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澄臨金文四種

基本信息
作 者: 吳大瀓 著
出 版 社: 古吳軒出版社
ISBN: 9787805748269
出版時間: 2004-06-01
版 次: 1
頁 數: 16
裝 幀: 平裝
開 本:
所屬分類: 圖書>>其它分類
內容簡介
吳大瀓(1835-1902),字清卿,江蘇吳縣人。1867年進士,授編修。出為陝甘學政。1877年赴山、陝襄辦賑務,不辭勞苦,親赴災區察勘,得左宗棠、曾國荃等保薦,次年,授河北道。1880年,詔給三品卿銜,隨吉林將軍銘安辦理寧古塔、三姓、琿春等東陲邊務。次年,授太僕寺卿。1883年,法國從越南向中國擴張,奉命會辦北洋軍務。1884年遷左副都御使。詔令赴朝鮮處理甲申事變,抵制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活動。次年,赴吉林會同副都統依克唐阿與俄使查勘侵界。1886年,任中國首席代表在岩杵河-琿春同俄國進行勘界會談。與沙俄代表據理力爭,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占的黑頂子百餘里的領土,糾正了“土”字界牌。又爭得了中國船隻在圖門江口的航行權。1887年,調任廣東巡撫,又同葡萄牙強占澳門和香山七村的侵略活動作鬥爭。1888年,鄭州黃河決堤,吳大澄參與治理,治河成功後,實授河道總督,賞頭品頂戴。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吳大澄時任湖南巡撫,奏請從軍。8月15日、17日連電“奏請統率湘軍赴朝督戰”。不久,獲清廷允準,“帶勇北上”。旋被任為幫辦東征軍務。 1895年1月,吳大澄率新老湘軍二十餘營出關,2月11日到達田莊台。從2月21日開始,吳大澄與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及宋慶等部合軍,進行第四次反攻海城。當時集中在海城附近的清軍共一百餘營,六萬餘人。兵力雖多,但因系統複雜,有湘軍、楚軍、淮軍和東北軍隊,互不統屬,缺乏統一指揮。吳大澄名義上為幫辦軍務,但卻不能指揮全軍。諸將多“擁兵據要害,徘徊觀望,乍卻乍前,不能出死力以決一勝”。歸吳大澄節制的軍隊只有二十營,而他所率領出關的湘軍將領又多系庸劣無能、貪生怕死之徒。被調遣時,“遲不赴命”。出關之後,意存觀望,畏縮不前。親軍統領劉樹元臨敵“誆怯不前”,炮隊統領吳元愷聞戰“相率而退”。加以吳大澄本人雖“自請從軍”卻“不諳軍旅”,又有“言大而夸”,“自負不凡”的毛病,過高的估計自己,低估了敵人,對戰爭全局缺乏認真布署。 正當吳大澄等集中兵力會攻海城之際,日軍利用清軍的弱點,採取“佯攻遼陽,實取牛莊”的聲東擊西戰術,於3月3日派第3、5兩個師團進犯牛莊。吳大澄等未能識破日軍陰謀,置牛莊於不顧,全力圍攻海城。由於牛莊防務空虛,致使一日之內就被日軍攻陷。 牛莊失守當天,吳大澄匆匆由田莊台奔往石山站,“沿途潰勇絡繹,其勢已成瓦解”,吳大澄退走石山站後,宋慶也把守營口的主力撤往田莊台,,致使營口兵力空虛,3月7日日軍又輕易的攻取營口,田莊台隨後也被攻陷。 田莊台即失,“湘軍力戰而敗,死傷過多,人心不振”。吳大澄憤湘軍盡覆,欲拔劍自裁,被左右格阻之。乃自嘆曰:“余實不能軍,當請嚴議”。清廷以吳大澄“徒託空言,疏於調度”,於3月17日下令撤去其幫辦軍務職,交部議處。旋革職留任,尋命開缺。1898年,復降旨革職,永不敘用。 吳大澄以書法聞名,革職後,貧甚,售書畫、古銅器以自給,1902年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