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振國1982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雷達與導航專業,2001年4月,獲得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是中航工業西飛技術中心首席專家。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始終從事飛機特種設備系統的設計研究工作,有高深的學術造詣。作為轟6改進型飛機等多種型號的總設計師,他先後組織完成了轟6等多種機型的設計研究工作,為轟6、運7飛機的特設系統套用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作出了突出貢獻。
科研精神
1998年,周振國被任命為轟6h機型總設計師。他深感責任重大,從方案論證到技術協調、到詳細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他都不輕易放過,都要進行認真的研究討論。機彈對接和飛彈投放試驗正值寒冷的冬季,凜冽的北風在機場上肆虐,在試驗進行的20多天的時間裡,別人都輪換著到屋裡禦寒,而作為試驗總指揮的他,卻一直堅守在試驗現場。他正是憑著這種頑強的精神和忠誠的信念,帶領大家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填補了我空軍在防區外精確對地制導攻擊技術的空白。
事跡
在某重點項目打靶試飛中,作為總設計師,他跟飛一去就是大半年。作為現場總指揮,他一直奮戰在試飛第一線,經歷過零上三四十攝氏度難耐的炎熱,也經歷過零下三十多攝氏度刺骨的寒冷。為了儘快解決跟飛中的各種問題,他在溫度高達四十多攝氏度的飛機上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白天隨飛機空中試飛、記錄靶試數據,晚上加班至深夜,不僅組織解決當天試飛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而且還要組織部署第二天的試飛項目。
由於型號任務重,周振國幾乎沒有休息日。2003年夏天,上高三的女兒,騎車不小心扭了腳,導致小腿骨折,不能正常上學。這時候女兒是多么希望爸爸能送她上學、為她輔導輔導拉下的功課。可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正在研製中的某重點型號新加裝的地面壓力加油系統和環控系統技術難度大、協調問題複雜,需要他親自處理技術問題。當他看到女兒流露出失望的眼神時,他感到非常內疚。但他還是義無返顧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車。他處處以大局為重,他常說:“我們作為科研一線的技術人員,研製不出新型號讓工人們乾,那我們以後吃什麼?中航工業西飛靠什麼生存?我們兩萬多職工靠什麼生存?” 這簡單而樸實的話語,卻無不流露出他對航空事業的執著追求。
正當他緊張地投身於打靶試飛中時,傳來了母親病逝的噩耗,他心如刀絞,因為就在上個月,家中曾打來電話告訴他母親病重,希望他回家一趟。可當時正處在第一次靶試緊張的準備工作之中,靶試成功與否,關鍵在此一舉!面對病痛中的老母親以及同事們的善意勸告,他置之不理,果斷地作出了異常艱難的抉擇,留下來與同事們繼續戰鬥,等靶試成功後回家看望母親時,未想卻沒能看上母親最後一眼,遺憾永遠。
周振國把“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理想和信念踐行在了新型號的研製中,憑著對理想的追求、對事業的忠誠,譜寫著航空人的新歌,展現著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風采。由於他的突出業績,他先後榮獲中航工業一等功和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等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不需要俄羅斯的轟炸機
反觀中國正在發展的新一代轟-6K轟炸機,雖然是在老式轟-6的基礎上通過修型換髮而研製的,但出於藍而勝於藍,據推斷作戰航程可達7000公里以上,加裝綜合飛行導航火控系統和遠程巡航飛彈武器系統以後,轟-6K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方面已經遠遠超出圖-22M3。2005年,轟-6轟炸機的設計師周振國和蔣建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相信我們的轟-6經過改進後,在作戰效能上和俄羅斯圖-95和圖-22M的水平也差不多了。因此,我們不需要俄羅斯的這兩款轟炸機。而且,我們現在已經脫離了仿製的道路,可以進入自主研製的階段了,我們不能總仿製別人的產品”【注】。這就是中國為何不可能引進“逆火”的最終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