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張海迪

 提起張海迪,如今年紀在45歲以上的人想必都還記得她。80年代初,她做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典型,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和向不公命運挑戰的永不服輸的進取精神,曾強烈地振撼人們的心靈,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
最近,央視《面對面》節目以《生命的追問》為題,對她進行了專訪,使人們又一次近距離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張海迪,如20多年過去了,她的風采依舊,始終用理想和信念在探索人生,用輪椅托著那高位截癱的身軀,用拚搏和奮鬥,播撒著人生的希望和收穫。張海迪的人生經歷,值得每個年輕朋友珍視和學習,應該象她那樣去探索和實現人生的價值。
張海迪的人生價值根本在於她面對無情的人生厄運,永不言棄,勇敢抗爭,用堅強創造人生奇蹟。張海迪自幼因患病高位截癱,生活不能自理,她苦悶過、傍徨過、絕望過,對此她也想到過自殺了此一生,但是她在親人的關懷幫助下樹立了生活的信心,在“保爾.柯察金”等英雄人物的激勵下,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這些年來,她不僅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學會了了理自己的生活,而且還自學了從國小到大學的全部課程,成為了一名有所成就的作家。她不僅用行動打破了醫學專家對於“她可能沒有很長的生命,如果要是得了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會因為感染而死去”的斷言,而且也使她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張海迪的人生軌跡,對每一位身體健康的人或身有殘疾的青年朋友來說,都有著深刻的啟迪:不管人生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只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人生充滿渴望,對末來有著美好憧景,命運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張海迪的人生價值主要在於她自強、自勵,用生生不息的奮鬥,創造人生的極致。面對不公的命運,張海迪選擇了抗爭,她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堅持不懈的追求和奮鬥,在83年她被團中央樹為典型前,她已自學完了從國小到高中的全部課程,在以後的20餘年時間裡,她已了創作和翻譯了多部作品;接著她又考取了吉林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張海迪的人生歷程,對那些至今仍然抱怨命運不公,無處施展才華,對生活心灰意冷的年輕朋友來說,無疑是一付“清醒劑”:只要坦然面對人生困境,自強不息,努力奮鬥,就能到達人生理想的彼岸。
張海迪的人生價值在於她不求所取,堅持走自己的路,用自我奮鬥實現人生的夢想。1983年,張海迪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的稱號後,組織上曾想讓她去擔任某一個今天看來仍然戧眼的職務,但她很平靜地回答,“我回去以後,還是從事我的工作,我怎么來的,還是怎么回去。我被宣傳只是因為一種工作需要,一個時代需要宣傳很多很多的人,我是其中之一,我沒有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我受之不起,我也不應該不勞而獲”。張海迪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她不求所取,在自我奮鬥中實現人生夢想的崇高境界,這與當前一些年輕朋友,存在的靠走捷徑,找門路,拉關係,急於求成,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浮躁心理相比,是值得社會尊敬和欽佩的。它也再一次有力的證明:只有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人生,用自我奮鬥書寫歷史,你的生命才有意義。
張海迪的人生,因美麗而精彩,因精彩而絢麗,但願每位青年朋友都來讀一讀和品味一下張海迪這部人生的教科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