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吳山,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史學家、紋樣史學家。1929年3月 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楊舍鎮(現張家港市),1946年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西畫專業,1949年入南京大學藝術系本科三年級(原中央大學藝術系47級),從陳之佛教授主攻圖案,1951年 入東北魯迅文藝學院攻讀研究生,主修基礎圖案。1956年入江蘇美術館,負責江蘇民間工藝陳列暨研究等。1960年入 南京藝術學院,從事工藝美術教學暨研究。

主要簡介

吳山[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吳山[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吳山,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史學家、紋樣史學家。1929年3月 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楊舍鎮(現張家港市),1946年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西畫專業,1949年入南京大學藝術系本科三年級(原中央大學藝術系47級),從陳之佛教授主攻圖案,1951年 入東北魯迅文藝學院攻讀研究生,主修基礎圖案。1956年入江蘇美術館,負責江蘇民間工藝陳列暨研究等。1960年入 南京藝術學院,從事工藝美術教學暨研究。60餘年來,注重深入各地工藝美術生產企業和民間調研暨收集資料,廣交藝人朋友;注重歷代工藝美術科技資料挖掘和研究;以出土和傳世文物為研究依據,提出諸多新創見。著作等身,碩果纍纍,是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學術領域屈指可數、矢志不渝的老一輩學者之一。1992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工藝美術學會推薦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候選人,2005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2008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榮譽稱號。

榮譽獎項

1956年 國畫《燕子磯》獲江蘇省第一屆青年美術展大獎

1986年 《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 獲江蘇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991年 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獲“中國圖書獎銀獎

1992年 《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中文繁體字本,在台灣獲大陸著作“金鼎獎”

2005年 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

2008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榮譽稱號

主要著作

《套用美術人物篇》(合著) 萬葉書店 1951年

《中國圖案參考資料》(合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53年

《百花齊放圖集》(合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59年

《古代波斯圖案》(合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0年

《常熟花邊針法》(兩冊、合作) 江蘇省手工業管理局 1962年

《無錫惠山彩塑》(合著) 朝花美術出版社 1963年

《首飾工藝基礎圖案》(合著) 江蘇省輕工業局 1974年

《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 文物出版社 1982年

《中國工藝美術簡史》(合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3年

《幾何形圖案的構成和套用》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5年

《中國歷代裝飾紋樣》(四卷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8年

《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主編、主要撰稿人)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9年

《中國八千年器皿造型》 台灣藝術圖書公司 1994年

《紫砂壺藝術》 台灣藝術出版社 1998年

《宜興紫砂文化史》(合著) 浙江攝影出版社 1999年

《中國紫砂詞典》(主編、主要撰稿人)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5年

《中國紋樣全集》(四卷本) 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年

《中國服裝、染織、刺繡辭典》江蘇美術出版社 2011年

《中國歷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即將出版)

學術概述

(一)

吳山先生1949年入南京大學藝術系後,在陳之佛先生處接觸到中國古代圖案,那紋樣之優美,色彩之瑰麗,風格之獨特,真是無與倫比,從而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也就是從那時起,在陳之佛先生的悉心指導下,吳山先生從對我國古代圖案一無所知,到逐漸有所認識,並產生濃厚興趣,進而刻苦鑽研,為以後終身從事工藝美術事業奠定了基礎。

陳之佛先生當時告訴吳先生,自己於1918年作為第一個到日本學習圖案的中國留學生,日本老師竟驚詫地對他說道:“你們中國有那么多那么好歷史悠久的圖案,為何還要來日本學習呢?”這同樣的一句話,先後激勵了兩位先生立志一定要把中國優秀的傳統圖案挖掘、整理出來。陳之佛先生在抗戰前曾收集有很多中國古代紋樣,可惜抗戰時遺失了,吳山先生便提議重新去收集。於是由陳之佛先生負責到南京大學圖書館和南京市文管會藉資料,吳山先生負責描摹下來。由於吳山先生已有多年的國畫筆墨基本功,加上年輕,摹繪進展的很順利。當時市面上也有很多有價值的善本書,可惜他們沒有購買的實力,於是師生倆便合計出一本符合形勢需要的書先賺些稿酬作本錢。於是同樣由陳之佛先生去校圖書館借書,吳山先生描摹,有時也憑著在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打下的西畫基本功,臨場發揮創作,編繪了一本“套用美術人物篇”,內容有工農兵和領袖形象等,由萬葉書店出版,非常暢銷,一連印刷出版了七次,稿酬較高,吳山先生記得僅其中一次就拿到了二百元。有了這個經濟實力,便得以買了很多珍貴的資料書籍,其中尤以商周青銅器紋飾資料為多,由陳之佛先生選樣,吳山先生摹繪。以這一時期收集的資料為主體,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於1953年出版了師生倆合編的《中國圖案參考資料》一書,以此為切入點,吳山先生從陳之佛先生那裡,逐漸學到了如何在中國傳統紋飾領域做研究和學問的路徑及方法。

