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化鎮

向化鎮

向化鎮是上海市崇明縣下轄的一個鎮,向化鎮位於崇明島東部,東與中興鎮為鄰,西與港沿鎮、堡鎮接壤,北接崇啟高速公路,南北都與長江相臨。距滬崇越江通道不足10公里,距縣城35公里,鎮政府設於向化鎮向中路62號。政府位於東經121°00′4″,北緯31°00′30″,是全縣規劃中六個重點建設的集鎮之一。全鎮總面積為53.78平方公里,南北長約13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總人口數32430人(2010年),其中有農業人口2.41萬人,耕地面積4.12萬畝,下轄11個行政村、301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民社區、7個居民小組。2012年,全鎮實現增加值5.95億元,較2011年增長3.6%。實現財政收入8300萬元,較2011年增長10.8%。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94元,較2011年增加11.4%。是崇明國家級綠色食品園區的核心區。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向化鎮向化鎮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長江口外海面上東沙西沙兩島開始出露。以後許多沙洲時東時西、忽南忽北漲坍變化,至明末清初,始連成一個崇明大島。

民國初年(1912年),民國建立以來,向化鎮疆域、建置屢有變更。

民國初年(1912年)至民國八年(1929年)8月,崇明設城、堡兩市和25個鄉(10個鄉在外沙)。其中豐樂鄉即今向化鎮和中興鎮範圍。豐樂鄉以西為箔沙鄉,即今五滧、合興地區,其東為東久鄉,即今陳家鎮範圍。

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縣行政建置改革,縣以下設7個區,原豐樂、東久地區均屬第5區。當時豐樂鄉分拆為9個鄉鎮,其中向化鎮、米新鄉、福善鄉(除東部地區)、阜康鄉和豐益鄉的今向化鎮六滧村花倉村,即現向化鎮範圍,而汲浜鎮、七滧鄉、大有鄉、北興鄉、豐益鄉的今中興鎮滧西村和中興村,福善鄉的東部地區即今中興鎮範圍。直到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縣把7個區並為5個區,把原第5區改為第4區,但區以下建置沒有變化。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28日,日本侵略軍入侵崇明,扶植偽政權,把以上9個鄉鎮合併成向化自治分會。但幾乎同時,向化地區成立地下抗日政權,建置上仍為五個鄉鎮,只是把原向化鎮改為贊化鄉。

民國三十年(1941年),豐益鄉、贊化鄉和米新鄉合併為贊化鄉,而福善鄉和阜康鄉合併為福康鄉。日本侵略軍投降以後,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向化仍分兩個鄉,但贊化鄉改名為向化鄉,福康鄉改名為阜康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撤區並鄉,阜康鄉與向化鄉合併。

1950年4月至1952年7月,向化鄉分拆成向化鄉、六滧鄉和阜康鄉,屬向化區(範圍為向化、合興和五滧地區)。

1952年7月至1956年2月,三個鄉又進一步分成向化鄉、六滧鄉、米新鄉、堤北鄉和阜康鄉,屬向化區。

1956年2月至1957年9月,以上五個鄉又合併成向化鄉、米新鄉和阜康鄉,仍屬向化區。

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撤區並鄉,將向化、米新、阜康三個鄉合併為向化鄉。

1958年10月1日,成立向化人民公社,廢除鄉村制,政社合一,把高級社改稱工區,後改稱生產大隊,經濟核算以大隊為單位,生產勞動由生產作業組改為大兵團作戰。同年12月,向化鄉和汲浜鄉合併為向化鄉,但1959年5月25日又分開。

1959年5月至1984年3月,向化公社成立管委會(革委會)。

1984年4月成立向化鄉人民政府。

1994年4月,向化鄉正式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301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民委員會、7個居民小組。

新舊村名對照表

新建村 名 原有村名
六滧村 六滧村 , 閘東村
花倉村 花倉村 ,丕, 林村
南江村 南江村 , 閘西村
衛星村 衛星村 , 永春村
春光村 春光村 , 二堡村 ,阜南村
米新村 米新村, 堤北村 ,樂新村
阜康村 阜康村 , 齊東村 ,新於村
齊南村 齊南村, 阜西村
向化村 向化村 , 向北村 , 萬龍村
北港村 北港村 , 齊西村 , 齊北村
漁業村 漁業村 [17]

向宏居委會

向宏居委會籌建於1998年下半年,1998年12月報縣民政局,1999年1月5日經縣民政局批准正式掛牌。向化居委會管轄範圍為南至向中路,北至陳彷公路北側居民新村,東至向漁路,西至向工路。管轄區域內,道路設有兩縱兩橫:兩縱有向化鎮大街、向民路;兩橫有向衛路、向貿路。

向宏居委共有508戶,設有5個居民小組,人口1348人,其中城鎮居民572人,農業人口448人,自理戶口178人,外省市縣戶籍的有150人。本居委現有住房224幢,884套。上述住戶除少數原住向化鎮的老居民外,其他主要是從本鎮各村搬遷過來,也有一些外鄉鎮人員通過參與建造農民街或購買商品房而遷入的。

