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擀氈

吳起擀氈

吳起擀氈是陝西省吳起縣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氈是捕在坑上,床上用以防潮、隔土、保溫,起到緩衝作用的生活用品,不僅花紋美觀,堅實平整,而且彈性較好,抗磨耐用,是吳起縣人民的生活必用品,在廣大民眾生活中有無可代取的價值。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擀毯工藝主要包括以下原料和工序:
所需原料:羊毛、麻油、豆面、水

工序主要

1、彈毛,把羊毛放在彈毛案上,用力並有節奏的拉開彈毛弓,直到把羊毛彈成蓬鬆為止,然後,用手捲成羊毛卷。
2、鋪毛,把羊毛卷用撒杖和木手掌均勻的撒在擀氈連子上(預先準備好羊毛的二分之一)。
3、噴水,用口把溫水噴在鋪好的羊毛上,讓羊毛濕潤為止。
4、噴油,用口把預先準備好的麻油均勻的噴在鋪好的羊毛上,羊毛基本發黃為止。
5、撒豆面,把預先準備好的豆面均勻的撒在噴好麻油的羊毛上(薄薄的撒一層),以從把麻油均勻的履蓋為宜。
6、再次鋪毛:把另一半羊毛卷用撒杖和木手掌均勻的鋪在豆面上,再用口噴水噴油一次。
7、卷氈連,把鋪好羊毛的氈連子緊緊的捲起。
8、捆氈連,用四道繩子把卷好的氈連子捆緊。
9、擀連子,兩人或4人用腳均勻的擀動連子,兩人一組,面對面來回擀動氈連子,步法有節奏,用力均勻,反覆擀幾次。
10、解連子壓邊,經過反覆擀後,解開氈連子,羊毛緊緊的連在一起,變成氈丕子,再用一卷羊毛均勻的打在氈丕子四邊,再噴油、撒豆面、噴水後,再把氈連子捲起反覆擀動兩次,氈丕成型。
11、洗氈,解開氈連子後,把氈丕翻滾,把開水用條帚灑在氈丕上,直至開水滲透氈丕為止,然後,雙摺疊放在預先準備好的洗氈案上反覆用腳蹬,並用手提洗氈帶,手腳配合,協調而有節奏,經過反覆幾次洗後,氈丕逐步變小,直至洗到要求的尺寸為止。
12、整形,當氈丕洗到要求的尺寸後,洗氈結束,用尺桿和鉤子對氈丕進行整形,使四邊齊整,有稜有角,經過該工序後,氈就成形了。
13、曬氈,把整好形的氈丕放在陽光下涼曬,直至水份被蒸千,水份蒸乾後,氈變的堅硬而有彈性,這樣氈就製成了。

歷史淵源

吳起擀毯工藝是吳起縣民間流傳的生產技能之一,是一種純手工制毯的技藝,其流傳歷史悠久。相傳,吳起擀毯工藝是由內蒙古及遊牧部落傳於我縣,在南宋時期,吳起處於北部邊際, 常有遊牧部落出入,而當時遊牧部落住的是毯棚(用羊、牛、馬毛製成毯片,再搭成毯棚),用此來抵禦嚴寒、風霜及烈日。同時,我縣居民與遊牧部落也經常發生商品交易,毯片也在交易之中,後來並有少數遊牧戶定居於吳起,同時,把擀毯工藝傳入吳起,自此,擀毯工藝在我縣逐漸傳開。後來,隨著牧業的發展,擀毯藝人的增多使擀毯工藝在我縣廣泛流傳,到明清期間,擀毯工藝在民間發展可以說達到了頂峰。清末及民國初期,由於生產下降戰亂不斷,使擀毯工藝致處於沉沒期,解放後,擀毯工藝逐漸復甦在民間廣泛套用,一致流傳至今。