吳山先生於1951年從南京大學畢業,分配到東北魯迅文藝學院攻讀研究生,主修基礎圖案。期間吳山先生又在那裡收集摹繪了很多古代優秀的圖案資料。一年後吳山先生調回南京,先在南京圖書館工作,南京圖書館即原來的中央圖書館,館藏有大量的古代善本書,其中有豐富的古代紋飾資料,吳山先生利用這一便利條件,抓緊點滴時間,摹繪了很多極有價值的資料。之後這些書絕大部分被抽調到了北京圖書館。吳山先生在數十年後感嘆:“幸虧那時收集的及時,否則以後就沒有這樣的好機會了!”

構成吳山先生從事中國紋飾、器皿造型以及工藝美術研究的紋樣資料基礎,就是通過這三個渠道收集的大量資料,再在在以後的幾十年里不斷地補充,並進而整理、研究。為了對比分析歷代器皿和紋飾的演變及時代特點,吳山先生經常將圖稿按時代、分類貼滿家中牆壁,日視夜慮,細細揣摩,終有所獲,先後於1988、1994和2009年分別出版了四卷本《中國歷代裝飾紋樣》、《中國八千年器皿造型》和四卷本《中國紋樣全集》。三書為姊妹篇,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我國裝飾藝術、器皿造型的產生、演變、特徵和風格,是目前為止介紹中國古代紋飾、器皿較全面的三部宏偉巨著。

(二)

陳之佛先生於1954年兼任剛成立的南京雲錦研究工作組名譽組長,每個星期,吳山先生都要陪同陳之佛先生去雲錦工作組講授圖案課,自此,吳山先生與南京雲錦結下了不解之緣,與雲錦老所長汪印然和朱楓、徐仲傑等大師成為知交。1956年吳山先生調到江蘇省美術館,負責江蘇民間工藝陳列室的工作,開始與江蘇的工藝美術行業有了較多的接觸。1959年,吳山先生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裝飾布置工作,期間多次到江蘇各地的漆器、紅木、地毯、陶瓷等工藝美術工廠調查選樣,對江蘇的工藝美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從此開始深交了江蘇各地工藝美術行業很多的朋友,如蘇繡大師顧文霞、李娥英、紫砂大師顧景舟、紅木雕刻大師陸涵生和刻紙大師芮金富等。1960年,吳先生調到南京藝術學院,擔任工藝美術專修科的圖案教學工作。吳山先生教學認真,沒有架子,待人謙和,深受學生尊敬,當年的許多學員,以後都成了江蘇各地的工藝美術大師和專業領導,直到今天,都一直和吳山先生保持著深厚的友誼。之後,吳山先生一直在南京藝術學院從事工藝美術教學和研究。