本轄區是向化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向化鎮政府機關,有向化中學、向化國小和向化幼稚園,有影劇院和文化中心,有農業銀行、信用社,有工商所、稅務所、電信所和郵政所、派出所,有大型超市和集貿市場,有金葉、華聯、農信等超市,有集貿市場,還有遍及全鎮的各種商店、包括飯店、酒家、點心店、藥店、旅館、理髮、照相、各類維修等,有向化衛生院和老年護理院。

漁業村

漁業村位於六滧港南端西側,占地面積40畝,全村總戶數70戶,人口297人。漁業村是個專業捕撈村,全村有漁船578艘,總噸位4221噸,總馬力為7560千瓦。2004年捕撈產量2759噸 ,產值3853萬元。

該村1983年從汲浜公社北八滧港漁業村搬遷至向化公社南六滧港西側,1983年4月1日至1995年隸屬於新漁鄉管理,1995年新漁鄉建制撤消後由向化鎮接管。

北港村

北港村,是在2002年由齊西、齊北和北港三個村合併組建而成,北港村位於向化鎮境北首,東至中興鎮界,西至渡港河,南至阜康村、齊南村,北至海塘墾區,總面積10.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5850畝,有31個村民小組,1046戶,農業人口2354人,非農業人口175人,暫住人口108人。因其在六效港北口,所以叫北港村。

齊南村

2002年4月,齊南村與阜西村合併為新的齊南村,下轄原兩個村28個村民小組齊南村位於向化鎮境內中北部,南與米新村隔河相望,北與北港村隔界河為鄰,西至渡港,東至六滧大河。地域總面積為5.58平方公里,可耕地總面積為3879畝,有1040戶,農業人口2404人,非農業人口185人,暫住人口53人。

米新村

2002年米新行政村、村樂興行政村、堤北行政村三個村合併為米新村,下轄原三個村的34個村民小組。米新村位於向化鎮境內中部,南與向化村和衛星村隔橫河相望,北與齊南村隔界河為鄰,西至渡港,東至六滧大河。地域總面積4平方公里,可耕地總面積為4301畝,有1358戶,農業人口2926人,非農業人口288人,暫住人口43人。

衛星村

衛星村位於向化鎮境西首,南與南江村隔南橫運河相望,北以魯東河為界與米新村相鄰,西至渡港東至向化公路,地域總面積為2530畝,可耕地總面積為2070畝,有1036戶,農業人口1047人,非農業人口為306人,暫住人口為16人。是2002年由原永春村與衛星村合併組建而成,有26個村民小組。全村在上海地區打工的有754人,其中在本縣範圍內從事一、二、三產業的有353人,小手工業從業人員有110人,從商15人,在外省市打工的有12人,出境人數有7人。

向化村

向化村位於向化鎮鎮區,東至六滧大河,與花倉村隔河相望,西至衛星村地界,南至南橫運河,與南江村隔河相望,北與米新村以橫河為界。地域總面積4平方公里,可耕地為2900畝,農戶數1658戶,有農業2669人,非農576人,暫住330人。

2002年,向北村和萬龍村與向化村合併,成立新的向化村,下轄34個村民小組。

南江村

南江村位於向化鎮南首,東至六滧大河,西至渡港河,南至長江大堤,北至南橫運河。地域總面積6670畝,可耕地面積3728畝,總戶數1436戶,總人數為3580人,其中男1726人,女1854人。

2002年4月,由閘西村與南江村合併組建新的南江村,下轄32個村民小組。

阜康村

阜康村位於向化鎮境北部,東與中興鎮勝利村和北興村為鄰,西至原茅家港,南接春光村,北連北港村,占地9200畝,可耕地面積4581畝,人均耕地面積1.58畝。現轄32村民小組,共1215戶,2897人,有勞動力1922個,其中男勞動力913人,,女勞動力1009人。現在的阜康村是2002年由阜康、新圩和齊東三個村合併組建而成的。

春光村

春光村,是2002年4月由原春光、二堡、阜南三個村合併組建起來的。它東鄰中興鎮大公村、勝利村,西與向化鎮米新村、齊南村相連;南和向化鎮花倉村、米新村毗鄰;北部同阜康村僅一條橫河相隔,東西寬1900m,南北長3000m,約有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積4532畝,按現有農業人口算,人均耕地面積有1.6畝。共有37個村民小組,1369戶,派出所在冊常住人口有3137人。共有勞動力1715人,其中男705人,女1010人。

花倉村

花倉村位於向化鎮東首,東至中興鎮鎮界,西至六滧大河,南至南橫運河,北與春光村隔橫河相望。地域總面積4.1平方公里,可耕地總面積3007畝,1234戶,農業人口2880人,非農業人口275人,暫住人口61人。

2002年花倉行政村,丕林行政村兩個村合併為花倉村,下轄24個村民小組。

六滧村

六滧村位於向化鎮東南2.5公里,東至中興鎮效西村界,西至六滧港,南臨長江,北至南橫運河,地域總面積 1.962 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為2115畝,全村有895戶,有農業人口2012人,非農業人口198人,因其地理位置在六滧港東側,故村名為六滧村。