基本特徵

吳起擀氈工藝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徵:
1、原料特徵:吳起擀氈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為主,而且要求毛絲纖長(毛抹不能用於擀氈),豆面、麻油要求純真,其原料取於自然且無需做任何處理 。
2、工藝特徵:吳起擀氈工藝是純手工作業,每道工序,每個細節只用簡單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是真正的手工作坊。
3、產品特徵:吳起手工製成的氈,花紋細膩,質底堅實,美觀實用,即可防潮,又不易滲土,堅實而平整,不易磨損。

相關器具製品

所需器具主要有:彈毛弓、彈毛台、尺桿、氈連子、撒杖、鐵鉤、木手掌。

傳承譜系

吳起擀氈工藝多以師徒相傳,宗族相傳,親人鄰里相傳,在我縣傳承譜系完整的主要有吳倉堡白氏擀氈,其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主要有:白立存、蘇萬有、劉智慧等。

瀕危狀況

近年來,隨著原料的缺少,擀氈藝人多數另從它業,使吳起擀氈工藝面臨頻危。

1、原料缺少:近年來,隨著我縣退耕還林、封山禁牧,使羊子數量急劇減少,加上其它羊毛加工業的收購,使擀氈原料面臨頻危。
2、隨著人們生產生活觀念的轉變,市場上其它氈製品以及地毯等代用品的增多,成本較高且工藝複雜的羊毛擀氈逐步被成本較低、購買方便的其它氈代取,(市場上又沒有銷售的羊毛氈),使羊毛氈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3、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和人們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擀氈工藝相對利潤較少,擀氈藝人已另謀它業,擀氈工藝被拋棄,年輕一代更無人願學,使擀氈工藝面臨頻危,搶救、保護已刻不容緩。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成立吳起擀氈工藝保護小組,負責擀氈工藝的挖掘、傳播,擀氈產業的發展扶持和擀氈工藝保護等有關事宜。

2、建立吳起擀氈工藝的傳承體系,使每位老藝人門下都有2—5名擀氈學徒,讓老藝人口傳心援,手把手的教,保證擀氈工藝後繼有人。
3、建立了吳起擀氈工藝檔案及電子檔案,永久保存。
4、制定吳起擀氈藝人保護政策,幫助老藝人克服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困難,保證其專心從藝, 對擀氈工藝進一步挖掘、研究。
內容保護:
1、對吳起擀氈藝人實施重點保護,使其傳承。
2、對吳起擀氈工藝實施保護。
3、對擀氈原料採取保護措施。
十年保護目標:
通過十年的保護,使吳起擀氈工藝繁衍,擀氈藝人世代相傳,擀氈工藝得到不斷挖掘、傳承、傳播、普及。逐步提高吳起擀氈的知名度,並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使其成為我縣傳統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提高對我縣民間文化的認識,促進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順利進展。

所在區域

吳起,相傳為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約前400年)在此屯兵駐守而得名。1942年7月設定吳旗縣,系陝西省西北部,也是延安市西北部的一個山區縣城。其東南鄰志丹縣,東北與靖邊縣相望,西南接甘肅省華池縣,西北連定邊縣。地跨北緯36°33′東徑107°38′,全縣轄12個鄉鎮(4鎮8鄉)160個行政村,13萬人口。南北長93.4公里,東西寬79.89公里,總面積3786.2平方公里。 吳起縣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海拔在1233米至1809米之間。具有明顯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特徵,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旱澇相間,秋季溫涼濕潤,年均氣溫7.8℃,極端最高氣溫37.1℃,極端最低氣溫—25.1℃,年均降雨量483.4毫米,年日照2400小時,無霜期155天。

