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告別鄉土社會:廣東農村發展30年》由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周大鳴,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美國CSA雜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兼職教授。曾先後到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和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兩年,多次到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日本、荷蘭等地講學或進行學術交流。主要研究領域為:鄉村發展研究、族群與區域文化、都市人類學等。近年來他主持了10餘項國家、國際合作和橫向課題。2005年以來撰寫和主編著作7本,發表論文100餘篇。其研究成果曾獲國家民委優秀成果三等獎、首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澳門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變革始於土地制度
一、新中國對土地制度的探索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集體化的修正
(一)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展階段
(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穩定和完善
(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
三、農村股份制:對集體化的否定之否定
(一)微觀經營與巨觀經營的矛盾
(二)廣東農村股份制改革
(三)廣東農村股份合作制的幾種典型模式
四、萬豐共有制:提前實現的共產主義樣板?
五、廣東農村股份制合作制的意義及問題
(一)廣東農村股份合作制的創新
(二)廣東農村股份合作制的意義
六、廣東農村土地制度創新曆程
(一)廣東土地制度創新背景
(二)廣東土地制度創新的具體舉措
(三)廣東土地流轉
第二章 鄉村工業化與廣東鄉鎮企業的興起
一、鄉村工業化溯源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鄉村工業化
(二)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前的鄉村工業化嘗試
(三)廣東鄉鎮企業發展歷程
(四)廣東鄉鎮企業發展特點、成就
二、摸著石頭過河
(一)四處找錢
(二)“星期六工程師”
(三)無孔不入的推銷員
(四)大樹底下好乘涼——掛靠
三、廣東“四小虎”
(一)南海模式
(二)順德模式
(三)中山模式
(四)東莞模式
(五)廣東其他鄉鎮企業發展模式
四、排頭兵中的前鋒
(一)思想解放的先驅
(二)制度創新的開拓者
五、前路漫漫
(一)廣東鄉鎮企業發展的新態勢
(二)鄉鎮企業“二次創業”
(三)對鄉鎮企業轉制的反思
第三章 鄉村都市化
一、鄉村都市化的概念和道路選擇
二、珠江三角洲的鄉村都市化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概況
(二)珠三角鄉村都市化的類型
(三)鄉村都市化的五項主要指標
(四)鄉村都市化的啟動機制
(五)廣東城鎮化發展動力
(六)廣東城鎮化經驗
三、鄉村都市化之後
(一)珠三角城市化發展新特徵
(二)廣東鄉村都市化的成就與問題
(三)廣東城市化未來發展趨勢
四、鄉村都市化的深化:村改居
第四章 農業現代化
一、農村產業結構最佳化
(一)廣東農業結構調整階段
(二)廣東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成就
(三)廣東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趨勢
(四)廣東農業結構調整方向
二、廣東農業產業化
(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必然性
(二)廣東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
(三)廣東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效
(四)廣東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三、農業科技進步
(一)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二)廣東農業科技取得的成效
(三)廣東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基本經驗
四、廣東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一)廣東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二)廣東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成就
(三)廣東農產品出口現狀
(四)廣東外向型農業面臨的問題
五、珠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
(一)珠江三角洲農業轉型
(二)珠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概況
(三)珠三角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本思路、總體目標與步驟
(四)珠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
(五)珠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
(六)珠江三角洲都市農業的發展
(七)珠三角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
第五章 區域農村發展
一、東西兩翼:比翼齊飛
(一)東翼
(二)西翼
(三)東西兩翼發展的制約因素
二、山區市縣——奮起直追
(一)廣東山區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概況
(二)山區農業發展
(三)山區發展的優勢和潛力
(四)廣東山區面臨的發展局勢
三、廣東區域協調發展
(一)廣東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措施
(二)廣東區域發展新特點
(三)現在區域政策問題
(四)廣東區域協調發展對策
第六章 廣東農村流通體制改革
一、重新開放農村市場
(一)以放開塘魚價格為突破口,進行物價、流通體制初步改革
(二)廣東農產品改革的措施和歷程
二、廣東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第七章 廣東農村稅費改革
第八章 村民自治和鄉村治理
第九章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十章 廣東農村社會文化
第十一章 農村勞動力轉移
第十二章 農村生活方式變遷
第十三章 廣東新農村建設
第十四章 廣東農村改革開放的回顧與展望
結語:從傳統到現代
附錄:廣東農村改革開放大事記
參考書目
文摘
共有制是隨著萬豐村的高速發展而伴生的生產組織形式,它的實行,打破了常規經濟積累,實現了生產水平的快速飛躍,使一個貧困落後的農村煥然一新,基本實現了農業、工業、教育、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現代化。1997年,萬豐村總資產達到9.6個億,工農業總產值近7億元,總收入1.2億多元,村財政收入3500萬元,人均年收入2.2萬元。村里基礎設施完善,興建了自己的醫院、影劇院、酒店和公園。民眾生活水平極大提高,人均住房超過100平方米,可以享受各種村集體提供的福利,如免費醫療、教育、養老基金等。
有分析認為,共有制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宣布了農村現代化探索的初步成功。
首先,共有制以一種新型的所有制形式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它以股份制的形式聯合多元利益主體,適應產業社會化的潮流,把多方面力量聯合起來,構成經濟發展的啟動基礎。產權的規定,按股分利,將大量的農村閒置資金從消費資金轉化為生產基金,有效實現了健康的投資渠道,有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由許多投資形成的共有制集體經濟,使產業結構在充足的資金基礎上得以轉型,建立現代化企業,並在吸收外資、合作、合資方面能夠進行自主選擇,以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結構。
其次,共有制對現代化的社會關係進行了初步勾勒。一是共有制把人們通過產權關係固定下來,建立了一種“個人所有制的聯合體”,從而在這種基礎上實現了人與人的平等和互利;二是共有制貫徹了社會主義原則,通過集體的力量消滅不平等,從而消除了剝削和分化。共有制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突現,它使公有制的三個本質特徵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①生產資料更體現出共同占有的性質。共有制包括國家、法人、企業集體、企業職工個人、社會個人五種成分,有效地提高了個人對國家集體財產的關注程度,徹底改變了以前“人人都是主人,人人不把自己當主人”的怪現象。
序言
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30年的偉大曆程。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充分發揮了“試驗田”、“視窗”和“示範區”作用。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認真研究總結廣東改革開放的成就和經驗,有助於深化人們對改革開放重要意義的認識,對於全省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研究廣東改革開放,要系統總結廣東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進一步堅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30年來,廣東歷屆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