2002年4月,六滧村、閘東村兩個村合併為新的六滧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向化鎮南北長約13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位於崇明島的東部,東與中興鎮接壤,西與堡鎮、港沿鎮相鄰,南北兩端皆臨長江,境內地勢平坦,政府位於東經121°00′4″,北緯31°00′30″,向化鎮區位優勢明顯,東近上海長江隧橋,北接崇啟高速公路。

地形地貌

向化鎮所在地屬於河口沖積島,島上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東西長80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長興島呈帶狀,南沿有深水岸線近20公里,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處-22米,可停靠30萬噸級輪船。橫沙島呈海螺形,平均海拔2.8米,目前尚有灘涂資源0米以上20萬畝,-5米以上67萬畝,周邊岸線30餘公里,其中南端約有2公里深水岸線,水深-12米左右。

氣候

向化鎮屬於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

水文

向化鎮南北兩面緊鄰長江,歷來“依堤為障以水為命”。整個境域內溝河縱橫,形成了完整的水系。

向化鎮屬島嶼水網地區,境內河流縱橫,溝渠交叉,田塊成方,水源豐富。據1982年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調查,當時全公社水面積就達3508.40畝,占當時總面積的4.99%,到2004年底隨著北橫運河的貫通又增加水面積409.50畝,這樣使全鎮水面積達到了4214.90畝,約占全境總面積的6%。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向化鎮共有在籍人口32430人,12958戶。其中農業戶口為28130人,占86.74%,另有外來流動人口649人。

民族

全鎮共有漢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土家族和土族等7個民族,其人口除了漢族,其他民族極少。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向化鎮土地資源豐富。全鎮境域面積達46.8平方公里,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耕地面積有所減少,但目前耕地還有40365畝,為發展特色農業和建設生態島以及為上海的後發展儲備了豐富的土地資源。

灘涂岸線資源

由於向化鎮南北兩邊都緊靠長江南北兩支,長江下泄泥沙在岸線外形成廣闊的灘涂,灘涂上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如石璜(土雞)、蝽子、蟛蜞、青蟹、絲草、關草、蘆葦等。僅本鎮1957年至1979年間經幾次圍墾得土地13622.25畝,後縣有關部門在向化境內灘涂上又圍墾,得土地1萬餘畝。另外境內有岸線近10公里,為發展水上旅遊業、水上運輸業和發展修造船業提供了很好的場所。

水資源

向化鎮水資源十分豐富,有南、北橫運、六效港和渡港貫穿全鎮東西南北 ,加上全鎮41條橫河和1200條泯溝分布全境,水面面積達到了4200多畝,完全滿足全鎮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並為發展水產養殖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野生動物資源

由於向化鎮屬沖積平原,而且成陸時間短,所以野生動物中獸類很少,其主要有:黃鼠狼(俗稱黃狼)、剌蝟等。

爬行類動物有:蛇、壁虎、蜈蚣、癩蛤蟆、青蛙、蚯蚓、蝸牛、地必蟲以及農作物害蟲的天敵等150多種。還有麻雀、野雞、野鴨、燕子、白頭、海鷗、貓頭鷹等鳥類100多種。

其中可入藥的有:蚯蚓、蛇、蟬、癩蛤蟆、地必蟲、蜈蚣等。

野生植物資源

本鎮野生植物除蘆葦外,還有遍布全鎮的各種草類達數百種,它們不僅是天然的畜禽飼料,而且是寶貴的藥材資源,有的是富有營養的野菜資源。可作藥材的有:益母草、野佩蘭、鏇福草、牛田菜(車前草)、蒲公英、茅草、瓦花(瓦松)、枸杞、水楊樹、馬齒莧等數十種。可供食用的有:繁縷、薺菜、貓耳朵草、馬蘭頭、野小蒜、江剪頭草、枸杞、野顯豆等數十種。還有可作香料用的野菊花,可作繩索用的關草、絲草、鋼草、茅草、累草等。

農產品資源

一、糧食作物:水稻、麥子、玉米以及高粱、黃際、小米、赤豆、綠豆、山芋等小雜糧。

二、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芝麻、花生。

三、棉花、麻。

四、蔬菜作物:各類青菜、大白菜、大頭菜、大蒜、韭菜、花菜、芹菜、加菜、甜菜、甜椒、辣椒、蘿蔔、雪裡紅、茄子、西紅柿、冬瓜、絲瓜、筍瓜、金瓜、生瓜、南瓜、竹筍、蘆筍、金花菜、捲心菜、香菜、香蔥、洋蔥、山藥、馬鈴薯、芋艿、豇豆、碗豆、蠶豆、紅扁豆、白扁豆、茭白、蘑菇、香菇、草菇、白木耳、生菜、薺菜、米莧等。