吳起以白于山分水嶺為界,在北部於內蒙古毛烏素沙漠邊緣,屬無定河流域,地形向北傾斜,澗地平展、谷寬、梁緩,間有少數殘丘低峁,占15%;白于山以南屬北洛河流域,北高南低,地勢向洛河川道傾斜,梁面狹長起伏,溝壑深窄陡峻,占85%,道路多沿溝順梁修築,洛河川道較寬,人口密集。縣境內有九川二河三拐溝(即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白豹川、腳扎川、楊青川、亂石頭川、寧塞川、顆顆川、無定河、石拐子溝、八里莊溝、麻子溝)。
吳起擀氈技藝面臨失傳窘境
在吳起,有一種傳統而古老的技藝——擀氈。
有史料記載,擀氈技藝是由蒙古遊牧部落傳入,宋末及元朝時期,吳起是蒙、回、漢等多民族雜居區,當時蒙古族人居住氈堡,用氈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學習了擀氈技藝。從此,擀氈技藝在吳起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遍地開花。“氈匠”這一職業也應運而生。近年來,隨著原料的缺少,擀氈藝人多數另從它業,使吳起擀氈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吳起吳倉堡鄉周官村有一個叫白立存的人,是目前仍從事擀氈技藝的為數不多的人之一。白立存今年42歲,談起當年選擇擀氈這一行當,他顯得有些激動:“那時生活困難,能掌握一門技術,吃飽穿暖還有零錢用,在當時是一個莊稼人最大的夢想。”白立存學習擀氈的上世紀80年代,羊毛氈是人們的生活必須品。人們即可將其做成氈棚,用它來抵禦嚴寒遮擋烈日,也可以把氈鋪在坑上防潮、隔土、保溫;還可以做成氈鞋、氈帽,不僅花紋美觀,堅實平整,而且彈性較好,抗磨耐用。白立存從16歲開始跟師傅學習擀氈手藝,先後跟過三個師傅,最後一個師傅是吳倉堡鄉韓溝門村的高氈匠,在吳起一帶小有名氣。就因為擀氈技術好,人們都叫“高氈匠”,真名反倒沒人知道了。高氈匠擀氈選料仔細,工序嚴謹,技藝純熟,製作出的氈花紋細膩,質地堅實,美觀實用,受到顧主的普遍歡迎,因此生意比較好,特別是剛剛包產到戶那幾年,農民家家戶戶有了糧食,養起了羊,擀氈的人家特別多。擀氈收費是按照所需牛羊毛的重量來計算的,需要擀氈的人家把氈匠請到家裡,按照要求準備好原料,管吃管住,最後完工結賬。他們走鄉串村,忙個不停,一年下來也能賺幾千元錢。 “擀氈可是個精細活,不能偷工減料,我們那時候年輕,要是遇到比較吝嗇的人家,飯食不好,就會在擀氈時搗鬼(偷工減料),擀出的氈質量就差了。”談起擀氈,白立存如數家珍。吳起擀氈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為主,而且要求毛絲纖長,所需的豆面和麻油要求純正,而且要純手工作業,彈毛、鋪毛、噴水、噴油、撒豆面、鋪毛、卷氈、捆氈連、擀連子、解連子壓邊、洗氈、整形、曬氈,13道工序缺一不可,每個細節只用簡單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擀氈過程中唱著擀氈調,邊唱邊做,節奏協調,亦勞亦樂。
雖然擀氈的價格已經由每斤毛幾毛錢漲到了4-5元錢,但由於原料缺乏,擀氈又是純手工製作,成本較高且工藝複雜的羊毛氈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加上現在人們習慣於睡床,羊毛氈基本上沒有多少用場。沒有擀氈生意的白立存,改行做起了販賣洋芋的生意。也許是“乾一行,愛一行”的緣故吧!只要有人擀氈,白立存還是十分樂意的,儘管擀氈還沒有打小工賺錢。讓白立存擔憂的是,這一技藝現在面臨失傳,大多數從事擀氈的藝人都轉行做了營生。由於從事擀氈至少要3個人以上,現在的年輕人又都不願意學,所以師傅“高氈匠”精湛的手藝他又傳給誰呢?
今年6月,白立存參加了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示,在西安擀了一次氈,以白氏擀氈為代表的吳起擀氈工藝,2009年被納入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據吳起縣文化館介紹,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啟動以來,吳起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對吳起擀氈工藝的保護,先後投入8.7萬元用於對擀氈工藝的普查、建檔、搶救、保護。全縣目前傳承譜系完整的主要有吳倉堡白氏擀氈等十多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