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希齡

1904年即光緒30年先生出生在昭通城一個經營雜貨的小商家庭,自幼酷愛繪畫,但因家境貧寒未能如願就學。在一生的潦倒漂泊之中,對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孜孜不倦,自學成才,尤工山水,被稱為“雲南三大筆”之一,對昭通乃至全省的書畫藝術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雲南分會會員,昭通地區群藝館美術顧問,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昭通分校國畫教師,昭通市政治協商會委員。
吳希齡先生8歲學書,12歲學畫,拜昭通名士周和卿先生為師習文,拜昭通書畫名家陳舉之先生習畫。13歲時,家道中落,遂到關河邊城鹽津的鹽號里當學徒,自此一生漂泊,從雲南到四川,從金沙江到五尺道,到處留下了先生漂泊的影子。後又旅居昆明,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昆明、箇舊、下關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952年由下關轉回昭通。1978年以後,其作品多次參加了省、地、市的美術作品展覽。省、地兩級曾為之舉辦過省的“四人聯展”和地區“四人聯展”。昭通市為之舉辦過個人畫展。在學畫生涯中,曾經滇戲泰斗栗成之引薦,從師於昆明畫界名師王錚先生,並與書畫名家周霖、袁曉岑等人結伴習畫。先生求學,天資聰穎而刻苦用功,從《四書》到《五經》,從《孟子》到《離騷》,從《三表真跡》到《日本當選百畫》、《芥子園畫譜》均用心習練,一絲不苟。在研習元朝倪雲林、黃子久、吳仲圭、王叔明四家,清初王時敏、王石谷、王原祁、王蓮州四王和吳虞山、惲南田的繪畫理論和技法的同時,專攻山水,間習翎毛、走獸、竹石,旁及詩文、金石,對傅抱石、徐悲鴻的繪畫和理論有較為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先生廣學博覽,涉獵較廣,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三國志》、《東周列國傳》、《西廂記》等等。同時,還研究《莊子》、佛學,涉足較多進步書籍和學醫,不但懂得民主和解放的重要,而且還知曉醫理。他說“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理,為人父者不可不知醫理。”
先生作畫在天上畫,在牆上畫,以天地為紙,以心血作墨,以竹節為骨,不為名所苦,不為利所惑,成就了他高古的人生品格和超凡脫俗的畫風。他的作品章法嚴謹,墨色滋潤,設色高雅,意境幽深,蒼渾厚朴,和諧靜穆。晚年作品更是充滿了禪意和靈性,歸朴返真,取法自然,蒼勁雄渾,吸納了眾多山水之精粹,從廣闊的角度表現了祖國河山之壯美。先生擅長於山水,題材多取自於烏蒙山區,以小見大,獨具匠心,主題多孤獨冷寂,意象飛騰,盪氣迴腸,筆迎春秋風雲,墨染冬夏霜雪,幅雖咫尺,卻意象萬千,成就了他在雲南畫界不凡的品質,同時也表現出了先生浩瀚的胸懷。先生猶重品質,他說“畫與品重,其次才看畫的好壞”。他很欣賞畫的“富麗堂皇之形易致,瀟疏野逸之境易致,間和寧靜之心難尋。”吳先生曾寫過這樣一首小詩:
胸藏千尺岩,
殊從筆底來,
誤落墨數點,
且當檐前苔。
博大精深的佛學影響了吳希齡先生的一生乃至畫的風格,其最擅長的山水,有從孤獨冷寂中滲透著生命的痛苦和脆弱,更有從山水間呈現出生命的超凡脫俗。後期的作品,所有的山川草木都融進了先生的血液,畫面更加充滿了禪意、充滿了靈氣,筆下的一切山水皆如風,如雪,如葉,如梅,飄逸而來,歸朴返真。其畫取法自然而自然寫意,畫出的是心中的山、心中的水。雲南山水的奇麗、烏蒙山的高古蒼勁雄渾,均化作一筆筆一幅幅的自然寫意。吳老一生從事繪畫,專攻寫意山水,以傳統筆墨為主,功力深厚,作品甚多。有的蒼老渾厚,有的秀雅清麗,筆墨氣韻俱佳。後期除筆墨外,更著重用水,使筆、墨、水合為一體,從天而降,更為佳妙。平生從學弟子很多,求畫者甚眾。
吳老不為名不為利,活著是為藝術而活著,畫是他對生命的詮釋和藝術人生的寫照,捐資辦學就是他人生的灑脫,對傳統書畫藝術的繼承、發展和傳承才是他真正的快樂。先生多年苦練,功底深厚,技巧高超,這是藝術家必備的能力。正是先生多年來矢志不移、求實的結果;先生的繪畫在昭通繪畫界有著崇高的地位,正是先生在繼承前人精華的同時,進一步創新、形成自己獨有風格的結果。吳老四十年代曾在雲南箇舊、大理、昆明等地多次舉辦畫展,八十年代,除雲南省美協專門對吳先生和許敦谷先生、孫光宗先生舉辦“三老”畫展外,又多次在昆明參加多個畫展和舉辦個展,之後又在昭通舉辦了個展和多次聯展,為昭通以至全省中國書畫藝術的繁榮和發展產生力極大的影響。
吳希齡先生寬闊的胸懷,如同海納百川,就是到了晚年,在自己創作的同時,不忘扶持後生。他對年輕人不吝賜教,對虛心求教者認真講解,誠心扶持。為使中國畫後繼有人,繁榮美術創作,先生不顧齡高體弱,先後到鎮雄、彝良、威信等8縣講學。他在昭通的弟子眾多,多年來,受他教誨並在昭通畫壇上產生影響的畫家就達30餘人。他的一生,是多磨的一生,是藝術的一生,在中國山水畫藝術的畫卷中寫下了傳神的一筆,不愧被稱為雲南中國山水畫名宿,和袁曉岑,周霖齊名的“雲南三大筆”之一。論雲南山水畫的造詣,擔公之後先生一人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