五、果瓜作物:西瓜、甜瓜、甜蘆粟、甘蔗、草莓、桃子、李子、杏子、梅子、水梨、桔子、葡萄等。

六、畜禽:豬、白山羊、水牛、奶牛、驢子、雞、鴨、鵝、兔、鴿子、狗、貓等。

七、水產:各種魚類(海水魚、淡水魚)、各種蝦類(海蝦、河蝦)、鰻魚、黃鱔、甲魚、大閘蟹等。

八、土特產:蘆製品、竹製品、土布、老白酒、金瓜絲、鳳尾魚、銀魚(面魚)、大紅袍赤豆、白山羊、紅梗芋艿、香芋、老黑皮西瓜、中華絨毛蟹苗、鰻苗等。

經濟建設

數據統計

2011年,全鎮實現增加值5.73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0億元,同比增長6.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54億元,同比增長4.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9億元,同比增長15.5%。實現財政收入8541.5萬元,同比增長10.3%。招商引資稅收實現1.2億元,同比增長20%。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21元,同比增長10%。

農業發展

2011年,向化鎮多措並舉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一是堅持穩定糧食生產。嚴格實行耕地保護制度,引導和發展糧食生產,確保了全鎮夏秋作物的豐產、增收。2011年夏糧播種面積12906畝,總產4046噸;晚秋水稻面積12024畝,總產量6854噸;簽約夏淡綠葉菜種植面積1422畝,特色蔬菜面積477畝,全年完成綠葉菜生產4000餘畝,產量達24150噸;稻蟹養殖5976.5畝,面積比去年增加30%。二是加強農民專業培訓。重點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水稻科技入戶工作,加強專業農民培訓,2011年開辦農業專業培訓班12個,培訓農民150名,其中水稻專業兩個,共培訓農民60名;蔬菜專業兩個,培訓農民60名;稻蟹共生專業一個,培訓農民30名。 2011年11月3日開辦了崇明縣向化鎮農村實用技術農民帶頭人培訓班。三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鞏固發展小青茄子、白扁豆等傳統特色蔬菜種植,積極探索發展崩瓜、紫薯、大櫻桃、藍莓等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新品種。大力扶持北部水仙花種植基地建設,目前基地面積已達到200畝,共有6萬水仙商品球上市。探索發展數位化有機農業,充分利用“一畝田”、“青藍耕讀”合作社等現有資源和發展經驗,探索發展數位化有機農業。指導並扶持北港村林下蘆花雞養殖基地二期項目建設,幫助合作社面向市場,形成了自主品牌“村官阿帥”,年產值約400萬元。

工業發展

2011年,向化鎮工業經濟形勢總體良好,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6億元,同比增長2.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折合標準煤)12500噸,工業萬元產值能耗同比下降6%左右。一是建立健全黨政班子領導聯繫服務企業制度。積極向企業宣傳有關法律和政策,及時了解並幫助解決企業在生產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進行技術改造,申報技改項目6個。二是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工作。與年耗能1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簽訂節能減排責任書,督促年耗標煤5000噸以上企業(永冠公司)與縣政府簽訂責任書,寫好能源利用狀況報告。積極推廣高效照明產品(節能燈),推廣各類節能燈近28000隻(套)。停止了一個企業的橡膠生產線,兩個企業淘汰落後的酸洗工藝,用先進工藝代替,節能環保。三是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開展企業負責人、從業人員和安全乾部等安全生產培訓近800人,其中從業人員培訓共組織13個單位9個場次,人數近735人,圓滿完成了今年培訓任務。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全年開展安全大檢查3次,共出動34人次,仔細檢查51個單位,發現安全隱患43個,開出整改意見書8份;日常檢查61次,檢查138家次,發現安全隱患102個,均要求立即整改。四是開展消防安全工作。共向各村居發放《上海市家庭消防安全知識讀本》14200本。組織開展居民樓疏散逃生演練活動和防範整治住宅建築消防安全隱患,對全鎮26幢居民樓進行了全復蓋演練,排查住宅建築消防隱患數百個。

服務業與招商引資

2011年,向化鎮服務業及招商引資工作得到進一步提升。一是鄉村旅遊業基礎進一步夯實。成功舉辦了第六屆南江風韻杯崇明灶花藝術節,編制出版《崇明灶花》系列叢書;灶文化博物館建設即將竣工,實物收集正在進行中;“灶花堂”農家樂旅遊項目建設實現結構封頂,各項配套設施正在建設中,以灶花藝術為品牌的旅遊業已具雛形;積極培育和扶持水仙花文化的發展,鼓勵“一畝田”、“開心農莊”等合作社探索農旅結合的發展道路。二是全力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北部漕河涇開發區生態園項目進入設計論證階段;積極開發市場,深挖重點企業,堅持階段性目標與長遠發展相結合、服務與管理同步的招商發展思路,做好對重點企業的跟蹤與管理,建立健全溝通交流機制,及時掌握重點企業信息動態,主動服務企業,營造親商、穩商、富商的氛圍。同時,適時調整招商規劃,細化工作內容,重點抓稅源,摸索園區規模化管理和建設的方法,招商引資水平不斷提升,2011年招商引資稅收實現1.2億元,同比增長20%。三是著力推進商貿業發展。加強對鎮區商貿業的管理,規範店招店牌,不斷提升商貿業服務水平。

