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東明,號苦寂人,一九六八年生於牡丹之鄉菏澤,自幼跟隨家兄吳東魁先生習畫,深 得其相傳,一九九二年在北京攻讀中國書畫。其作品師法自然求變化,自成風格。他擅寫花鳥,山水,尤擅畫“葡萄”,他畫的葡萄別開生面,用墨滋與乾和諧適 度,順鋒,揉鋒轉鋒變化多端。整體勾圖嚴謹,氣勢非凡,藤纏絲饒頓挫迴旋,蔓葉層層疊出,串串碩果,青翠欲滴,栩栩如生,無論盈尺斗方,還是十米長卷都氣勢連貫,一氣呵成,凝聚著勃勃生機,連發著宏偉氣勢。 吳東明先生,作為一名書畫界後起之秀,他酷愛繪畫藝術,歷盡磨礪而不渝,奮勇向前。
八歲開始學畫,由連環畫畫起,到素描到工筆到寫意,從自學到接受專業培訓到畫作走向市場,對藝術執著地追求。經歷了30多年的磨礪,勤奮和悟性使他的畫技日益精湛,他的畫作感情豐富,色彩艷麗,筆法細膩,功底深厚,在畫界得到認可並多次獲獎。他主要畫花鳥,如葡萄、梅花、牡丹、蘭花、八哥、鷹等。所畫的鳥兒眼帶笑意,葡萄是立體的,掛著白霜,牡丹如同吐露著富貴的芬芳。他27歲起在菏澤開設書畫門店,賣古玩字畫、文房四寶,以畫養畫。經10多年的經營,門店從10幾平方米一步步擴大至160平方米,成為菏澤最大的書畫門店。現在他準備在北京琉璃廠開個新畫店,提高經營檔次,主要經銷名家字畫和自己的畫作。
媒體報導
書畫藝術與茶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一般搞書畫的人多喜歡喝茶。來自山東菏澤的著名畫家吳東明先生也愛喝茶,不過他喝茶有個特點,要換著口味喝,還有自己的說法。他喝過茉莉花茶、烏龍茶、大紅袍、普洱茶、紅茶、綠茶……
品茗悟道茶自香
吳東明換著茶喝,因為每種茶帶著獨特的味道。他強調茶的口味,某種茶喝一段時間後就要換另一種。他說:“這像吃飯一樣,肉好吃,天天吃肉,再好的肉也會膩。太膩了就想清淡些的,太清淡了又想油水,為了保持飲食平衡,人們需要經常調劑口味,大魚大肉之外應該多吃五穀雜糧,換換品種,這樣吃飯比較香。僅喝粥而言,不能只喝大米粥,要調配綠豆粥、小米粥、棒子麵粥。喝茶也是一樣,一個茶一個味兒,香味不同,經常換換茶葉品種,換換口味,喝茶比較香。”不難看出,吳東明先生不僅喝茶喝出了茶裡面的學問,而且他還是一位講究飲食營養搭配的美食家。
對吳東明來說,喝茶有益健康,他感覺喝茶後吃飯特別香,有食慾;另外,喝茶提神,對作畫很有幫助,他每天作畫六七個小時,一直站著畫挺累的,喝茶幫助他解除了不少疲勞;喝茶還減肥,他所接觸的常年喝茶的朋友,沒有一個是胖子。吳東明喜歡喝大紅袍、熟普洱茶和茉莉花茶等味道比較濃郁的茶,但是,他一般只在上午喝濃茶,下午喝些淡茶,晚上不喝茶,因為他晚上喝茶會睡不著覺。
在菏澤老家,吳東明有一套功夫茶具,畫界的朋友時常會去他家喝茶聊天說字畫,自己家中的茶不斷,有時朋友也會帶來一泡好茶像普洱茶或大紅袍與他分享。來到北京後,他也與畫界的朋友一起去茶館喝茶。在他的眼裡,泡功夫茶是一種藝術,茶藝員的站姿、手法透著美,令人賞心悅目,也給他的書畫創作帶來啟迪和靈感。茶葉的品種繁多,與他手中的畫筆、宣紙、顏料一樣,千姿百態,泡茶時杯中茶葉的滾動沉浮像他筆下的花卉一樣靈動、生機盎然。
茶潤紙墨畫傳神
在藝術生涯中,吳東明曾幾度與茶親密接觸。
一次,他畫了一幅梅花。往常作畫後有一道工序是用噴子往畫上噴些細細的水霧,以便花卉顯得更加潤澤。這次跟前沒有清水,他便順手把杯中濃濃的普洱茶水灌入噴壺噴了起來,想不到用普洱茶噴出的梅花特別鮮艷亮麗,花瓣變得水靈靈鮮嫩嫩的。後來他也嘗試蘸茶水畫畫,他發現效果奇特,畫面變得立體了,花兒也“活”了。
