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諸子及弟侄

《告諸子及弟侄》是北宋作家范仲淹寫的古文/家書。

基本信息

【名稱】《告諸子及弟侄》

【年代】北宋

【作者】范仲淹

【體裁】古文/家書

作品原文

吾貧時,與汝母養吾親,汝母躬執爨而吾親甘旨,未嘗充也。今得厚祿,欲以養親,親不在矣。汝母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貴之樂也。

吳中宗族甚眾,與吾固有親疏,則饑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來積德百餘年,而始發於吾,得至大官,若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今何顏以入家廟乎?

京師交遊,慎於高論,不同當言責之地。且溫習文字,清心潔行,以自樹立平生之稱。當見大節,不必竊論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京師少往還,凡見利處,便須思患。老夫屢經風波,惟能忍窮,幫得免禍。

大參到任,必受知也。為勤學奉公,勿憂前路。慎勿作書求人薦拔,但自充實為妙。

將就大對,誠吾道之風采,宜謙下兢畏,以副士望。

青春何苦多病,豈不以攝生為意耶?門才起立,宗族未受賜,有文學稱,亦未為國家所用,豈肯循常人之情,輕其身汩其志哉!

賢弟請寬心將息,雖清貧,但身安為重。家間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可矣。請多著功夫看道書,見壽而康者,問其所以,則有所得矣。

汝守官處小心不得欺事,與同官和睦多禮,有事只與同官議,莫與公人商量,莫縱鄉親來部下興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當看老叔自來如何,還曾營私否?自家好,家門各為好事,以光祖宗。

作品背景

范仲淹,進士出身,官至參知政事。范仲淹從小有大志,常以天下為己任。他任地方官時,每到一處都為當地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雖然官越做越大,但他生活上卻自始至終都很儉樸,只有在宴請客人時才吃肉,穿的是普通布料衣服,省下薪俸在家鄉設立“義莊”,用於救濟同族的窮人。他常對人說:“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並以此來教育子女勤儉。

范仲淹的兒子叫范純仁。這一年,范純仁準備娶親。他想,結婚乃是人生一件大事,父親又在朝廷做著大官,婚禮一定要辦得熱熱鬧鬧才像個樣子。於是,他把要添購的貴重物品,開列了一份清單。送給父親過目。想徵得父親同意。

范仲淹拿起這張清單。看著看著。皺起了眉頭。他瞥了一眼興致正高的兒子,搖搖頭說:“結婚買這么多東西,有點太過分了吧!”純仁聽了,覺得很掃興,就一聲不吭了,顯得很不高興。於是。范仲淹把兒子叫到跟前,對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他對兒子詳細地講了自己年輕時的苦難生活。他說:“我小時候,因為家裡窮,10多歲才上學,借住在一個寺廟裡。那時,經常自己煮些粥,等它凝成塊以後,用筷子劃分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作為一天的主食。副食則更簡單,吃幾根鹹菜就行了。後來,一位有錢的同學給我送來好菜好飯,我卻一直沒有動筷子。因為我想:年輕時太惦記著享樂。將來恐怕就吃不得苦了。現在你們兄弟幾個,從小都沒有吃過什麼苦,我最擔心的是你們會不會丟掉咱們范家的勤儉家風。”他還列舉了古代一些名士以儉為榮的事例。

在父親的教育和耐心啟發下,純仁懂得了為人廉潔、儉樸的道理,高高興興地改變了原來的計畫、按照父親的囑咐很節儉地辦了婚事。范仲淹不但在生活上對子女嚴格要求。而且在為人處事和品德修養方面也時時給子女以教誨。他在《告諸子及弟侄》一文中,告誡子弟應努力學習,清心潔行。他說:“要慎於高談闊論。要注意樹立自己平和的形象,應當看大節,不必私論曲直,取小名而招致大的後悔。做官不可辦欺騙之事,要與同事和睦多禮,有事要與同事商量,不要同上司官吏商量,不要縱容鄉親到屬下興販取利。自己一定要做清心之官,切不可營取私利。”

范仲淹“先憂後樂”,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思想無不深刻影響著他的後人。後來,他的兒子范純仁做了宰相,廉潔如一,所得俸祿也像他的父親一樣,用來資助“義莊”幫助窮人。因此。史家說他是“位過其父而有父風”。

作品賞析

家書往往是作者夫子自道,這封信也是這樣。文字不多,但面面俱到,親情宗族、謹言慎行、忍窮免禍、勤學精業、養生處事、為官清廉……一個長輩對晚輩後進的關懷與指點,盡在言表,且言之諄諄,且嚴且慈,大不類於其他文章的高遠凜然氣象。從范仲淹的治家經驗來看,第一要緊,就是家風,而范仲淹的言傳身教,就是維繫和光大家風的最重要一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他的兒輩如何:

范純仁,字堯夫,范仲淹次子,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他為人謙遜溫和,正直寬恕,從不嚴聲厲色,道義當前毫不畏縮,私怨面前大度寬恕。熙寧二年,范純仁因批評王安石變法,遭到貶逐。後來司馬光復相,準備盡廢新法,范純仁卻勸司馬光去掉不合理部分,如果有可取之處應儘量採納,搞得司馬光非常生氣;蔡確結黨營私,算是范純仁的政敵,後來有人檢舉蔡確有反詩毀謗聖上,但范純仁主張寬大處理,反對興文字獄,以至被人誤認為他是同蔡確一夥的。范純仁曾經說:我一生所學只得“忠恕”二字,一生受益無窮,用在朝廷上侍奉君主,接待同僚朋友,與同族的人和睦相處,沒有一時一刻離開這兩個字。曾有親族向他請教修身養德之道,他說:只有儉樸可助人廉潔,只有寬恕可成就德行。後來范純仁做了宰相,仍恪守家風,儉朴廉潔,所得俸祿也像范仲淹一樣,用來資助“義莊”,幫助族人。因此,史家說他“位過其父而有父風”。除了范純仁,范仲淹另外三個兒子,除了純佑去世較早,純禮官至禮部尚書,沉毅剛正,為政寬仁;純粹歷任知州,加龍圖閣直學士,沉毅有幹略。

一門高官,真不知有無“門蔭”的因素?不過由其作為觀之,定非貪官、庸官無疑。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原名朱說。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諡號“文正”。漢族,祖籍彬州(今陝西省彬縣),生於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傳世。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