文化娛樂

文化設施

圖書室

向化鎮的圖書室正式創建於1978年,初時規模較小,建築面積僅30多平方米,圖書1000多冊,配備圖書管理員1名,到了1983年規模有所擴大,開闢了藏書室、閱覽室、對外借覽室,各種圖書增加到5000多冊。1990年又增加有40多平方米的圖書報刊經營門市部,服務與經營兼顧,以書養書。從1986年開始又開展了與各企業聯辦圖書室活動,先後有25家企業參與,籌集資金2.4萬元,圖書藏書增至8000餘冊,配備可裝50冊的圖書周轉箱32隻,通過周轉箱不定期、不限期的在各參與聯辦企業間流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5個企業發出借書證1453張,累計借閱達12.3萬人次。同時由圖書室牽頭,動員讀者多次參加了縣圖書館舉辦的各種讀書活動、讀書競賽、作品徵文賽、演講賽和書法繪畫賽活動,豐富了廣大讀者的業餘生活。

到2004年底,圖書室藏書已達1萬餘冊,並實行了全天候開放。

影劇院

1958年人民公社化之前,向化地區沒有影劇院,放映電影或演戲,大都是利用學校操場或大的宅子(四廂房宅)的社場,臨時搭台拉幕進行的。1960年縣文化部門將座落於北堡鎮的“大眾戲院”拆遷到向化鎮,改建成具有近千座位的向化戲院,從此市縣級及外地專業越劇、滬劇、錫劇和雜技等文藝演出團體常來向化演出,豐富了向化地區的文化生活,平日又兼作會場,凡大型會議均在戲院進行,從1963年開始又兼放電影,特別是1976年國家級象棋大師胡榮華、柳大華、高華等來向化戲院進行表演賽轟動整個崇明島。1983年公社籌集資金80萬元,將原向化戲院異地重建成向化影劇院,1984年建成,共占地4536平方米,建築面積1313平方米,有1088個座位,每年接待市、縣和外地劇團20多場次,放映電影150多場次,年觀眾達15萬人次,成為向化地區主要文藝演出、放映電影和會議的主要場所。上世紀90年代初起由於電視事業迅猛發展,電影放映不斷萎縮,國家為了豐富農村電影放映,推出了213電影放映工程,即21世紀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使劇場放映轉為露天流動放映。

茶園書場

茶園書場俗稱“茶館店”,是集鎮上居民泡開水、品茶、休閒的場所。設有燒開水的考慮灶和台桌椅凳及茶具,居民在這裡談天說地、拉家常、說新聞、講笑話事故,同時有民間藝人在這裡表演各種評彈、說唱、鈸子書(唱洋扦)等文藝節目,逐步形成了現在的茶園書場,是中老年人休閒娛樂的場所。

向化地區的茶園書場在解放前只有在向化鎮設有一處即向化茶館,其他規模小的集鎮上是沒有的。解放後,茶館店是由供銷社統一管理經營的。文化大革命中關閉停業,1978年以後,又逐漸恢復,1980年經裝修申辦營業執照後重新開業,開業後經常有江、浙、滬等地評彈藝人來向化書場演出,15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在中興鎮、五效等鄉鎮南部地區享有一定的知名度。1980年由原齊西村村民張小忠出資在紅衛站創建了齊西書場,書場面積120多平方米,設有茶座150個,開設早茶、下午茶和夜茶,每天茶客和聽眾200多人次。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向化鎮老街改造的實施和合作商店(茶館的法人)的解體,向化書場(茶館)被向化鎮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站所屬的文化書場所替代,文化書場設在向化文化活動中心內,辟有座位200個,茶客除了品茶聽書(評彈演出)外還開展下棋和打牌等娛樂活動。

舞廳和卡拉OK廳

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後文化娛樂事業發展的需要,1993年文化站自籌資金8萬元,在鎮文化中心建成了共占地240平方米,並配有音響燈光設備的多功能舞廳3個,1994年又籌資4萬元建成了卡拉OK廳。舞廳和卡拉OK廳的建成填補了當時堡鎮以東地區沒有正規營業舞廳和卡拉OK廳的空白,除了為向化地區居民提供了新型的娛樂場所外,還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1995年全年舞廳、卡拉OK廳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3萬餘元。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向化地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向化地區的一些酒店、飯店和規模較大的企業都沒有舞廳、卡拉OK廳供客人有償或免費娛樂。

錄像室、遊戲房和桌球室

1994年後鎮文化站又利用空餘房間陸續開設了“錄像廳”、“遊戲房”和“桌球室”,不僅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愛好對各娛樂需求,而且收到了一定的經濟效益,1994年當年收入就達2.5萬元。

