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北京大學教授副教授
男,副教授,理學博士。1981年畢業於益陽師院物理系,1984年考入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攻讀碩士學位,1987年—1996年在新疆地震局從事地震活動性研究,1999年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獲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博士後流動站出站並留地球物理系任教,主要從事地震活動性、震源過程、數字地震資料的分析方面的教學與研究。2005年開設課程有:
本科生課程: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
地球物理觀測與實驗
研究生課程:地震資料分析
1997年入選中國地震局跨世紀人才工程。2002年7月至12月應邀在日本京都大學防災所作訪問研究,2003年1月至10月應邀在惠靈頓(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科學部作交流學者。共發表論文39篇,其中7篇在SCI收錄的刊物,8篇在EI收錄的刊物。被SCI收錄的刊物累積引用12次,CSCD刊物累積引用49次。參加了《大中城市震後趨勢判定與應急》第3章的編寫(地震出版社,2003)及《地震分形》第1,3,5章的編寫(地震出版社,2000)。1997年獲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獎(獲獎編號9712304),1999年獲首屆李善邦優秀論文獎,2000年獲博士後優秀論文三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40174015;40474014),中國地震局地震聯合基金2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40174010)。參加科技部重點攻關項目1項及“973”重大基礎科學研究的子課題。
個人簡歷
出生時間、出生地: 1962 湖南省益陽市
教育背景
1978--1981年,湖南益陽師院物理系大學生
1984--1986年,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生
1996--1999年,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
1999--2001年,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博士後
工作經歷
1987--1996年,新疆地震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99--2001年,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
2001年--,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副教授
2002年7月--12月,日本京都大學防災所(DPRI)訪問教授
2003年1月--10月,紐西蘭惠靈頓維維多利亞大學交流學者
榮譽、獲獎情況
1997年入選中國地震局跨世紀人才工程
1997年獲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獎(獲獎編號9712304)
1999年獲首屆李善邦優秀論文獎
2000年獲博士後優秀論文三等獎
學術或社會職務:
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震學會青年學術委員會委員
學術論著
[1] Russell Robinson,Shiyong Zhou,Steve Johnson and David Vere-Jones ,2005,Precursory Accelerating Seismic Moment Release (AMR) in a Synthetic Seismicity Catalogue; A Preliminary Study,Geophy. Res. Letter, VOL. 32, L07309, doi:10.1029/2005GL022576
[2] Zhou S., Chen XF and Irikura K., 2004, Analysis on the reliability and resol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ource history inferred from waveforms—taking ChiChi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57,1217—1232
[3]周仕勇,陳曉非,2005,近震源破裂過程反演研究—II.台灣集集地震震源破裂過程的近場反演,中國科學(D),35,已接收
[4] 周仕勇,陳曉非,劉金朝等,2003,近震源破裂過程反演研究—I.方法與數字試驗,中國科學(D),33,482—495
[5] 周仕勇,許忠淮,陳曉非,2001,1997年伽師強震群生成機理研究,自然科學進展,11(9),999—1004
[6] 周仕勇,許忠淮,陳曉非,2001,伽師強震源特徵及震源機制力學成因分析,地球物理學報,44(5), 654—662
[7] 陳學忠,蓋增喜,周仕勇等,2001, 1999年11月29日遼寧岫巖5.4級地震序列的破裂研究,地震學報,23(6),659--662
[8] 周仕勇,許忠淮,2000,由震源譜推斷1997年新疆伽師強震群破裂特性,地震學報,22(2),113—124
[9] 朱令人,周仕勇,楊馬陵等,2000, 地震時間序列多重分形計算精度估計, 中國地震,14(2),187-199
[10] 周仕勇,許忠淮等,1999,主地震定位法分析及1997年新疆伽師強震群高精度定位,地震學報,21(3),258-265
[11]周仕勇,許忠淮等,1999,地震序列研究綜述,中國地震,15,268--277
[12] 周仕勇,朱令人,王滿達,1998, 基於“斷裂串通”模式的地震臨界失穩機率的研究,地震學報,20(1),409--413
[13] 朱令人,周仕勇,楊馬陵等,1997,對強震前地震分形譜異常的研究,地震學報,19(3),331—333
[14] Zhu Linren & Zhou Shiyong, 1996, The comprehensive forecasting model of Projection Pursuit Regression, The Selected Paper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 Dedicated to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15] 周仕勇,朱令人等,1995,PP聚類在震群分析中的套用研究,地震學報,17(3),312—321
[16] 周仕勇,朱令人等,1995,地震活動信息熵在地震危險區判定中的研究, 中國地震,1995, 11(3),341--355
[17]朱令人,周仕勇,鄧傳玲,1994,地震綜合預報新方法—投影尋蹤,地震學報,16(增刊),1—10
[18]敖雪明,王桂嶺,周仕勇等,1994,新疆地震窗口網在強震短臨跟蹤預報中的套用研究, 地震學報,16(增刊),56—66
[20] 朱令人,周仕勇,王海濤等,1992,地震活動信息維的研究, 地震學報,14(4),385—392
[21] Zhou shiyong, Feng Deyi, Ao Xueming, 1993, Inversion results of stratigraphic velocities around the focal region of 1906 Shawan Ms8.0 Earthquake, Journ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2(3),437—444
[22] 周仕勇,王海濤,1992,地震空間分布的帶狀集中度CB值,地震,2, 23-31
[23]ZHOU S., Robinson R., Vere-Jones D., 2005, Tests of the Precursory Accelerating Moment Release (AMR) Model Using Synthetic and Real Seismicity, Submitted to J.G.R.
參加編寫
《大中城市震後趨勢判定與應急》第3章的編寫(地震出版社,2003)
《地震分形》第1,3,5章的編寫(地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