論文就知道抄書、抄文章,這樣很不好!”(《默默地送別一代宗師》)
*“‘學無常師’嘛!作學問就得善於向每個有專長的人學習,向含有真知灼見的任何一本書、任何一種見解學習啊!”我反覆地咀嚼、品味這番話的每個字,突然明白了:張先生之所以能在哲學、哲學史和中國文化的研究和發展等方面建樹卓著,成就輝煌,被譽為“哲學泰斗”、“一代宗師”,不正是他切實履行“學無常師”,虛懷若谷地善於學習和汲取的結果嗎!(《默默地送別一代宗師》)
*所謂命運,就是事物生存和發展變化的趨向及結局。對於我們人來說,命運就是指人在一生中的遭際及其發展變化的趨向和結局。具體一般表現為生死、貧富、浮沉、順逆、禍福、壽夭等一切遭際,及其發展變化的趨向和結局。人的命運並不是什麼先天注定的,而是由後天各種條件、機遇所促成的,是人自身所具有的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解迷》)
*看待某一學說究竟屬於科學還是迷信,通常的作法有二:一是看其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是否符合科學道理,二是看其具體的內容和方法是否符合科學道理。(《周易解迷》)
*在文字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的社會背景下,八卦符號,產生在從“結繩記事”到“契木為文”的時代。(《周易解迷》)
*關於孔子對於《易》及其卜筮的態度,可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50歲以前,尤其是年輕時,把《易》視為卜筮之作,但並不主張頻繁卜筮,也不大相信卜筮;50歲後,尤其是在周遊列國期間(55-68歲),孔子漸漸喜好《易》,面對一再遭遇的困厄使其一度熱衷於卜筮,但在實踐的磨礪和檢驗中,漸漸認識了《易》之本質,到60歲後就不大卜筮了,並且把《易》視為“德義”之作,即他說的“《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孔子這些話,講得再明確不過的了!孔子雖然與“史巫”都套用《易》,都講卜筮,但最終卻同途殊歸:“史巫”從中所要的是卜筮之吉凶,而孔子從中所注重的則是“德義”、“仁義”,認為廣泛積德者,沒有必要通過祭祀以求福祉;躬行仁義者,沒有必要通過卜筮以求吉祥。但是,時下某些熱衷於借《周易》而宣揚占卜的人(包括個別“著名易學家”),卻摘取帛書《要》中“吾百占而七十當”的話,大肆宣揚孔子熱衷於占卜。這是典型的斷章取義,是違背史實的。(《周易解迷》)
*算卦為什麼有時會“很靈驗”?一方面,按照機率論來講,道理很簡單:算卦之所以有時讓人覺得“很靈驗”,就是包括算卦在內的任何占測的準確率,都不會低於50%。另一方面,包括算卦在內的占測有時會“很靈驗”,與占測者的學識、經驗和“技巧”等等有關。富有學識、經驗和占測“技巧”的算命先生,能憑藉自己所掌握的包括醫學尤其是中醫望診、心理暗示等在內的各種學識,以及個人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尤其是機率論方面的“技巧”等等,善於察言觀色、揣測誘導、隨機應變等等,因而其準確率有時會很高。(《周易解迷》)
*世界上的任何學術文化,都處於不斷發展著的歷史流變之中。這個流變中的每一階段,每代人、每個人所能做的,不過是其中的“一浪”或“一滴”。“浪”或“滴”總是有限的,而“流”則是無限的。沒有“浪”或“滴”固然就沒有“流”,但有限的“浪”或“滴”與無限的“流”相比,永遠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即使最亮麗的“浪”或“滴”,也不過是滔滔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水滴而已。(《奇門遁甲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