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滎陽清真寺

周口市滎陽清真寺

周口市滎陽清真寺位於界牌街中段路東。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55年),距21世紀已有二百五十多年了。

基本信息

清真寺簡介

周口市滎陽清真寺位於界牌街中段路東。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55年),距21世紀已有二百五十多年了。據老年人回憶座談,界牌街為滎陽一代的回族皮貨經銷商出售販賣皮張的集散地,以馬大清倡導攜眾共同捐資鼎力相助在此興建了滎陽清真寺。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

老寺院就座落在界牌街中段路東,原有土地面積大約四千平方米,均有“大殿、講經堂、水房”三項主要建築,另有存放“它布”等雜亂物庫房一所,院外緊靠一條太平車道的路,而寺院建築物建在院子的東頭。清光緒15年(即1890年),大殿等建築遷到寺院西部,大殿為中國古典傳統式的宮殿建築,飛檐斗拱、雕樑畫棟,四角風鈴風拂搖擺,悅耳動聽,大殿攜帶卷棚三間,寬敞明亮,舉目透觀,殿門木格雕欞,精刻細作,剔透玲瓏;大殿上方望月樓巍嚴聳立,樓面穸欞四現,樓脊四角斗俏,樓頂葫蘆、月芽寶瓶傲然乞立,直插天穹。北屋三間講堂,西邊跨套室一間連線水房四間。南講堂三間與之咫咫相對相望,緊湊合理,清靜肅穆,使人尤然望而生敬,敬而生畏,院內古柏遮日,池塘魚躍,影路龍騰蛇越,交叉貫穿,與宮殿式的門樓合參,嚴然一座園林式的清真寺院。
隨著形勢發展及行政區域的不斷變化,界牌街開路東擴,寺院西部沖開達八百多平方米。清真寺東側的一片土地也被原地區機械銷售公司等有關單位占用。1958年“大躍進”和“文革”時期,寺院停止了宗教活動,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原地委、行署等各級領導的關懷重視下,為落實宗教政策,逐步歸還清真寺大部分土地。1994年正式恢復了宗教場所活動。
由於年代久遠及歷史變遷之故,清真寺僅以十餘間破舊危房臨時代用,為確保活動場所的安全,由社首穆子彬帶領全體鄉佬,緊急發動,全面動員,個人捐資,四方求助,於1999年8月26日動工重建大殿五間,上下兩層為平頂樓房,樓頂平房上方建成四個尖塔,尖塔頂端有星月標誌。於2000年4月完工,建築面積為558平方米。2000年6月新建水房四間,附帶鍋爐房兩間,水房外建走廊。室內配備設施全美,使用方便。2001年10月增建北講堂樓兩層,占地面積178平方米。2004年秋,在水房西側又新建女大殿四間,供女穆斯林禮拜用。

清真寺阿訇

該寺自恢復宗教活動以來的主要阿訇有:呂正良、何兆瑞、蓋永祥、李海洋、馬玉海李新強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