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西汾陽人,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使(今雷州半島、海南)。
于成龍被稱清代第一廉吏,而呂氵充事跡又在於成龍之上,可謂元代第一廉吏。呂蒙甫廉潔奉公,任勞任怨,是中元以來少有的能臣廉吏。多次獲得朝廷“賜服以勞”的嘉獎,深得朝廷敬重。元順帝曾經手書“恆齋”兩字賜予蒙甫家父。重權在握的蒙古貴族文濟王蠻子曾經手書賜予呂蒙甫“蒙泉”的字號。丞相脫脫褒獎“偉其才”,同期大儒虞集高度讚揚呂蒙甫的學術成就,說他潛心性理學、邃於律學,譽滿京城。
呂氵充一生樂善好施,除了在西南各地捐建書館,在汾州曾經捐建設立塾館,民國年間汾州上清觀曾經有他的墨跡。他一生在河北、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廣西、廣東等地任職,口碑很好,功勳卓著。
呂蒙甫為元代重要的欽差大臣,三品大員。惜因明初《元史》編纂時間緊,特別是當時缺元順帝時代的資料,總編宋廉派人到全國各地收集元順帝一朝資料,倉促完書,造成史料遺失。而呂蒙甫雖然歷經泰定、文宗、寧宗、順宗四帝,但是擢升三品大員則是在元順帝時期,所以資料沒有被收集到元史中,致使呂氵充(字蒙甫)可歌可泣的歷史資料嚴重缺失。
元代呂蒙甫是汾陽歷史上等級最高的官員,職位為正三品(元代三品相當於明清二品),其墓地在汾陽城南關今部隊營盤內,已故汾陽縣長王愷仁主編《汾州滄桑》對呂蒙甫墓地確切位置有具體的記載,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也登記在案。民國《汾陽金石類編》多處提到呂家塋的具體位置在汾陽大向善村東。
呂蒙甫墓地規模巨大,是汾陽境內僅次於狄青墓地的地上陵園。文革期間,炮兵部隊進駐汾陽,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呂家塋陵地收歸國有,整平作了營盤,地上的石人石馬就地掩埋。20世紀70年代部隊在營盤內發現了巨大的呂蒙甫神道碑,部隊首長致函肖家莊黨支部,通知村幹部前來遷墳和移交呂公神道碑,迫於當時左傾思想作怪,村幹部沒有過問。部隊對呂公神道碑給予保護,直到1990年後呂蒙甫墓碑才由呂氏後裔呂世豪和呂玉山等人拉運道汾陽市博物館保存。駐晉部隊紀律嚴明,駐防呂家塋客觀上起到了保護呂蒙甫陵園地下文物的作用,雖然部隊在呂家塋內有一些建築,但是建築地基較淺,所以元代呂蒙甫及其家族墓地保存完好。
2003後駐汾部隊遷出汾陽,將呂家塋營盤交給地方政府管理。2009年政府拍賣營盤給開發商。呂家塋呂蒙甫家族墓地成為坊間議論的焦點,2009年曾經有人在汾陽貼吧提出在動工之前一定要保護好呂蒙甫墓地文物,為汾陽文化留存歷史信息。可惜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2010年驚悉,肖家莊呂氏後裔沒有接到任何遷墳通知的情況下,陵地已經被施工,村民都感到茫然。2011年5月忽然傳來呂蒙甫墓地已經被監守自盜,祖先棺骨下落不明,墓中部分文物被海關查獲。山西華商報報導盜墓者包圍墓地三天三夜,呂蒙甫大墓慘遭破壞,汾陽歷史文化慘遭破壞。
人物生平
元代呂(氵充)、字蒙甫,山西汾陽人,元代著名廉吏、法學家。歷任刑部侍郎、大名府尹、山北遼東道憲使,卒後加官禮部尚書,爵封河東郡侯,謚簡肅,俗稱簡肅公。元代儒學家虞集留有《皇元嘉議大夫呂公神道碑銘》一文,其事跡感人至深,可謂元代翹楚。
呂蒙甫廉潔奉公,任勞任怨,是中元以來少有的能臣廉吏。獲元文宗“賜服以勞”的嘉獎。元順帝在廣西時期曾經手書“恆齋”兩字賜予蒙甫家父,後賜予呂蒙甫金手蟒袍一件,有元一代唯一。丞相脫脫“偉其才”,同期大儒虞集、許有壬等都高度讚揚呂蒙甫,將他比作漢代漁陽張湛。文學家廉吏蘇天爵將他類比晉代羊祜。
泰定三年(1326年),三十八歲的呂蒙甫出任江南諸道行御使台監察御史,駐今南京。他提出“首言八事”的監察主張,開創了著名的“蒙甫八事”紀檢法則:“開經筵,嚴衛禁,清選法,舉賢才,復常平,設義倉,謹邊關,修武備”。凡到一地,徹底清理貪官污吏,“其貪鄙罷懦,皆苗薅(hao)發櫛之”,他像一位鋤地的農民,雜草都要想辦法清除。拔除懶官和無能的官,就像梳頭一樣梳理清楚。1328年四川發生軍事叛亂,這時呂蒙甫正巡守湖廣行省,他深謀遠慮協助行省平章劉妥歡制定防敵策略。