吳山先生於1960年代初參加廣州交易會,屢見外國商人問及我國工藝美術品種的歷史、技藝、特徵等情況,我方能作出滿意答覆的甚少,為此成交往往受損。以後常見有的工藝廠由於缺乏歷代紋樣知識,秦始皇袍服上畫的是明代龍紋,漢代車騎刻的是明清圖案,鬧出不少笑話。吳山先生見此情景,暗下決心,為振興祖國的工藝美術事業,一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歷代圖案挖掘整理成冊,將古今工藝彙編成一部工藝美術辭書,獻給社會。從此,他節衣縮食,購買大量資料,到全國很多地區作調研。沒有節假日,日夜辛勞,數十年如一日。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大革命時的動亂年代,收集古代資料,只能暗暗進行,出版更是夢想。但吳山先生敢冒風險,仍閉門寫啊、畫啊。他認為:我國幾千年的工藝美術,是人民創造的,這些古代資料將來對發展振興中國的文化和經濟事業,肯定有大用。我們只有把它整理好,等祖國需要時就奉獻出去,而不能等待國家需要時再來做,那就太晚了。這就是他對工藝美術事業的態度,就是他工作無窮毅力的源泉。他的20種專著,即是在這一精神鼓舞下,在這樣艱辛的條件下編撰完成的。其中特別是他策劃主編、由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全書分32個大類,共收辭條11875條,插圖3100餘幅,總計250多萬字。其中吳山先生一人就完成了全書70%多的辭條和插圖。較全面和歷史地介紹了中國工藝美術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每一類別,就是這一行業古今品種和技藝的縮影,每一大類都可寫成一冊專史。是一部融匯實用性、科學性、學術性和知識性的大型工具書,填補了我國這一學術領域的空白,在全國影響極大,前後發行三萬餘冊,曾獲“中國圖書獎”銀獎等五項大獎。2004年,時任北京工藝美術集團公司董事長的郭泰來先生說,當時僅他們公司就購買了100多本《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作為公司業務、設計和領導骨幹的必備工具書,在日常工作中幫助極大。1991年台灣將《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出版中文繁體字本,並於1992年獲台灣行政院新聞局大陸著作“金鼎獎”。我國文物界著名老一輩學者、台北故宮博物院顧問那志良先生認為:“該辭書為中國工藝美術提供了無限答案”,台灣學者紛紛撰文評價:如此浩繁的一部辭書巨著,主編者不具備綜覽全局的能力,對每一分科不作深入研究,不付出幾十年艱辛的理論科研勞動,是完不成這一任務的。2011年6月,台灣工藝美術發展研究中心的林秀娟女士講到,時至今日,《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還是他們案頭最主要的專業工具書,她的一本都已經翻閱的很“爛“了。而吳山先生所取得的這些成就,都離不開夫人陸成先生對他的關心和幫助。陸成先生早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在南京師範大學工作,她除了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吳山先生,還是他事業上的助手,吳山先生的多部著作,陸成先生都參與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文稿的繕寫,所以吳山先生常說:“我的成功,有陸成先生的一半功勞”。

(三)

1990年代末期以後,隨著國家教育委員會在學科名錄中取消了工藝美術學科,曾經風光無限的工藝美術學術研究領域,很快便冷落下來。各地工藝美術院系紛紛改名為藝術設計,許多學者改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此時吳山先生也已退休,但他卻退而不休,堅持自己五十年前選擇的初衷不變,始終堅守在工藝美術的學術領域,甘受寂寞,廣收資料,勤做學問。近十多年來,又陸陸續續出版了幾部有影響的巨著,如《中國紫砂辭典》、《中國紋樣全集》、《中國歷代服裝、染織、刺繡辭典》等等。他認為,中國工藝美術,不管學科名稱怎么變,但它是祖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本質不會變;要發展當代的中國文化事業,離不開工藝美術。

吳山先生一生心境平和,淡泊名利。他認為名利之事,勞神、費時、荒事業,所以一輩子從不為名利計較。他對物質生活要求很低,向不關心生活瑣事,衣著打扮一點也不講究,甚至顯得有些“不合事宜”。他只把自己全部的心身放在工藝美術的學術事業上。如今,吳山先生已是八十多歲的高齡,卻耳聰目明,身體健康,思維之清晰敏捷,常常連身邊的晚輩都自嘆不如。他對工藝美術學術事業的壯志不減當年,那俠窄的書房裡,一溜的書架上堆滿了各個門類的資料和圖稿文稿,一年365天,除了必要的外出活動,可以說天天都在那兒筆耕不輟,在完成了《中國歷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即將出版)一書的編撰後,又在埋頭於《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巨著的修訂工作,容量將擴充一倍以上。不僅如此,吳山先生還時時關注著工藝美術行業的生產發展和創作設計水平的提高,還是那么喜歡與藝人交朋友。直至今日,仍不斷有宜興、南京、無錫、蘇州等地的一些工藝美術大師和藝人,登門求教。他平日與人交往,如果與事業無關,話語不多,但如果是向他請教工藝美術的話題,即使滔滔不絕地說上半天也不覺得疲勞。2006年,吳山先生去北京參加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審,非常仔細地審閱了送審作品,深有感慨。他認為:2000年代一些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在技藝表現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但是在作品的氣勢和審美等方面,卻有些不盡人意,工藝美術技藝人員還需要在文化藝術素養方面多下功夫;工藝美術領域個性鮮明的作品正在日趨減少,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必須引起重視和改變。