另一件事是有一年夏天他去桂林旅遊,途經一大片茶園,茶園背靠青山,有不少少數民族茶農正挎著籮筐飛快地採摘茶葉。眼前頭頂炎炎夏日揮汗如雨的茶農的靈巧動作和他們美麗的服裝,令他心生感動,皮膚黝黑面帶皺紋的農民的艱辛讓他回憶起自己的家鄉和童年,也讓他感慨自己喝的茶來之不易。現實生活與藍天青山廣袤茶園天人合一的景象激發了他的創作欲,他說什麼也走不動了,馬上掏出筆紙,席地而坐,一口氣寫生20多幅。老農婦粗糙的手、姑娘好看的頭飾、小伙子敏捷的身手,一層層梯田式的茶園延伸至遠處大青山的畫面,在他筆下栩栩如生,意境悠遠,人與自然和諧的景象躍然紙上。
甘耐寂寞不跟風
吳東明是一位非常勤奮的畫家,然而一幅成功的畫作是需要深厚的功底和資歷的。在畫界,許多作畫三四十年的50多歲的畫家往往還未成名,即使作品獲獎,也僅僅被冠以有潛力畫家之稱,更難說什麼經濟效益。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物質生活極為豐富、市場經濟繁榮的今天,這些畫家為什麼不為之動心耐得住寂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苦苦地在畫紙上筆墨耕耘?他們究竟圖什麼呢?
吳東明表示,中國是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和發揚,書畫藝術表現的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它的發展需要大家來推動。作畫時的用紙、用筆、用墨、用水非常講究,需要潛心研究。用水活不活,人物的感情表現出來沒有,構思立意是不是新穎,都是畫作成功與否的元素,讓人百看不厭的畫才是好畫,而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磨鍊。“乾什麼,說什麼,世界紛繁,不能朝三暮四圍繞在別人身邊轉,或者去跟風。人生道路要定向,既然你喜愛書畫藝術,你就要甘於為它奉獻,要堅持不懈地去探索。我在畫的領域很知足,雖然作畫的過程很枯燥,很辛苦,但每一幅新作又都帶給我喜悅。再看大千世界,其實堅持做任何一件事都很寂寞,歌星在舞台上表演看似很風光很快樂,但舞台下練功非常苦,奧運冠軍的金牌背後有著數不清的艱辛。貴在寂寞,耐得住寂寞方能成功。”
對此,茶字本身也是一種很好的解釋。人在草字頭和木字中間,上有壓力,下有頂力。說明人要忍耐,要耐得住寂寞。這個忍是一種堅韌,一種責任,一種信念,這個壓力和頂力是天地大自然。大自然的草木養育了牛羊和生物,養育了人類,給人的使命是責任。人類有責任不畏艱難險阻,負重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呵護自然,回報自然,促進世界文明。社會的進步要靠人的力量,人必須融入社會才能有所作為。在人的一生中,美好的時光非常短暫,個人所能享受的並不多,因此把精力放在為社會的發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從古至今使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奇人偉人並不多,社會的進步要靠大眾的努力,每個人推動一點點就足已了。這反映在藝術的道路上,就是要忍耐寂寞,要在不斷的求索中努力創新。
“在畫的領域裡,書畫藝術的進步就是靠大家推動的:范曾的人物畫線條鮮明,把線條推動了一點;齊白石畫蝦幾筆下去活靈活現,把簡筆畫推動了一點;鄭板橋的字是亂石鋪路體,在書法創新上推動了一點;而吳東魁的竹,遠近視覺效果不同,畫出了風吹竹葉的動感,把構圖技法推動了一點。藝術道路是無止境的,通過每個人的突破,分力凝聚成合力共同推動,中國畫才發展至今。包括科學家、運動健將、老百姓在內,每個人推動一點點,社會就前進一大步。這樣,世界文明發展的速度就快了。”吳東明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