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村名片
周戶村位於濟寧市南部王貴屯,距市區14公里,東距南四湖0.5公里,西鄰濟寧曲阜機場3公里,南過洙趙新河與喻屯鎮相連,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總戶數470戶,共1527 口人。濟徐公路從村東通過,距新濱湖大道1公里,521路公車在村中心街經過,設2站,村北為古趙王河。地址:濟寧市中區喻屯鎮韓侯線1.5KM處。
名村歷史
周戶村即王貴屯周戶村位於濟寧市城區南,原系明、清兩朝“軍屯”。明初,在京師和全國各地皆設“衛所”。衛所是明代軍隊的基層組織。5600人為一衛,1120人為千戶所,112人為百戶所,50人為總旗,10人為一小旗,其軍官分別稱指揮使(正三品)、千戶(正五品)、百戶(正六品)、總旗、小旗。每衛轄左中右前後5個千戶所、50個百戶所、100個總旗、500個小旗。軍士有京操軍、城守軍、運糧軍、屯田軍等之分;軍人自立軍籍(明制,府州縣領民戶,衛所領軍戶),父子相繼,世襲為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濟寧設有濟寧衛和濟寧左衛。濟寧左衛,衛署初設今市中區院門口街路北,5所千戶以上軍官均駐城內。濟寧左衛的屯田分別坐落在濟寧、嘉祥、巨野、鄆城等州縣地,共40屯。王貴屯屬濟寧左衛的軍屯之一。王貴屯之名稱是因駐屯軍官王貴之名而得,時系濟寧州境之內,唯一用軍官姓名命名的濟寧左衛的軍屯。王貴是濟寧左衛左所百戶,秩正六品。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庶十子檀,出生兩個月被封為魯王(後謚稱荒王)。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濟寧府降為州,而兗州升為府;同年,魯王朱檀就藩兗州,建魯王府及護衛指揮使司(亦稱充州護衛或魯府護衛)。今王貴屯張戶村張氏始遷祖張行簡,李戶村李氏始遷祖李友直,王戶村王氏始遷祖王思明隨魯王朱檀從南京來到兗州,為魯王府護衛軍。
公元1399年,朱元璋太孫朱允繼皇帝位,即惠帝,年號建文(公元1399—1402年)。惠帝繼位後,為加強中央集權,遂削藩王兵權,裁減護衛軍。因此,王貴屯張、王、李戶始遷祖均由兗州魯王府護衛軍調為濟寧左衛軍。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四年(公元1402年),攻陷京師(今南京),奪取皇帝位,即成祖,年號永樂(公元1403—1424年)。永樂年間,在全國各地增設“衛所”,擴大軍事屯田,兵額總數連屯田軍在內達270餘萬人,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今王貴屯張、王、李氏始遷祖家屬分別從山西河津和萬泉(今山西萬榮)兩縣遷至山東濟寧左衛的軍屯—王貴屯。初均住河北,“後以就地之故”,張氏遷居河西。同年(永樂二年),王貴屯周氏始遷祖周通府,由山西聞喜縣“隨靖難之役調遷山東濟寧城南王貴屯”擇居河南。王貴屯樊氏因“族譜”記載不全,遷住王貴屯的準確時間目前還難以確認。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臨清“有戎馬之警,陳豫以兵寡請於朝,調濟寧左衛守臨清”。後故改濟寧左衛為臨清衛,但屯田和屯田軍仍坐落“駐防”於濟寧州境之內。明代的“衛所”制度至中葉以後,因軍政日漸腐敗,“屯田多被軍官吞蝕,軍士亦多破產散亡,遂改用募兵制代替”。據此,可以認定王貴屯張、王、李、周氏自始遷祖以後數代,必定是屯田軍軍官(小旗或總旗);也只有是軍官,才能分別占有和耕種王貴屯的100餘頃軍事屯田 (含今順河村部分土地),直至清末。
清初,“裁衛設縣”但有漕運任務的臨清衛仍然保留,而其性質已與明代有所不同,只承擔屯田和漕運兩項任務。從衛指揮使至千、百戶等官全裁;改設守備一人(正五品),“專理印屯”,駐濟寧,衛守備署移治南門內(今市中區臨清衛街),後又移於城東北隅邵家街路北 (今濟寧軍分區南院一帶);設千總(正六品)數人,“領運管河,船幫和官弁均駐臨清”;改隸漕運總督。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因漕糧已由海運,清政府下令裁屯衛弁丁職官,“並命屯戶將所占地畝繳納租價,發給印契,為世業。原征屯餉改為丁賦。”漕運屯田至此最後廢止。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濟寧直隸州改為濟寧縣,縣城分四隅六區,24地方,294街巷,農村設9鄉,103地方,轄1044個自然村。王貴屯為長澹鄉的18地方之一,領一莊——軍王莊(現名王軍莊村)。
1928年,王貴屯屬濟寧縣第5區。1935年7月,王貴屯為濟寧縣所轄,10個學區中的第8學區(亦稱王貴屯鄉農學校)。1938年1月,王貴屯屬偽濟寧縣第5區。1945年3月,王貴屯為兗濟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三區公所駐地。1945年8月,王貴屯為濟寧縣第四區湖西鄉公所駐地。1946年1月,濟寧第一次解放,濟寧縣設王貴屯等6個區。1948年7月,濟寧第二次解放,濟寧縣轄王貴屯、喻屯、安居3個區。1949年9月,王貴屯為嘉祥縣區轄鄉,並先後為第9、第11區公所駐地。1956年9月,王貴屯為濟寧縣28個縣轄鄉之一。1958年8月以後,王貴屯為濟寧縣(市郊區、任城區)喻屯公社(鄉、鎮)所領之管區——王貴屯管區。
繁榮歷史
周戶村在歷史上商業繁榮,文化發達,人才輩出,至少出現過1名進士,舉人和秀才更多,更有無數商業口碑延續至今,如今“周家豬頭肉”“周家豆腐”“周家木器”“周家燉雞”已有近百年歷史,構成了古村落中人們生活起居的優良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