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氣象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平裝: 29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2946500
條形碼: 9787502946500
尺寸: 22.6 x 16.2 x 1.8 cm
重量: 481 g
內容簡介
《周易東方智慧》答曰——《周易》是一種不同於西方科學體系的世界觀。《周易》是中國古代先民生存智慧的結晶,是探索複雜性世界的東方智慧。
發掘《周易》所蘊涵的世界觀,有助於我們應對社會經濟環境中的不確定性、複雜性和偶然性。
目錄
第一章 《周易》是一種世界觀
一、兩幅世界圖景
(一)簡單性的世界圖景
(二)複雜性的世界圖景
二、《周易》東方智慧的特點
(一)異質類比與天人合一的體系
(二)從現象認識現象
三、《周易》——東方現象學認識論
(一)遁甲學以“局”為結構的認識論
(二)梅花易術是東方現象學體系
(三)五運六氣——“天人合一”的認識框架
(四)八卦認識框架
(五)太極智慧
第二章 《易經》的科學框架體系
一、“周易”二字的含義
(一)“周”的兩個含義
(二)“易”的三個含義
二、 《周易》的內容
(一)卦
(二)卦的結構
(三)卦序
(四)卦的起源劈
(五)卦名
(六)讀卦方法
三《周易》從占筮術到哲學的演變
(一)“易”由占筮術演進成為哲學的可能性
(二)“易”由占筮術向哲學轉化的關鍵環節
(三)“易”由占筮術轉化為哲學
第三章 《易傳》的人文精神
一、《易傳》的意義
二、《易傳》的內容
(一)《彖傳》
(二)《象傳》
(三)《文言》
(四)《繫辭傳》
(五)《說卦傳》
(六)《序卦傳》
(七)《雜卦傳》
三、《易傳》的社會哲學精神
(一)兼含“三才”而歸於人學的易道
(二)“崇德廣業”的人生境界
(三)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
(四)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
(五)憂患意識
(六)中道而行
(七)和合之道
(八)剛以進取,慎以守身的生活態度
四、《易學》解釋學的發展軌跡
第四章 易學史
一、漢代易學
(一)八宮卦說
(二)《易緯》卦氣說
(三)《周易參同契》卦氣說
(四)虞翻卦變說
二、晉唐易學
(一)晉唐義理學派
(二)王弼解經體例
三、宋明易學中的象數派和義理派
(一)象數派
(二)宋明易學中的義理學派
第五章 《周易》六十四卦與人生
一、乾卦:積極進取,自強不息
二、坤卦:至柔至順,厚德載物
三、屯卦:草創天地,走出困境
四、蒙卦:育人三部曲
五、需卦:安守其常,耐心磨鍊
六、訟卦:避訟之道
七、師卦:捏沙成團的領導力
八、比卦:團隊的凝聚力
九、小畜卦:以小畜大,以陰畜陽
十、履卦:履禮以辨治
十一、泰卦:古人的理想極致
十二、否卦:濟否之才,逆境中持愚守拙之道
十三、同人卦:遠於內爭之道
十四、大有卦:大善亨通的大成境界
十五、、謙卦:人之至德
十六、豫卦:人樂我樂,天下同樂
十七、隨卦:捨己從人,擇善而隨
十八、蠱卦:亂之終,治之始
十九、臨卦:聰明者竭其視聽,知力者盡其謀能
二十、觀卦:觀我生,知進退,不失道
二十一、噬嗑卦: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二十二、賁卦:不尚華艷
二十三、剝卦:亂極自當思治,眾心愿載於君
二十四、復卦: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二十五、無妄卦:不妄想,不妄言,不妄作,不妄求
二十六、大畜卦:止則聚
二十七、頤卦:以頤養天下為己任
二十八、大過卦: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二十九、坎卦:至險未夷,教不可廢
三十、離卦:人之順德由養以成
三十一、鹹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三十二、恆卦:立身行事,持之以恆
三十三、遁卦:與時行
三十四、大壯卦:克己復禮為仁
三十五、晉卦:以德孚眾
三十六、明夷卦:持愚守拙,韜光養晦
三十七、家人卦:“齊家”而後能“治國”
三十八、睽卦:同異之道
三十九、蹇卦:見險而能知止,君予以反身修德
四十、解卦:解難濟險,利施於眾
四十一、損卦: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四十一、益卦:自損者益,自益者損
四十三、央卦:決而和之道
四十四、姤卦:遍觸萬物,行於天下,周遍四方
四十五、萃卦:物以類聚三
四十六、升卦:日積小善,以長為棟樑材
四十七、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
四十八、井卦:汲之而不竭,存之而不盈,無喪無得也
四十九、革卦:觀四時而順變革
五 十、鼎卦:以鼎烹飪,君子化生為熟
五十一、震卦:君子以恐懼修省
五十二、艮卦:適可而止
五十三、漸卦:循環往復,周期推進
五十四、歸妹卦:君予以永終知敝
五十五、豐卦:與時訊息
五十六、旅卦:至明至慎
五十七、巽卦: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五十八、兌卦:同門日朋,同志日友,學而時習
五十九、渙卦:散小群,成大群
六十、節卦:王者以制度為節
六十一、中孚卦:於天下之事,無所不盡其忠z
六十二、小過卦: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六卜三、既濟卦: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
六十四、未濟卦:君予以慎辨物居方
附錄 《易傳》古文研
繫辭上
繫辭下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