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
政社關係是當下中國最為根本、最為尖銳、最為緊迫的問題之一。作者康曉光十幾年來一直致力於政社關係的研究。本書對中國當下的政社關係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成因、解決之道進行了研究分析,並提出了如何實現政社關係理想藍圖的策略和步驟。
相比作者之前關於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的著作,《君子社會》研究的視野向"更加巨觀"的方向延伸。它不僅把國家與社會關係置於民族國家之內,把中國置於世界之內,把現實置於歷史之中三個方面來研究。還用憲政框架分析國家與社會關係,在憲政框架下開展實證研究、規範研究和對策研究。並以全球視野觀察國家與社會關係,將其看作東西方"冷戰"在中國國內的反映,看作是全能主義模式與公民社會模式衝突與融合的產物。本書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衛道"--遵循中華文化精神,重塑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
作者強調,在全球化時代,如何建立良好的政府與社會組織關係,我們不能無視其他民族的經驗,要善於向別人學習;不能切斷歷史,背叛自己的文化傳統,要從傳統中汲取資源,建造自己的未來。本書的研究高度重視文化變數,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建構功能,在民族文化中發掘建構未來中國的政社關係的資源,並將未來的政社關係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
內容簡介
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係(以下簡稱“政社關係”)是當下中國最為根本、最為尖銳、最為緊迫的問題之一。政社關係問題是一個“節點”,許多問題與之相關,如社會再組織問題、國家與社會關係問題、政治體制問題。它是這些問題的原因,又是這些問題的結果。
本書的研究視野不囿於政社關係的狹窄空間,而是把研究的視野拓展到民族國家,並進一步在空間維度上拓展到全球範圍,在時間維度上拓展到過去和未來。這是因為,政社關係是民族國家的構成要素,深受憲政特質的影響;中國處於全球化時代,深受外部世界的影響;同時中國也是歷史性的實在,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本書研究政社關係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現狀與問題的成因、問題的解決之道,以及走向理想藍圖的策略和步驟。
本書首先界定了政社關係類型,然後依據經驗資料描繪出了以“衝突與協作並存,但衝突大於協作”為基本特徵的政社關係全景圖。本書把這一圖景理解為社會訴求與政府意願相互衝突、融合、妥協的結果,也就是來自西方的公民社會模式與改革開放之前的全能主義持續較量的結果。本書將這一切概括為“行政吸納社會”。行政吸納社會並不是理想狀態,客觀上也不是穩定的狀態。打破僵局需要“頂層設計”,要而言之,一是返本開新,創造性地開發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建立符合中國國情、滿足時代要求的公民文化;二是兌現憲法已經承諾的公民權利,特別是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建立公正、有效的公共治理模式;三是開放公共服務空間,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提供公共物品的潛能,建立政府—社會組織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本書將這樣的社會稱之為“君子社會”,並將其視為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理想藍圖。
表面上看,本書在研究“中國的”政社關係問題,其實所做的是中西文明的對話。這種對話表現為文化主導方案(君子社會)與市場主導方案(公民社會)和行政主導方案(行政吸納社會)的對話。本書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衛道”——遵循中華文化精神,重塑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
作者簡介
康曉光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 、“國家與社會關係” 、“儒家憲政”、“非政府組織”。
代表作為《儒家憲政論綱》、《仁政》、《行政吸納社會》、《起訴》。論文發表於《戰略與管理》、《社會學研究》、《中國軟科學》、《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開放時代》、Modern China、Social Sciencesin China、Social Research、Journal ofEnvironmental Sciences。
兩次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篇章結構
