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命新

吳命新(1856—1928),字敬夫,中年後號敬命,臨縣上西坡村人。 光緒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會試。 光緒二十四年(1898)發動“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曾偕吳命新參見光緒,專摺奏事。

吳命新(1856—1928),字敬夫,中年後號敬命,臨縣上西坡村人。7歲就讀,其師善書法,入學即教以書法入門法則,規定每日寫字一百。從此即苦練書法,終生不輟。後從師於鳳山書院主講賈鳳書,為邑癢生。光緒十一年(1885)拔貢。十五年(1889)中舉。
光緒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會試。參加了“公車上書”,與康有為、梁啓超過往較多。中進士後,康有為即薦他到北京圖書館任職。光緒二十四年(1898)發動“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曾偕吳命新參見光緒,專摺奏事。變法失敗,吳命新感到政治風雲突變,怵目驚心,對變法雖表同情,但對康組織的“保皇會”,宣揚“助外人圍攻匪以救上”,則深為反感,康梁數次邀他隨行,均婉言謝絕,專心於博覽群書,苦練書法。
光緒三十二年(1906),命新任陝西定邊縣知縣,適京師學務處催修縣誌,即選拔文士,組織採集考訂,輯成《定邊縣鄉士志》。在定邊“政聲尚好,墨跡不少”,定邊檔案中有“定邊東灘,教會與民爭八里河水利,訟於縣堂,吳公手制水章八條,彌患息訟”的記載。
宣統元年(1909),調任陝西岐山縣知縣,訪察民情,清理積案,興修水利,開墾荒田,舉辦蠶桑講習所,成立農業學堂。在職數年,頗得民心,離職返鄉,岐山人贈“萬民傘”三把,以表敬意。
命新以書法負有盛名,併兼通篆刻,其書功力遒勁,筆勢神逸,造詣精深。太原孔廟、大同雲崗、介休綿山、方山武當、交城卦山、陝西岐山、綏德、榆林以及北京博物館等處,都有他的手跡。境內墨跡頗多,原城內四座大牌坊的匾額、掛對,大部出於他手。其墨跡存世的有篆書《石鼓文》、《千字文》;篆刻《雪窗偶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隸書《臨縣誌序》。不少掛聯、條幅落於民間。
命新一貫熱心興教。返鄉後,修校舍,制用具,在村里開辦學校一所。後經他多方努力,於光緒三十年(1904)將村校轉為國民學校,並破例招收女生,是本縣由私塾轉為公立的第一所學校。民國6年(1917),還出任過《臨縣誌》的總纂。
命新熱心公益事業,經常注意積存義倉,每遇重災,即開倉散賑,修橋鋪路更是常事。民國17年(1928),在彌留之際,令其子將鄉民欠賬當眾焚燒,鄉里人甚為感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