電影放映

向化地區解放前既無電影放映,更無專業放映隊。解放以後電影這一新的文藝活動才開始出現。1955年由江蘇省電影放映第126隊開始在向化地區設立電影放映點,放映點起初設立在向化國小,1958年向化國小搬遷後,移至老公社(向化鎮河角)會議室,不定期在這些點放映電影。1960年縣電影放映隊成立後由縣隊在向化設點放映電影,當時放映電影都是露天的,1963年以後縣隊開始在戲院作為固定電影放映點後,結束了露天放映電影的歷史。

1974年7月,組建了本公社第一支電影放映隊,配備8.75放映機1台,放映員2名。1975年4月又配備了16毫米放映機1台,放映人員增至4名。公社放映隊組建後主要深入農村大隊、生產隊巡迴放映露天電影,每年為農民放映電影500多場,觀眾達50多萬人次,平均每人每年觀看電影15次。期間向化戲院則仍由縣放映隊35毫米座機設點放映,到了1984年新的向化影劇院落成後,公社配置了35毫米電影放映座機和管理人員由公社電影隊放映,每年放映電影150多場次,觀眾達10萬人次,因此1999年鎮政府又投資3.2萬元購置了一台新的“井岡山104”放映機以替代淘汰的8.75和16毫米放映機,重新開始下村隊到企業巡迴放映電影,重塑當年萬人空巷爭看露天電影的盛況。

有線廣播與廣播站

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為了適應當時大躍進形勢的需要,在當時的公社駐地南邊向化鎮河角宋家宅籌建廣播放大站。1959年4月建成正式播音,但設備比較簡陋,只有一台Gy2×250W廣播放大機和很少一部份附屬設施,線桿都是毛竹的,當時公社沒有自己的廣播節目,廣播節目直接由縣廣播站播放,每天播音2小時。

以後隨著廣播事業的發展,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廣播站搬遷至公老社機關辦公地,放大站改為廣播站,增加了10台功率為2.75KW的擴大機,添置錄音機4架,廣播幹線路總長57.4公里,出站線路發展到20路。到70年代初,廣播線路達到了100多公里,廣播的通響率和喇叭入戶率均達到了95%以上。1971年至1975年間還重點擴展田頭高音喇叭,最高峰時全公社田頭高音喇叭曾達70多隻。1978年公社新辦公大樓建成後又隨公社機關遷入新址。

1997年後,鎮政府又籌集資金,對原有的廣播設備再次進行了改造,擴大機增加到16台,同時更新了設備,增加了空調、彩電、電腦等現代化設備,有效地提高了播放和收聽效果。

廣播站的工作,除了結合黨和政府中心工作搞好宣傳報導外,還負責全鎮廣播、有線電視的安裝設計、調試和維修工作,同時還兼帶“每周廣播電視報”等報刊雜誌的發行工作,為全鎮人民提供服務。

電 視

向化地區電視的普及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均為小規格的黑白電視機,到90年代初一般家庭都已置辦了14、17寸電視機,從90年代中期開始普及彩電,目前向化地區的家庭擁有電視機的達到了95%以上,戶均超過2台,條件好的家庭間間房間都有彩電,甚至在廚房裡也安置了電視機,所以看電視已成為男女老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業餘文化生活。為提高堡鎮以東地區家庭收看電視的效果,1990年縣政府投入資金20萬元在向化鎮鎮區建立了電視轉播塔,塔高120米,轉播47頻道,復蓋整個崇明東部地區,有效地提高了收看效果。

向化鎮有線電視的開通始於1995年6月1日,此前鎮黨委,鎮政府為使鎮區及鎮域附近村民能收看到更多的、清晰的電視節目,投入資金25萬元,實施有線電視實事工程,有線電視開通後,鎮區及附近的居民24小時都能看到電視,收看的頻道增加到65套,極大地豐富了向化地區的收視內容,全鎮有線電視用戶為860戶。

民間文藝

民間舞蹈

向化鎮民間舞蹈主要有龍燈、舞獅(調獅子)、蚌舞、蓮湘和摜龍等,這些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舞蹈,一般都是在廟會、重要的節慶和集會上演出,據崇明縣記載1954年元宵節,陳家鎮和向化鎮文化站在向化國小操場聯合舉辦民間文藝晚會,觀眾超萬人,操場上燈火齊明如白晝,民間藝人舞龍10條,耍獅13頭,黃龍戲珠、龍騰獅躍,形態逼真,觀眾歡呼聲此起彼伏,晚會上還表演了彩船和蚌舞等舞蹈節目,盛況空前。

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民間舞蹈被作為“毒草”而禁錮,被迫停止演出,黨的十一屆三中會後才重放異彩,尤其是蚌舞是向化地區民間舞蹈的保留節目,是向化民間舞蹈中的品牌,曾多次獲獎,1983年曾獲上海市民眾文藝創作節目三等獎和優秀演出獎。

