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谷火龍

簡介

舞火龍是不少地區慶祝中秋節或是春節的一種集體娛樂方式,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俗。年年新春舞火龍,已成為含穀人幾百年的傳統習俗。每年新春之際,含谷鎮就會舉行春節火龍綜藝晚會,幾條大龍從火花中舞來,然後鐵水灑向空中形成漫天火花,像是天上下起了火流星一般,給市民朋友帶來一場視覺盛宴。袁萬金是含谷火龍第十三代傳承人。

歷史淵源

相傳,幾百年前,在含谷鎮寨山坪上的村民常年被當地的財主欺壓,其中有一個正氣盎然的人在死後化成了一條龍,化成龍後的這個人就噴出火來把欺壓他們的財主給吃掉了。為了紀念這個人,當地的村民就在每年春節的時候舞火龍,同時也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好運連連。就這樣,這個習俗被含谷鎮的居民延續到了現在。

基本內容

活動現場的四支舞龍隊在不斷產生的火花中歡快地跳躍、舞動,恰如一條條著火的龍上下翻滾、遊走,每個龍頭還在不斷噴火。龍與火交相輝映,整個場面驚艷美麗,又精彩刺激。

製作:用竹木布編扎、包裹、彩繪而成,結構分龍寶、龍頭、龍身、龍尾。龍寶直徑30厘米,嵌於飾有彩綢的寶架中,可以轉動;龍頭直徑89厘米,龍嘴45厘米,龍角50厘米,配有龍鬚,龍眼外突,龍身長7-9米,直徑48厘米,由7-9節組成。

舞龍:分9人或13人同舞1條龍,舞動時形如巨龍在火雨中來回穿梭翻滾。含谷火龍的舞龍組一般是由10個人組成。

鑼鼓:由鑼、鼓、鑔組成鑼鼓隊,相互配合敲打出節奏,舞龍人員隨節奏玩龍。

鋼花:用生鐵塊在火爐中熔化,形成鐵水,用勺撈起拋出,同時用木板打擊形成鋼花,灑向舞龍人群。

爆竹:把鞭炮點燃,使其在龍身前後來回爆炸,形成歡快熱鬧的活動場面。火龍隊一般由執掌宮燈、排燈、樂器等各個環節20多人組成,舞龍時,隊員通常赤膊裸背。據了解,含谷火龍涉及7個行政村部分企業,有比較穩定的表演隊伍9個,表演人員200餘人,每逢春節匯聚場鎮表演。

基本特徵

“含谷火龍”最大的不同就是以“火”為主,用“打鐵水花”這種傳統技藝,將其與“舞龍玩獅”融為一體。燒鐵水也很講究,鐵塊在罐子裡一般情況下要燒50分鐘才會融化。打鐵水的人將生鐵塊放在火爐中熔化,形成鐵水,用勺撈起拋出,在拋出的同時,用木板打擊形成鋼花,灑向舞龍人群,瞬間火花四濺,整個場面十分壯麗。打出來的鐵花好看與否跟融化的鐵有很大的關係,而且每次鐵水要燒到3600℃,看著顏色清亮,打出來的鐵花才會又大又亮。

保護措施

1999年8月,含谷鎮被重慶市政府命名為“火龍藝術之鄉”。2014年,含谷火龍正式被評為重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保護和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含谷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民生事業發展,每年投入15萬元左右用於傳承火龍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