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光

周同光,有色金屬冶煉專家,中國現代豎罐煉鋅技術開拓者群體中優秀代表人物之一,主持設計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型豎罐煉鋅體系,為中國該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創造性地研究並解決了豎罐蒸餾爐爐瘤生成的機理與對策、豎罐下延部送風降低渣中含、豎罐冷凝廢氣回收和超細鋅粉生產新工藝等技術難題,並從實際出發,堅定不移,博採眾長,主持設計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型豎罐煉鋅體系,為中國該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周同光,1928年5月6日出生於湖南省江永縣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念國中時,其父經商失利而破產,不久在憂患中辭世。因此,他曾一度輟學,以後幸得長兄資助,到桂林才斷斷續續念完高中。1949年初秋,桂林正值解放前夕,面臨著山雨欲來、人心浮動的局面,周同光仍參加了廣西大學(簡稱西大)延期了的入學考試。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湖南、廣西相繼解放。當年12月初的一個偶然機會,周冏光從一張廣西日報上看到西大錄取新生的名單,才知自己榜上有名,他立刻赴桂林西大,攻讀礦冶工程系有色金屬冶金專業。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調整,西大部分專業並人新創建的中南礦冶學院(後中南工業大學,今中南大學)。1953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個五年計畫(簡稱“一五”)開始實施,國家急需建設人才,因此這批學生提前畢業,他由國家統一分配到東北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簡稱東北有色局)401廠(今葫蘆島鋅廠,簡稱鋅廠)工作。

鋅廠始建於日偽時期,當時廠名為滿洲鉛礦株式會社葫蘆島制煉所,引進美國新澤西公司火法豎罐煉鋅專利技術,先後建有焙燒制酸、配料制團和焦結蒸餾、煤氣等3個車間。建有8座豎罐蒸餾爐,設計能力為年產鋅1萬噸、硫酸1.5萬噸,1942年建成投產。1943年12月,因豎罐蒸餾爐罐體破裂而停產,共產鋅84.61 噸。1948年11月,葫蘆島解放,東北有色局接管鋅廠。首先修復了硫酸系統,共和國建立後才第一次生產出硫酸。1950年,上級決字恢復豎罐煉鋅生產,當時原日本制煉所所長崗部千代男斷言:中國在兩三年內不可能恢復生產,只能搞平罐煉鋅。可見恢復生產之難。但是,就在這一年,鋅廠領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先搞小型試驗,同時也著手修復大蒸餾爐,開始了全面恢復工作。廣大幹部職工克服了一系列困難,於當年9月,小試驗爐出鋅,10月,1號、2號豎罐蒸餾爐也開始運行,僅3個月就產鋅79噸,第二年達到1662噸。

就在這種奮發圖強、艱苦奮鬥的形勢下,周冏光遠離南國的家鄉,回響號召,為發展中國煉鋅事業,滿懷愛國激情投身到這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一乾就是40個寒暑。1953年3月,他被分配到蒸餾車間,歷任見習技術員、技術員、工段長和車間技術組組長等職。開始他在煤氣工段,有人告訴他煤氣發生爐是火法煉鋅的“心臟”。他意識到,熱工系統不穩,可能是日本人煉鋅失敗的致命原因之一。因此,他決心在煤氣工段求得一次特殊的鍛鍊。他拜工人為師,邊學習,邊實踐,為穩定煤氣供應,盡了自己的力量。

1954年4月,周冏光被調到蒸餾工段。當時,豎罐蒸餾爐生產日趨穩定,但產量還較低,渣含鋅較高。車間決定他負責研究豎罐蒸餾爐下部送風,降低渣含鋅的可能性。在他精心設計和安排下,先以一座爐為試點,取得經驗,然後逐步推廣。經過多種條件的測試比較,前後歷時5個月,確認能扼制鋅蒸氣向下擴散,且又不顯著影響其他條件時,渣含鋅已由試驗前的7%~8%降低到3%~4%,產量也有所提高,加上前期罐內加焦炭等因素,當年的鋅回收率由上年的89.43%提高到94.85%,接近95%的設計水平。

1955年5月,鋅廠成立中心試驗室,周冏光調入後主持的第一個課題是與瀋陽冶煉廠聯合攻關提高鋅精礦硫酸化焙燒的焙砂質量。他採取小型試驗與生產試驗相結合的一條龍跟蹤觀察、綜合分析的方法,克服了種種困難,只用4個月就完成了任務並執筆起草了研究報告。經雙方商定並申報,後經批准下達,該研究報告成為中國濕法煉鋅第一份《鋅精礦硫酸化焙燒工藝條件和焙砂質量標準》。

在“一五”的後兩年,周冏光還先後主持完成了豎罐蒸餾爐爐瘤生成的機理與對策和豎罐蒸餾爐冷凝廢氣回收兩個重大課題,對豎罐煉鋅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受到冶金部的嘉獎。

1958年7月1日,周同光奉調組建綜合利用車間,任副主任,他竭盡全力投入到豎罐煉鋅的綜合利用開發和建設工作中去。他完善了民眾自己發明的精餾鎘生產工藝的工業化;完成了反射爐熔煉鎘浸出渣(鉛泥)生產粗鉛這一項目;實現了從焦結爐水洗煙塵中提取銦的工業化;完成了用鼓風爐處理塊狀煉鋅罐渣,提取、銅、鋅的半工業試驗;為豎罐煉鋅的綜合利用奠定了初步基礎。1962年至1964年,在中心試驗室任科研組組長,負責生產科研管理工作,組織研究了煤的混合配比和煤、礦粒度的優選試驗,提高了團礦強度。

1978年至1980年,任鋅廠總工辦副主任。組織制定了硫酸冷卻排管廢水的循環使用方案,組織了鋅系統技術操作規程、技術卡片的全面修改工作。

1980年至1990年,先後任鋅廠有色金屬冶金研究所(簡稱研究所)所長、廠副總工程師等職。主持了日產百萬立方米的煤氣車間、日處理200噸殘渣的旋渦熔煉爐、9號至18號豎罐蒸餾爐易地擴建和特大型精餾塔等技術改造工程的設計工作。

周冏光這種孜孜以求、對事業執著奮鬥的精神,使他本人脫穎而出,成為技術創新的帶頭人。他在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幾年裡,和其他同志一起完成科研項目30項,套用到生產的有15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專利1項。其中,特大型精餾爐的研製獲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超細鋅粉獲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專利;連續式兩段煤氣發生爐獲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特大型蒸餾爐獲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