山歌、曲調

向化人民歷來有唱山歌的習慣,過去農村中農民在勞動之餘經常對山歌進行自娛自樂,山歌中的崇明山歌曲調優美動聽樸實,其演唱內容解放前主要傾吐男女青年愛情和勞動人民對新生活的嚮往,解放後主要是歌頌黨和毛主席及歌頌社會主義新氣象等,充滿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在1958年大躍進年代曾到處傳唱,崇明山歌最典型的曲調是四句頭山歌,它分為男調女調兩種。在向化地區流傳的小曲曲調還有無錫景調、四大景調、馬燈調、四季調和黃梅調等。

牡丹亭與《蘇揚橋》

牡丹亭樂隊早在160多年前就經常在崇明各地的廟會上表演,解放前,向化也是全縣8個牡丹亭流傳地區之一,建國後僅剩向化等少數幾個表演隊,它表演的場合解放後不同於解放前,一般都是在大型會議、歡送青年入伍及重大慶節活動等場合表演。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作為“四舊”而停演。1976年上海民族樂團,2004年上海市民眾藝術館為搶救保護民間藝術分別來崇明向化等地蒐集整理牡丹停的演奏,並攝像保存,特別是2004年市、縣、鎮三級撥出專款,置辦道具並聘請原向化供銷社職工、老藝人黃企康重新組建牡丹亭表演隊,同年9月這一中斷了40年的鄉間奇苑在向化地區又與廣大觀眾見面。10月國慶期間又先後在上海襄陽公園、本鎮的“南江風韻”度假村,作為民間藝術作了遊園表演,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2005年被邀請參加嘉興市文化藝術節開幕式“行街”演出,獲演出金獎。

牡丹亭亭頭呈牌樓形,扎有18朵牡丹花故稱牡丹亭。牡丹亭高1.66米,寬1.3米。裝飾華麗,亭後連線一條長廊式彩色布蓬,兩邊掛有彩燈及網繡流蘇,布蓬分為6格,每格長1.66米,全長6.6米。牡丹亭的頭尾各有1人牽引彩繩,每格用2個人撐桿,撐起布蓬,演奏人員在布蓬下一邊行走一邊演奏,樂品配有八粗八細,八粗是:板鼓、小鑼、小鈸、大鈸、碰鈴、鏜鑼、大鑼;八細是:高胡、二胡、琵琶、三弦、笛、蕭、笙、管。演奏人員一般為28人,演奏的曲目主要是民族音樂中的江南絲竹,其代表作為“蘇揚橋”。

《蘇揚橋》是一種粗細樂相結合的民間樂曲,是本縣新河民間藝人王東揚對流傳於吳楚地區的樂曲“蘇合”、“揚合”和本縣的民間鑼鼓加以改造或打擊樂和管弦樂相結合的民間樂曲,故取名為《蘇揚橋》。解放後在向化地區流傳較廣,樂曲優美動聽是辦喜事吹奏的樂曲之一,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該曲演奏逐漸淡出,現在能演奏者只有向化供銷社退休職工黃企康等少數民間老藝人。1977年縣文化館重新收集整理了在向化、馬橋等地發現的《蘇揚橋》的曲譜,目前《蘇揚橋》是牡丹亭樂隊演奏的保留樂曲。

教育衛生

教育概況

向化鎮的教育衛生文化,解放以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2004年全鎮有中學1所,在校中學生1179名;國小1所,在校國小生900人;中心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250名;成人學校1所,累計培訓各類技術人才6280人,其中有280名農民通過培訓,獲得了上崗證書,舉辦高中一年就業預備單科班五期,培訓250人,就業率達90%以上。全鎮有教職員工239人。1982年全鎮青壯年文盲、半文盲有8274人,經過掃肓至2000年下降至4715人,文盲、半文盲率由1982年的27.35%下降到16.24%。

成人教育

向化鎮成人教育工作在縣鄉領導下,在縣成教辦的指導下充分利用成人學校這個陣地,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培養各類有用人才,在社會主主義建設中發揮了成人教育的應有作用。

早期教育舉措

一、舉辦了政治夜校

1972年開始成人教育在各村又重新興起,那時稱為“政治夜校”,學政治、搞批判、很少學習文化。1975年政治夜校開展學習小靳莊活動,以排節目、賽詩為主要內容,對一些青壯年搞脫產運動。到1975年非文盲率達80%。同時公社又舉辦了農技培訓班、赤腳醫生專業班、電工班,培養了一大批農村科技人才。

二、開辦了農民業餘大學

1976年為適應農業學大寨形勢的需要,公社創辦了一所農民業餘大學。地點借座在樂村國小,開設政治、文化、農機、畜牧獸醫三個班級。教員9人,學員150人。學生大多是由大隊推薦的青年農民、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的國小水平還達不到。後因教學上存在較大難度而停辦。

三、突擊掃盲

78年—79年突擊發動,掃除文盲,全民動手,打一場掃除文盲殲滅戰。各村、各企業成立的支部書記為主的掃盲領導小組,經調查核實,文盲4556人,半文盲578人,占全鎮16—45周歲15344人的34%,94年4月獲得縣政府領發的無盲鄉證書。

