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愛強

呂愛強

呂愛強,男,1973年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後,現任酒鋼集團公司技術中心科技處副處長。作為酒鋼公司一名技術骨幹,酒鋼職工對他並不陌生,他在博士畢業後短短的幾年裡取得了一系列技術成果及榮譽。

簡介

呂愛強呂愛強

2006年,呂愛強成為酒鋼與東北大學培養的首位博士後;同年,入選“西部之光”訪問學者;作為一名技術人員,呂愛強在5年期間以第一作者在國家及省部級期刊發表論文14篇,其中被EI收錄5篇,SCI收錄1篇。2007年,其成果“控制板坯表面縱裂紋操作法”,獲甘肅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同年,呂愛強獲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2008年,其成果“控制連鑄板坯表面縱裂紋與漏鋼事故三位一體操作法”,獲第二屆全國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第一完成人);2010年,呂愛強成功入選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二層次),成為我省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精英,成為科技創新、產業振興、科技進步的帶頭人。  

1996年,23歲的呂愛強從東北大學鋼鐵冶金專業畢業後,來到酒鋼,先後在酒鋼職業學校任教,在煉鐵廠從事過爐前工、熱風工、看水工、副工長。在煉鐵高爐的工作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創新意識。邊學習,邊工作。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工藝難題讓他深感知識的貧乏。2000年9月,呂愛強同志考入東北大學材料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在此期間,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三篇。兩年後,他完成了全部學業,再次考入東北大學材料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由於他優異的學習成績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被推薦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期間發表論文五篇,並於2004年9月獲得博士學位。在短短的兩年的時間裡,他完成了博士學位,能想像出他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他沒有選擇留在大城市環境好的高校或科研院所,也沒有選擇待遇優厚的高薪單位的聘請,而是決定再次回到了酒鋼,並直奔生產一線,他知道,生產線最需要他。他去了工作環境艱苦、工作難度大的宏興煉鋼一工序工作。同年,進入酒鋼博士後工作站,以煉鋼一工序為依託,開展博士後課題研究。

理念

“幹這一行,愛這一行,鑽這一行,精這一行”。呂愛強正是以這樣執著的追求,在自已的崗位上默默地工作、鑽研,先後提出和實施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改造、改進方案,幾年來,他為改善煉鋼技術經濟指標和質量改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得到了公司領導的高度認可。 

“作為新時期的工程技術人員,對事業的熱愛不僅表現為勤勤懇懇、埋頭苦幹,更應該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企業的發展出一分力,盡一份責。”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呂愛強學成歸來後,他沒有居功自傲,而是踏踏實實,一門心思撲在工作當中,心繫生產,鑽研技術,解決生產技術中的疑難問題。

連鑄板坯表面縱裂紋與漏鋼事故是國內冶金行業長期存在的技術難題,同時也是酒鋼一煉鋼的技術瓶頸。2004年以前,一煉鋼板坯漏鋼率在0.75‰左右,表面縱裂紋缺陷率在0.9%左右,較國內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表面縱裂紋與漏鋼事故每年造成上千萬元的經濟損失。為了有效解決連鑄板坯表面縱裂紋及漏鋼事故技術難題,呂愛強及相關技術人員在連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控制連鑄板坯表面縱裂紋與漏鋼事故“三位一體”操作法,經過兩年多的生產實踐效果顯著。  

成果

呂愛強呂愛強

通過採取“三位一體”操作法,表面縱裂紋缺陷率及漏鋼率逐年顯著下降,到2006年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三位一體”操作法是在原有設備的基礎上,僅通過最佳化工藝參數,實現了改善板坯質量減少漏鋼事故率。此成果兩年來為公司減少1千萬的經濟損失,經過生產實踐證明該技術成熟可靠,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 

2009年,由於呂愛強出色的基層工作,被調到酒鋼科技處從事科技管理工作,在這期間他負責組織編寫了酒鋼集團公司“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描繪出了酒鋼科技發展的遠景藍圖。  

2009年的金融危機,是鋼鐵企業危機重重的一年,呂愛強針對國內外鋼鐵企業發展規律,充分接合酒鋼自身現狀,撰寫了《淺議酒鋼技術工作的困境及對策》、《十二五期間酒鋼應繼續強化高爐,堅持低矽冶煉》、《十二五期間酒鋼應研發高純鐵素體不鏽鋼》等多篇論文,服務企業生產經營,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只是芸芸眾生中並不顯山露水的一員,不奢望做出叱吒風雲的壯舉,擁有驚天動地的英名,只想盡我所能,散發出一縷光、一份熱。”正是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呂愛強同志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譜寫著樸實的人生樂章。科研工作苦累相伴,有一分追求,就有一份希望;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穫。“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之苦寒來”。事實勝於雄辯,呂愛強同志是酒鋼科研戰線上的標兵、楷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