為了有效地表述研究成果,根據研究對象、工作目標、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的特徵,設計了本書的篇章結構。
第一章是全書的“導論”,其任務包括:(1)提出問題,探討問題的特徵;(2)確定研究任務和工作目標;(3)建立研究方法論,闡明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4)制定研究方案,並介紹研究方案實施情況;(5)介紹本書的篇章結構。
第二章的任務是對政社關係的現狀進行描述,具體任務是:(1)建立相關概念的工作定義,如政府、社會組織、政社關係;(2)對政社關係進行分類;(3)分門別類地對政社關係進行經驗描述;(4)分析決定政社關係類型的變數及其作用機制;(5)在此基礎上,構建政社關係的整體圖景,從整體上對政社關係現狀進行系統描述。
第三章的任務是解釋政社關係現狀,即對第二章描述的狀況及揭示的困局進行解釋。政府主張的是行政吸納社會方案,社會組織傾向於公民社會方案。這兩種方案存在嚴重的衝突,從而造成了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嚴重衝突。這兩種相互衝突的方案,一個直接來自國外,一個受到外部力量的深刻影響。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國外的力量塑造了國內的衝突。
第四章的任務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按照第一章建立的研究架構,分別從公共管理學維度和政治社會學維度提出關於未來的主張,同時探索足以支撐未來中國的政社關係的理念、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如果說公民社會屬於市場主導方案,行政吸納社會屬於行政主導方案,那么我們可以把本書提出的解決方案——君子社會——稱之為“文化主導方案”。
在第五章,跳出政社關係,運用憲政分析框架對三種方案進行比較。比較它們的經濟基礎、公民權利、政府權力,並通過這種比較加深我們對政社關係的理解。
目錄
第一章導論
03 第一節問題
06 第二節研究方法
14 第三節研究方案
19 第四節本書的篇章結構
第二章現狀分析
22 第一節概念辨析:政府與社會組織
34 第二節政社關係的定義、分類及描述框架
37 第三節政社關係與博弈策略
50 第四節社會組織行為與政社關係
59 第五節政社關係全景
第三章解釋
69 第一節大背景
81 第二節社會的訴求
95 第三節政府的回應
第四章解決方案
123 第一節總體戰略
140 第二節公共管理學維度
179 第三節政治社會學維度
213 第四節文化維度
第五章比較
250 第一節經濟基礎
255 第二節權利法案
265 第三節政府權力與政府職能
後記
相關詞條
-
六君子
南宋寧宗六君子:楊宏中、林仲麟、徐范、張行、蔣傅、周端朝。賢關六君子(南宋理宗):劉黻、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明熹宗朝前六君子:楊漣、左光斗...
南宋寧宗 南宋理宗 明熹宗朝 清朝光緒 民國初期 -
君子[漢語詞語]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而後“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
基本解釋 基本含義 孔子君子論 君子原文 -
七君子
七君子,是指1936年11月23日,南京政府以“危害民國”的罪名在上海將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領導人沈鈞儒、沙千里、李公僕、史良、王造時、章乃器、鄒韜奮逮捕...
七君子事件 成員簡介 結果 -
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
簡單介紹 其他相關 -
茶道六君子
茶道六君子指的是:茶匙、茶針、茶漏、茶夾、茶則、茶桶這六樣被茶葉興趣者稱為茶道六君子。
簡介 茶道配件 茶道與茶具 茶文化專家 -
君子道
上海灘後傳,中國版“教父”。經典、悽美,一部傳統電影,獻給情懷...... 2015年10月1日公映。
基本資料 基本信息 演員表 劇情介紹 角色介紹 -
《君子橋》
在廣州各大粵劇團銳意創新,紛紛將創作和表演的方向定位為新型粵劇的當頭,廣東粵劇院一團最近卻要上演一台非常傳統的大型古裝粵劇《君子橋》。這也是廣東粵劇藝術...
君子橋 粵劇 解讀麥玉清與《君子橋》 談家鄉:清暉粵韻報鄉情 談拍檔:越鼓勵越有壓力 -
君子之道[詞語]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
簡介 其他相關 -
論君子
《論君子》是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給清華學子作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另外,英國亨利紐曼也寫了《論君子》一文。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附屬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