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碩蚧科昆蟲的 1種。目前幾乎遍布全世界。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陝西、山西、河北、四川、雲南、貴州、福建、台灣、安徽等省(區)、在河北、山東、遼寧、寧夏、河南、山西等省(區)的溫室內也可發生,為害猖獗。主要寄主有葡萄、櫻桃、枇杷、棉、姜、山榛、牛膝、紫花地丁、胡蘿蔔、常春藤、冬青、海金沙、玫瑰、海棠、紫蘇、胡枝子、芙蓉、樟樹、鳳榴、桉樹、無花果、衛矛、刺槐、蕁麻、車前草、黃連木、桃金孃、棕櫚、薔薇、曼陀羅、桂花、紫雲英、半夏、桑、馬尾松、柑橘、檸檬、柚、橙、山茶、黑松、梨、蘋果、楊梅等植物。
簡介
雌成蟲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活體多為橘紅或暗棕色。體面有一層白粉和細玻璃絲狀的蠟絲。體表面生有黑色毛叢。眼發達,具硬化的眼座,黑褐色。觸角位於蟲體腹面頭端兩側,共11節,黑褐色,每節生有若干細毛,第11節上的細毛長而多。足 3對,較強勁並彼此相仿,足上生有許多棕色毛。足黑褐色,脛節稍有彎曲。爪具2根細毛狀冠毛,較短。身上還生有很多黑毛,這些黑毛在中胸和後胸及蟲體邊緣成簇狀分布,位於肛門四周的毛色淡。胸氣門正常發育。腹氣門2對,腹裂3個。蟲體腹面多呈淡黃色。多孔腺明顯分為 2種類型:較大的中央常具1個圓形小室和周圍1圈小室,較小的中央常具 1個長形小室和周圍一圈小室。肛門發達,陰門位於第 7腹節後緣。
雌成蟲產卵期分泌白色棉狀蠟絲形成卵囊,附在腹部的腹面向後,卵囊與蟲體腹部約為45°角向後伸出。卵囊雖有較明顯的縱行溝紋約15條,但實為一個整體並不分裂。產卵期約有1個月的時間。
雄成蟲紫紅色,翅黑色,觸角羽毛狀,10節。複眼大,單眼2個。無口器。3對足相仿。腹部每一腹節背面有1列刺狀毛,在蟲體邊緣的幾根較細長。胸氣門2對,腹部在第 7~8節上各有1對腹氣門。多孔腺分布稀疏。最後的腹節向後有2個突起,每個突起上有4根很長的毛。
吹綿蚧在許多寄主植物上生長發育,從卵里孵出幼蟲開始,一直到雌成蟲分泌卵囊或雄蟲結成繭囊以前為止,均能自由活動。它在寄主植物上取食的位置,從幼齡到成蟲逐漸由葉部轉移到枝幹,最後集中在枝幹上分泌卵囊產卵,才不再移動位置。因此,它不僅本身能有較強的運動能力,而且可借外力和風、鳥獸及人類的生產活動而向遠處傳播。
為害特點
常群集在葉牙、嫩芽、新梢上危害,發生嚴重時,葉色發黃,造成落葉和枝梢枯萎,以致整枝、整株死去,即使尚存部分枝條,亦因其排泄物引起煤污病而一片灰黑,嚴重影響觀賞價值。
形態特徵
雄成蟲體長3毫米,翅長3-3.5毫米。蟲體橘紅色;觸角11節,每節輪生長毛數根;胸部黑色;翅紫黑色;腹部8節,末節有瘤狀突起2個。雌蟲體長6-7毫米;身體橙黃色,橢圓形;無翅;觸角們節,黑色兩性蟲體腹部扁平,背面隆起,上被淡黃白色蠟質物,苟擻邪咨誓?腹部周緣有小瘤狀突起10餘個並分泌遮蓋身體的綿團狀蠟粉,故很難見其真面日。
生物學特徵及發生消長規律
每年完成2-3代,多以若蟲態過冬,一般4-6月間發生嚴重,溫暖潮濕的氣候有利於蟲害的發生。主要危害柑橘、油桐、蘋果、梨等林木和果樹。
控制方法
1、人工防治隨時檢查,用手或用鑷子捏去雌蟲和卵囊,或剪去蟲枝、葉。
2、生物防治保護或引放大紅瓢蟲、澳洲瓢蟲,捕食吹綿蚧,這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藥物防治在初孵若蟲散轉移期,可噴施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50%殺螟松1000倍液,或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每隔2周左右噴1次,連續噴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