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水利書

《吳中水利書》,作者宋代單鍔,書共一卷。論述他對太湖洪澇的治理主張。

宋 單鍔撰

古籍簡介

書名,作者宋代單鍔,書共一卷。單鍔關心太湖地區的水利,經常來往於蘇、常、湖之間,調查太湖周圍的水系源流,歷30餘年將其調查的研究結果著此為書。
作者是江蘇宜興人,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中進士。得第以後不舉官,獨留心研究太湖水利。經過近三十年的調查研究,於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寫成《吳中水利書》,論述他對太湖洪澇的治理主張。元祐四年蘇軾知杭州,曾與單氏研討浙西水利,對《吳中水利書》頗為讚賞,並具疏代奏於朝。單鍔的治水主張雖不果行,但流傳後世,頗有影響。他處理洪澇問題的某些見解,對於當前太湖水利的規劃治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四庫提要

《吳中水利書》·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單鍔撰,鍔字季隱,宜興人。嘉祐四年進士,歐陽修知舉時所取士也。得第以後,不就官,獨留心於吳中水利。嘗獨乘小舟,往來於蘇州、常州、湖州之間,經三十餘年。凡一溝一瀆,無不周覽其源流,考究其形勢。因以所閱歷,著為此書。元祐六年,蘇軾知杭州日,嘗為狀進於朝。會軾為李定、舒亶所劾,逮赴御史台鞫治,其議遂寢。明永樂中,夏原吉疏吳江水門,浚宜興百瀆,正統中,周忱修築溧、陽二壩,皆用鍔說。嘉靖中,歸有光作《三吳水利錄》,則稱治太湖不若治松江,鍔欲修五堰,開夾薴乾瀆以絕西來之水,使不入太湖,不知揚州藪澤,天所以瀦東南之水也。水為民之害,亦為民之利。今以人力遏之,就使太湖乾枯,於民豈為利哉!其說稍與鍔異。蓋歲月綿邈,陵谷變遷,地形今古異宜,各據所見以為論。要之舊法未可全執,亦未可全廢,在隨時訊息之耳。《蘇軾進書狀》載《東坡集》五十九卷中,此書即附其後。書中有“並圖以進”之語,而於其上。加貼黃云:“其圖畫得草略,未敢進上,乞下有司計會單鍔別畫。”此本刪此貼黃,惟存“別畫”二字,自為一行。蓋此書久無專刻,志書從《東坡集》中錄出,此本又從志書錄出,故輾轉舛漏如是也。

明 張國維撰

書名,作者明代張國維,書共28卷。書中列出東南7府水利總圖52幅,並標出水源、水脈、水名等目,又編輯詔敕章奏以及議論、序記、歌謠等有關典故文章,所記止於明代,內容頗為詳盡。
崇禎八年(1635),時任巡撫都御史的張國維同巡撫御史王一鶚修吳江石塘,勘核全坍應修一千五十五丈,半坍二千八十六丈,平望西諸聚水缺,應築內外塘七百六十丈,並修長橋、三江橋、翁涇橋。他針對太湖洪水下泄不暢,曾於崇禎九年(1636)上書請求開浚吳江縣長橋兩側的泄水通道,“太湖翕聚眾水,吳江仰承委灌分注吳淞、婁江以入海,其長橋七十拱與九里石塘一帶諸水竇皆宣洩之分,必由今橋拱旁架浮圖閣,淤遏水勢,漸致閉塞,則拆卸不容緩,石塘諸竇年久亦多壅淤成陸,並宜一體開浚,以免農田之患”。因此,《明史》上說:張國維“建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內外塘,長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扞海堤,浚鎮江及江陰漕渠,並有成績”。他深入了解,“惟吳澤國,民以田為命,田以水為命,水不利則為害”。他說:“臣搜泉興浚,單騎馳驅,手口拮据,糜事不為”、“臣嘗單舸巡汛,探溯河渠,各繪水圖,括以說略”,積累了數十年治水之經驗,寫成並刊刻了一部七十萬字的《吳中水利全書》,為我國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學巨著。《吳中水利全書》成書於崇禎十二年(1639),該書先列東南七府水利總圖十二幅,次標水源、水脈、水名等目,又記錄了有關詔敕、章奏,包括宋、元到明崇禎時的有關治水的議論、序記、歌謠等,是研究蘇、松、常、鎮四郡的一部至關重要的水利文獻。

明代張國維的《吳中水利書》明代張國維的《吳中水利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