天曆二年(1329年),呂蒙甫出任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僉事,駐地今雷州。第一年分理海南,“興學校,厚風俗,按海南四郡,宗孔盛行”。第二年分理海北五郡,“修三皇孔子廟,鑿泮池,樹亭於中,匾曰:亞沂。使跨海南北,訟息化行”。發展農業,“樹桑谷,瀦陂塘”。呂蒙甫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多叛亂的特點,加強了城防守備,“高城深池以備盜,浚渠立柵以鋤奸,揚威有堂以習武,通極有關以御暴,寇至弗能害,寇退,老稚相泣曰:微呂公,吾屬俘死矣”。他還捐出自己的俸祿,為客死雷州的內地人捐建公墳,“先是,客死海南者,皆委水火,公惻然捐俸金,市雷陽高爽地垣,以護其葬,屋以庇其祀,名其堂曰:澤幽”。雷州一帶遠離京都,百姓告狀無門,呂蒙甫洗滌冤案“不可勝記”。有一次洞蠻叛亂,呂公單騎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兵不血刃,招降萬人,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南閩洞蠻構難,誘陷鄰境,公單騎叩賊巢,來降者以萬計。剪本通道,冒險夜行,旦暮不得息,人不能堪,而公處之晏如”。
呂蒙甫對少數民族的關懷深得人心,流傳下反叛的少數民族“義釋呂公”的歷史佳話。“公按治欽州,瑤民猖獗,公後禦寇,寇執之問,知公之廉,即釋之”。呂公臨危不懼,把困難和犧牲留給自己,不幸被瑤族人所俘,但是瑤族人知道是呂公後,因為他是個清官,深受當地人愛戴,無條件的釋放了呂公。
至順二年(1331年),元文宗派特使“賜服”呂公,擢升呂蒙甫嶺南廣西道肅正廉訪司事,駐防桂林。在桂林,呂蒙甫捐俸辦學,收養孤兒。發展農業開墾荒地,賑災柳州關心孤弱,創製桂林八景,美化桂林。呂蒙甫的勤政廉政,感動了十三歲的皇儲元順帝,賜給呂蒙甫父親御筆“恆齋”字畫,感謝他培養了好兒子。當呂蒙甫離開桂林的時候,“老幼遮道,垂涕不忍別”。
後至元元年(1335年),呂蒙甫出任襄陽路總管、本路諸軍奧魯總管、管內勸農事。呂蒙甫在襄陽復興儒學重啟白鹿洞規,使襄陽社學得以復興。修復公產,移風易俗,包括修復社稷壇、三皇廟、倉庫碑亭、灌溉排澇溝渠、城牆以及峴山羊祜碑等一切便民公產。由於呂蒙甫在民間的威信極高,斷案公道,所以處理了大量的積案棘手案件,所謂數年爭訟決於一言。制定了地方政策法規。“一新約束,明憲令,先之以戒告,申之以懇切,未數月襄民大化”。他離開襄陽的時候,“襄民泣留公者數千人”。
後至元五年(1339年),呂蒙甫回京任刑部侍郎。呂公精通法學,審案定罪平允合理。潛心性理學、邃於律學,編撰《至正條格》,譽滿京城。元順帝敕封其父河東郡侯,祖父河東郡伯,母親為河東郡夫人。
至正二年(1342年),呂蒙甫出任大名府尹。大名府作為大都的南大門地位十分重要。呂蒙甫領導官民抗洪水,防賊寇,大名府出現太平盛世景象,許有壬有《瑞麥賦》歌頌其政。黃河發大水他親臨防洪一線,與軍民晝夜死守,黃河兩岸都遭受了大洪災,而大名府獨免。災後盜搶橫行,他堅持夜夜尋防,保一方平安。
至正四年(1344年),呂蒙甫再次回到海北海南道任憲使。“十年而重來,耄耋幼稚,乘風濤而至,如復見其父母焉!”在雷州處理的大案包括蒙古軍人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案、地方惡霸軍閥譚福旺案、硇州惡霸羅仲仁案、縣官強辱良家婦女案。他主持平反的著名冤案包括商船被截船員被誣案,韓某拾遺被誣案,鬱林、博白(今廣西玉林地區)瑤民冤案等大案。為民伸冤的案件不可勝記。1346年,呂蒙甫在雷州憲府積勞成疾不幸去世,雷州百姓痛哭流涕,如失考妣。訊息傳到大都,朝廷傳令,要求護送呂蒙靈柩回原籍安葬。雷陽百姓尊重呂蒙甫的意願在雷陽澤幽公墓,為呂公舉行了安葬儀式,建立了呂公衣冠冢。雷陽學子共同誦讀《孝子喪親章》為呂公送行。沿途民眾齊唱《蓼蕭》之歌,歌聲響徹雲霄。雷州府名宦祠中供有“呂”之位。
朝廷贈呂蒙甫禮部尚書、上輕初都尉,追封河東郡候,諡號簡肅。敕墓碑通高5.1米,是現存元代山西最高的墓碑。(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