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30年的英國,於伊頓貴族學校就讀的蓋伊·班尼特 ( 魯伯特·艾弗雷特 飾)是個同性戀者,他的好友賈德( 柯林·弗斯 飾)是名共產主義者,對資本主義深惡痛絕,對學校規章制度更是不屑一顧。學校里的同性戀風氣蔓延,一名叫馬提諾的學生與另一名男同學發生關係時被發現,隨後馬提諾上吊自殺。此事給蓋伊以及整個學院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不久後,蓋伊愛上了同校的詹姆斯( 加利·艾爾維斯 飾),兩人常常在夜裡約會。然而有一天事情敗露,蓋伊為了保護詹姆斯,而獨自接受了鞭責,同時他的最高年級長的位置也被取代。嚴格的校規和保守的道德觀使他對自己在英國的事業前途感到失望。二十年後,蓋伊從英國外交部投奔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成為“叛國"者,轟動英國朝野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魯伯特·艾弗雷特 | 蓋伊·班尼特 | |
科林·費斯 | 托米·賈德 | |
Michael Jenn | Barclay | |
Robert Addie | Delahay | |
魯伯特·溫萊特 | Donald Devenish | |
特里斯坦·奧利弗 | Fowler | |
加利·艾爾維斯 | 詹姆斯·哈考特 | |
Frederick Alexander | Menzies | |
Adrian Ross-Magenty | Wharton | |
Geoffrey Bateman | Yevgeni | |
Phillip Dupuy | 馬提諾 | |
Guy Henry | Head Boy | |
Jeffry Wickham | 亞瑟 | |
John Line | Best Man | |
Gideon Boulting | Trafford | |
Llewellyn Rees | Senior Chaplain | |
Arthur Howard | 服務生 | |
Ivor Roberts | Chief Judge | |
Crispin Redman | Prefect | |
尼古拉斯·羅爾 | Spungin | |
Kathleen St. John | Ivy | |
Martin Wenner | Batsman | |
Christopher Milburn | Batsman | |
Tristram Jellinek | Henderson | |
Ralph Perry-Robinson | Robbins | |
Anna Massey | Imogen Bennett | |
Betsy Brantley | Julie Schofield | |
James D.R. Hickox | Student | |
Earl Charles Spencer | Schoolboy extra |
職員表
製作人 | Alan Marshall |
監製 | 羅伯特·福克斯、Julian Seymour |
導演 | 馬雷克·卡尼維斯 |
副導演(助理) | Andy Armstrong、Lee Cleary、Christopher Cowles、Christopher Figg、Michael Zimbrich |
編劇 | Julian Mitchell |
攝影 | Peter Biziou |
配樂 | Michael Storey |
剪輯 | Gerry Hambling |
選角導演 | Celestia Fox |
藝術指導 | 布萊恩·莫里斯 |
美術設計 | Clinton Cavers |
服裝設計 | Penny Rose |
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年度 | 名稱 | 獎項名 | 獲獎者 | 獲獎情況 |
1972年 | 第25屆坎城電影節 | 藝術貢獻獎(攝影) | —— | 獲獎 |
1984年 | 第37屆坎城電影節 | 最佳藝術貢獻獎 | Peter Biziou | 獲獎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馬雷克·卡尼維斯 | 提名 | ||
1985年 | 第3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Julian Mitchell | 提名 |
電影獎最佳剪輯 | Gerry Hambling | |||
電影獎最傑出電影新人 | 魯伯特·艾弗雷特 |
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本片原名《另一個國度》,編導從男主角在祖國受到壓抑,轉而嚮往共產主義國家的心路歷程來探討“叛國"的問題。這種沉重的政治性主題本來並不討好,但南斯拉夫藉導演馬雷克·卡尼維斯將故事拍得相當細膩敏銳,尤其伊頓學校的一段特別可觀,來自劇場的男主角魯伯特·埃弗里特憑本片一炮而紅 。
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 |
發行公司 | |
上映時間
國家 | 日期 | 國家 | 日期 |
英國 | 1984年6月 | 葡萄牙 | 1985年6月28日 |
美國 | 1984年6月29日(紐約) | 瑞典 | 1985年12月6日 |
法國 | 1985年1月9日 | 西德 | 1987年6月11日 |
澳大利亞 | 1985年1月31日 | 荷蘭 | 1987年6月25日 |
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同窗之愛》以兩個觀點本互不相容的人物的最終融合,喻示了性(同性戀)與政治的相輔相成的關係 。( 鄭宜庸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