(四)

60多年來,吳山先生在工藝美術教學和研究工作中,非常注重資料的積累,經常深入到生產創作第一線去收集。工藝美術有文字記載的史料很少,這使得收集資料的任務異常繁重艱難。吳山先生踏踏實實從民間基層著手,去接近各行業的藝人,了解他們的從藝經歷,關心他們的創作。藝人們為吳山先生的誠意所感動,故凡是吳山先生所要了解的,他們都毫無保留的相告。全國各地尤其是江蘇地區的許多老藝人,都是他多年的老友。在交往中,他總是先向藝人們虛心請教,而後切磋技藝,相互幫助。五十年代末,他和南京著名剪紙藝人張吉根等合作“百花剪紙”,先學習其技藝經驗,然後取長補短,共同創作,從中學到南京剪紙很多寶貴知識。與此同時,吳山先生利用一切外出機會作調研,先後到過18個省市數百家工藝廠和研究所。受條件限制不能前往的,則通信聯繫,總計有一千多個單位和個人。通過以上各種途徑,掌握了大量的、史書未載的各行業的第一手材料。

吳山先生善於從各類圖錄、正史、野史、方誌中去尋找資料,加以摹繪和摘錄。其中又可分為紋飾和文字兩方面。尤以前者難度為甚。1980年代以前,沒有複印設備,許多古代圖案,都須手繪。一幅精緻的圖稿,要七、八小時才能完成,有的甚至幾天才描繪一幅。吳山先生為描摹圖稿,所耗的精力和時間,無法計算。文字的收集,亦是利用點滴時間,隨時隨地收錄。除認真閱讀各種史料外,每天必看全國十幾份大報及雜誌,衣袋內常備有小卡片,走到哪裡記到哪裡,出差在外,亦是如此。編撰《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的眾多資料,都來自幾十年不間斷的積累。吳山先生要求自己“日有所得”,真是這種長年點滴知識的積累,是其治學經驗成功的要素之一。

他擅長在整理研究中擅長運用排比、分析法。以出土和傳世文物為依據,結合文獻,進行認真細緻地排比、梳理和探索,考釋精當而翔實。由於所收集的資料,零碎雜亂,真偽並存,各種觀點均有,無法進行研究。對此,吳山先生採用的方法:一、在文獻資料與文物資料有予盾時,以出土文物為依據;二、在各種觀點有爭議不能定性時,則將各種觀點並列,或暫時擱置待獲得可靠新材料後再定;三、將資料分類,進行排比、梳理、鑑別、歸納,條理就會逐漸清晰,正誤也就容易辨別了。

吳山先生立足於文物考證,經橫向和縱向等排比考釋中,萌發很多新觀念和提出諸多新創見。吳山先生在工藝美術領域提出的許多新觀點,就是採用這一方法答出的結論。如歷代紋飾,商周時流行神秘紋樣,至秦代,起而代之的是寫實的裝飾紋,以後歷代亦是以寫實紋占主導地位。這從排比中清楚的顯示出來,秦代是大轉變、大變革時期,在中國工藝美術發展中是個關鍵的時代,這些論點,曾引起當時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他還非常重視歷代工藝美術科技資料的挖掘研究。吳山先生認為,中國的工藝美術藝術品位很高,這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陶瓷的燒制、青銅的鑄作、錦緞的織造,都是藝術與科技本質融洽的產物。吳山先生對刺繡的針法、織錦的挑花結本、紫砂的成型焙燒,都深有研究。1960年代初,他帶領工藝專業五位學生,對江蘇花邊針法作調研,彙編成《常熟花邊針法》兩冊,受到花邊行業的歡迎。他主編的《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就是我國古今工藝科技資料的集中反映。

吳山先生極為注重理論研究為社會、生產服務。從1950年代末開始,他先後到江蘇的南京、蘇州、揚州、無錫、南通、常熟、江陰、宜興、邗江、江寧、張家港和浙江長興等十幾個市縣近百家工藝廠、研究所進行講學作輔導。涉及刺繡、緙絲、織錦、陶瓷、漆器、抽紗、玉雕、牙雕、首飾、制扇、絨花、泥塑、剪紙等十多個行業。他的授課,能針對各行業特點。同時,對各地的產品創新,提出許多改進意見。所有這些,都是無償和義務提供的,表現了先生高尚的德行,受到工藝美術界的尊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