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呂頤浩的先祖原居滄州樂陵(今山東德州),後遷齊州(今山東濟南),呂頤浩即為當地人。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呂頤浩登進士第。先任密州司戶參軍,其後累遷官職。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隨种師道攻燕京(今北京市)後,被命為燕山府路轉運使。
宣和七年(1125年),呂頤浩曾因將領郭藥師欲降金,而一併被擄至金國,後被放歸,再被命為河北都轉運使,不久因病請辭。
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被命為揚州知州。
建炎三年(1129年),任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同年,苗傅、劉正彥兵變,高宗被迫退位,呂頤浩與張浚、劉光世、韓世忠等將領率軍勤王,平苗劉之亂,迎高宗復位,立下大功,先拜尚書右僕射,復遷左僕射。不久,金兵再度南侵,渡過長江,呂頤浩曾請高宗登船入海避敵。
宋朝立國重文輕武,故相權與軍權乃分。南宋初期,兵馬倥傯,因此有宰相兼領軍權者,呂頤浩即為其一。此時呂頤浩位高權重,“樞府幾無所預,頤浩在位尤顓恣”,因此為人所憚。
建炎四年(1130年),浙西制置使韓世忠困金將完顏宗弼於黃天盪,呂頤浩建議高宗親征,御史中丞趙鼎即以冒進為由上疏,呂頤浩因此請辭,被命為鎮南軍節度、開府儀同三司、醴泉觀使。後改任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池州。
紹興元年(1131年),呂頤浩二度拜相,任少保、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與秦檜共相,呂頤浩主外而秦檜主內。
紹興二年(1132年),再受命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並於鎮江(今江蘇省鎮江市)開都督府;此年因韓世忠之駐軍,呂頤浩與朱勝非創立月樁錢(一種賦稅),供給軍用。然其好任用私人,因此排擠秦檜、李綱、李光等人。
紹興三年(1133年),呂頤浩再被罷相,任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提舉洞霄宮,改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其後官職累遷,然已非在權力核心。紹興五年(1135年),封成國公。
紹興九年(1139年),金國歸還黃河以南之地,高宗欲調呂頤浩至陝西鎮守,呂頤浩以老病請辭。後再赴召至臨安(今浙江杭州),但病未能見到高宗,之後就告歸台州養病。同年四月初一(4月30日),呂頤浩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獲贈為太師、秦國公,諡號“忠穆”。
淳熙十五年(1188年),呂頤浩得以配享高宗廟庭。
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宋理宗圖二十四功臣神像於昭勛閣,呂頤浩位列其中。
人物評價
總評
史載呂頤浩“有膽略,善鞍馬弓劍,當國步艱難之際,人倚之為重。”然而任用私人,且“報復恩仇”是其缺點。所創立的月樁錢後來衍生名目眾多,被認為“郡縣橫斂,銖積絲累,江東、西之害尤甚。”
歷代評價

趙構:頤浩奮不顧身,為國討賊,群臣所不及,但輕進,其失也。
謝克家:呂頤浩老成練事,去歲勤王有大功。
朱勝非:頤浩練事而暴,(張)浚喜事而疏。
常同:頤浩循蔡京、王黼故轍,重立茶鹽法,專為謀利,一也。不於荊、淮立進取規模,惟務偷安,二也。所引用非貪鄙俗士即其親舊,三也。民訴訟有再至者輒罪之,四也。贓吏呂應問、韓禧皆滿數萬,頤浩既受女謁,遂令移獄,欲罪元按官司,五也。台諫論事不合己意,則怒形於色,六也。近兩將不協,幾至交兵,不能辨曲直以申國威,而姑息之,七也。其心腹最喜者擢置台屬,使采台中議論,八也。近者地震,抑而不奏,及降詔求言,又不引去,九也。每會親黨夜飲,男女雜坐,比言者論罷都漕司,遽託病乞出,十也。陛下未欲遽罷頤浩者,豈非以其有復辟之功乎?臣謂功出眾人,非一頤浩之力。
辛炳:自呂頤浩再相,專權自私,會食外往往各於閤子押文字,雖軍旅之事,差除之屬,亦有不同相關決者。
羅誘:而趙氏自播遷之後,鉅公碩德隨已滅,而所與謀事者,不過六七輩。呂頤浩橫議狂直,失大臣風。兼有私門之僻,雖有政事,皆為利所移。……是數子輩,皆闒茸之士,非宰相才也。
胡世將:雲水郊深退老堂,公來野服換龍章。四朝盡瘁身猶健,一德同寅福未央。小隱聊堪供放浪,神州終倚致平康。功成他日歸休地,海表家風有故鄉。
朱熹:這人粗,胡亂一時間得他用,不足道。
王明清:呂元直秉鈞既久,又侍上泛海。回越益肆其功,自任威福。
宇文價:再登鼎司,能斷大事。主盟義舉,取日虞淵,訖於瀛海無波,復安宗社。艱難之際,厥功茂焉。
陸游:呂元直頤浩作相,遇堂吏絕嚴。
陳棠:黃闔雍容靜塞塵,凌煙功就便抽身。三年暫別長安日,五畝來追獨樂春。愧鼎政須還國老,溪山聊且慰騷人。似聞天語傳中使,行告廷臣設九賓。
脫脫:朱勝非、呂頤浩處苗、劉之變,或巽用其智,或震奮其威,其於復辟討賊之功,固有可言矣。然李綱、趙鼎當世之所謂賢者,而勝非、頤浩視之若冰炭然,其中之所存,果何如哉。
王夫之:而悲憤始於張浚,成謀定於呂頤浩,奮勇決於韓世忠,勝非何與焉?
紀昀等:頤浩在相位時,顓肆自用,力排李綱、李光諸人。創立月樁錢,貽東南患。深為公論所不與。然宣和伐燕之役,頤浩隨轉運,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請議長久之策。一時稱其切直。至建炎中苗傅、劉正彥為逆,頤浩與張浚倡義勤王,卒平內難。又少長西北兩邊,於軍旅頗為嫻習。其應詔上戰守諸策,載於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者,大約皆謂和議之必不可成,而勸高宗為乘機進取之計。凡分兵策應機宜,條畫頗備。雖都督江淮,迄未建恢復之績,不能盡酬其所言;然較張浚之迂謬寡謀,娼嫉誤國,富平諸役,流毒蒼生者,則固有間矣。
《歷代群英歌》:①頤浩人倚為重,世忠名將第一。 ②南宋高宗四九齡,始終五相輔中興。李綱力諫君南幸,頤浩驅馳將北征。
蔡東藩:若夫呂頤浩、張浚同入勤王,頤浩之心術膽量,不逮張浚遠甚,而高宗又專相之。武昌之巡幸未成,而奔杭,而奔越,而奔明州,甚且以航海之說進,亦思我能往,寇亦能往,豈一經入海,便得為安樂窩乎?以頤浩為相,以杜充為將,此高宗之所以再三播越也。
個人作品
呂頤浩原有文集十五卷,今有《忠穆集》傳世。《全宋詩》錄有其詩。
史料記載
《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八·忠勛傳》
《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相關遺蹟
呂頤浩先後二次罷相,第一次罷相時“徙家臨海”,復職後力傾秦檜“專主和議、植黨專權”,使秦檜罷相長達七年;第二次罷相後,取唐杜甫“窮老真無事,江山且定居”之意,選擇臨海巾子山東麓築“退老堂”以居。他還曾在“溪徑迂迴,林巒秀艷”的景福寺消夏時,建石亭於寺旁。後人遂以命名,亭所處之山為“呂亭山”,亭邊之村為“呂亭山村”。即今括蒼鎮上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