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清[太極人物]

吳海清[太極人物]
吳海清[太極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海清,男,1937年4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原武漢市磨山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現為武漢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會理事,中原書畫研究院高級書畫師,漢陽區書畫研究會副會長等。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賽並獲獎或被館藏,傳略入編《中外當代書畫藝術家大辭典》等多部典籍。此外還有武術家、理論專家吳海清。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吳海清先生,生於1918年正月初三,河北省清河縣人氏。幼年習武,練八方捶等拳術,後與顧印珂(外號“顧半趟”)先生一塊磕頭拜武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葛福來先生為師,開始學習武氏太極拳。顧印珂是吳海清先生的親姐夫,二人早起晚歸勤學苦練,不論寒暑,一起練拳、打手、試勁,很是下工夫。顧印珂功夫非常好,當時在全縣比武大會上獲第一名,無人能比得上他。一時間國內練家都知道有個“顧半趟”,只打半趟拳,是當時武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中的。佼佼者,對方只要一動手,他與之搭手就能把對方打出丈遠。後來“河北三傑”——顧印珂、閆志高霍夢魁去瀋陽教拳,雖是同輩人,但因吳海清先生比他們三人的年齡小得多,所以他們三人對吳先生都非常關愛。吳先生天生聰明、悟性又好、理解得快,三人待吳先生如親兄弟一般,練拳有心得體會從不對小兄弟保守,吳先生也很明禮,也更加尊敬三位。吳先生的姐夫顧印珂到沈不久,因其武功超群,被當時的副省長車向忱、副省長鞏天民、知名人士高鳳五等人請去單獨授拳,不讓其對外授拳,一般人無法接近他。

吳先生練拳悟性好,又非常刻苦,四季寒暑一天不差。天生聰慧的吳先生身上有葛福來師父的拳技,也有顧印珂身上的拳技,更將閆、霍先生的拳技融為一身,全部掌握了他們的武藝、勁法特點、拳藝精華。吳先生視拳如命,他掌握的拳技練法、與人動手不用絲毫之力、落空打人、不與人接觸的神意打人,完全符合太極拳論。吳先生經常和我們講:“這拳太好啦,識者千金難買,這趟拳是神意拳,貨賣帝王家。”所以這些年來,吳先生從不輕易收徒,要先看人的德行與人品,如果不好,都不會輕易給對方講拳,更何況讓對方看其動手了。吳先生與人動手很少讓外人看,但他在太極拳界,名聲很大,大家都知道老吳頭有絕技,說看吳先生動手是一種藝術享受。

記得我剛學拳不久,因我是帶藝投師。沒從師以前也是武術教練,教過很多學生。當見到武功好、武德好、人品又好的恩師時,我覺得那十幾年的武術白練了。回到自己的練功場,對徒弟們說,我這回見到了真正的中華武術,我要去學習武氏太極拳,今後我也不再教你們了。當時我在大東教形意、通背拳,也小有名氣,見到吳師傅的拳後,感到自己差得太遠了……我們是一拳一腳的武夫,吳先生練的是高層次的上乘武功,無形無象,用眼神、意識形神打人,不動絲毫之力。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真正中華武術!我所會的東西,鞭、流星錘、刀、槍、拳術套路,你們抓緊快學,教會你們,今後我不練了,我要全身心地跟吳師傅學習太極拳。我初學習太極拳很下工夫,很吃苦,每天4點就起床練功。

記得在1989年日本太極拳代表團組團到中國的瀋陽等地,要專訪民間的太極拳師比武、切磋,主要找民間有名的人比。李興園老師在瀋陽較有名氣,十分了得,練拳習武也有二十多年了,很有影響力。他練的是傳統套路,先學的八卦掌,練得非常好,後跟吳先生學習太極拳。此人武德好,且武功又高,被瀋陽體育部門選中,到鳳凰飯店與日本國太極拳師比試太極拳推手、打手等,在比武較量過程中,李老師贏了日本人三次。第二天早上,李老師見到吳先生時,把與日本人比武的經過說給吳先生聽,李老師說:“日本人也不過如此。”吳先生說:“你是用什麼方法贏的,我看看好用不。”說著兩人要摸一下手,李老師拉起架勢剛要動手,吳先生後退兩步說:“你打吧”,當時身子一縮,眼一瞪,擺出架勢,猶如龍蛇大張口的姿勢,當時李老師距吳先生有3米開外,根本無法摸到,就見李老師像蛤蟆似的不由自主地一蹦一蹦地往吳先生身前蹦,兩眼發直,臉色有點變,身不由己地擺出直等挨打的姿勢。當時在場的有四人,最後。吳先生說:“停”,嚇得李老師一身冷汗。事後我問,你不往前蹦不行嗎?李老師說:“我本不想蹦,但身體不聽使喚,不由自主,心裡是空的,很害怕,就像被吸鐵石吸著一樣,不去不行。”這時,吳師傅拉過我說:“小殷子,你見過這種拳嗎?告訴你吧,這就是古人說的,‘長蟲(蛇)吸蛤蟆功’,不用接觸到人,用氣勢、神意打人。”當時我心想:“這太神奇了,簡直不可思議,沒親眼所見,根本就無法相信,我今天算是開眼界了!”

事後我問吳師傅,李老師不蹦不行嗎?吳師傅說:“只要在我的圈內(氣勢圈),我隨意控制,讓對方往哪倒,他就得往哪倒。”後來,再次見到李老師時,他說:“鐵軍,你得要好好地跟吳師傅學啊!能遇到這么好的武功,完全符合太極拳論,且是這么純正的太極拳,這真是你的福氣啊!”

吳先生為人誠信、實在,人品、武德都非常高尚,他做人十分低調,從不張揚。這么多年來,每當想起恩師,總覺得他處處都值得我們敬仰,是我們弟子們永遠學習的榜樣。我輩應該好好總結、實事求是地把老一輩武術家們的技藝寫出來,供練拳的愛好者們學習、參考……說是武術,看吳先生練拳、動手更是藝術享受,如果當場看到吳先生的動手實練,只能用三個字來形容,“太神奇”了!

終南山太極拳傳人張熙耕,其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今後學太極拳就去瀋陽找吳海清老師學,他的太極拳正宗、功夫又好,是真正傳承的太極拳。”

1957年8月畢業於武漢市第一師範學校,1960年進入武漢教育學院進修文學,1961年結業後被分配到武漢市板橋中學任語文教員,1976年升為教導處副主任。1983-1989年先後任武漢市永豐中學和磨山中學校長。1990年起任武漢市漢陽區永豐鄉教育辦公室主任。1985年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武漢分校國畫班學習,1987年轉為研修班。1988、1989兩年又入武漢教育學院業餘進修美術,主攻國畫、水、花鳥。

從1957年開始參加了武漢市武昌區業餘美術研究室活動,積極投入美術宣傳、研討工作。作畫有感而發,筆墨隨意,不故弄玄虛,不追求時髦,師古而不泥於古人,把自己對時代的感受,對藝術的審美理解融進畫裡。他游遍祖國各大山川,有著深厚的生活根基。長於山水,所寫之山林丘壑,松巒泉石多有韻致。骨法用筆基於傳統而不落窠臼,設色尚簡而不失淺平,構圖高遂而景象恬然。品讀其畫,時覺有味可尋。作品曾在報刊上發表,並多次在武漢等地展出,近年來,有扇面畫等流傳美國及加拿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