四、高中補習班

77年恢復聯考後,向化成教辦著手舉辦高中補習班,鎮成教辦與向化中學結合,聘請專業兼職教師,舉辦文理科一年制高中補習班各一班,學生均在60人以上。78年至82年間共舉辦了5期高補班。復補習後考入上一級學校者達233人,升學率居全縣榜首,為國家輸送了一批人才。

五、流生教育

在文革期間,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不少學生中途輟學,文革後繼續組織輟學生回校學習,當時全鄉流生640人,經學習達到合格的605人。

六、雙補活動

根據上級對68—80屆的高中畢業生,進行雙補,特別是在崗在職的同志一定要達到國中結業水平的要求,鄉政府委託成人學校對企業的在職職工舉行了限期補課學習,規定範圍內的青工分期分批脫產三個月的文化補課。經考核合格者,除發給證書外,還發獎金100元以鼓勵。前後共辦了六期13個班級,合格人數1017人,這次青工補課學習,也推動了國營企業,縣屬企業的青工的學習,這些企業的多數青工參加了我們雙補脫產班的學習,取得了良好效果。

七、等級培訓

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成教對企業職工又進行了等級的培訓。經培訓,初級工達125人,中級工54人,鄉政府決定對獲得技工證書的職工由企業增加工資待遇:三級工增加10%,四級工增加20%,五級工增加30%。這樣極大地調動了職工學技術、用技術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後的教育舉措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86年4月,向化鄉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正式成立後,切實加強了學校的領導,由鄉長張衛民任校長,黃如流任專職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配備專職教師四名。學校成立後,作了如下主要工作:

一、立信會計培訓

為了提高農村財會人員的業務水平,87年會同汲浜鄉舉辦了財會人員參加的立信會計班,經一年半時間的學習培訓,有59名獲得了合格證書,其中一部分同志通過繼續學習達到中專畢業水平。

二、職前培訓

1991年國家教委發文要求對在校的初、高中畢業生進行職前培訓。我鄉成教委根據上級要求,每年暑期對初、高中畢業生進行前途理想、公民道德、法律法規、農村實用技術的職前培訓十多年來從不間斷,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補上了社會知識的必修課,到2004年止,參加培訓人數達6280人。

三、開辦了技工班

設有機械識圖,機械製圖,金屬材料熱處理加工等學科,對企業班組長以上的職工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培訓(TOC),培訓中200名人獲得證書,為企業技術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開展了鎮村幹部和黨員培訓教育

鎮黨校與成人學校是二塊牌子一套班子。黨員教育也是成人學校重要任務之一,全鎮1600多名黨員,每年培訓2000人次。黨綱黨章的學習作為主要內容,如何發揮共產黨員先鋒隊的作用,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黨員教育的主要課題。要求每個黨員在各自的崗位上要有閃光點,為黨旗增輝,在各自的生活、工作、社會實踐中時時處處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五、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活動

成人教育每年初由政府出面召開表彰大會,總結去年,規劃今年,表彰先進,促進本年度工作順利開展。各條線制訂好新一年辦學計畫,由成教辦匯總下發全鎮辦學培訓計畫,全年培訓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每年各行各業培訓人員全鎮達6000多人次。

六、對國中畢業落榜生進行就業培訓

做到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1994年對國中畢業生進行兩年全日製成人高中教育,全班32名學生經市各科統考,22名學生獲得成人高中畢業證書,以後又舉辦了5年“高中一年就業預備單科班”結業人數250多人,推薦就業率達90%以上。這種投資少,時間短,見效快的教育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隨著全日制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這種教育模式逐漸退出成人教育,根據形勢的變化,我們組織社會青年進行縫紉培訓,對在校學生利用雙修日進行英語、電子琴、書法、英文打字、電腦培訓,整個校園忙忙碌碌、熱氣騰騰。

七、助殘培訓

每年對部分殘疾人進行為期一周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聘請專家、行家講課實地現場指導,使他們自強自立在發展中求生存。同時協助殘聯對弱智殘疾人進行體育訓練。2005年使本鎮出席崇明縣特奧會的殘疾人選手獲得五金、五銀、五銅的良好成績。

衛生狀況

醫療衛生事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1998年向化衛生院被評定為一級甲等醫院,2004年10月由市、縣、鎮三級政府投入250萬元,改建成標準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醫職工55名,設有病床45張,總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向化鎮村村建有衛生室,配備了鄉村醫生,2002年1月實行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全鎮建立7個衛生室,4箇中心衛生室,到2004年底全鎮共有鄉村醫生28名,其中執業醫師2名,執業助理師26名,主要負責社區的預防保健、計畫生育指導、健康教育、社區康復和合作醫療等衛生基礎工作,並就近接受農民常見病和小傷小病的治療。2002年恢復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2004年參加合作醫療人數達26755人,占應參加人數的100%,為搞好農村環境衛生,從2002年1月開始,在全鎮範圍內實施生活垃圾集收集處置,各村配備垃圾收集員47名,建成垃圾房25個,進行有機、無機分類處置,配備垃圾運輸車20多輛,其中載重卡車2輛。

崇明縣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