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國[一戰中的同盟國]

同盟國[一戰中的同盟國]
同盟國[一戰中的同盟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同盟國(Allied Powers),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軍事同盟。它與以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美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一開始是同盟國國家,但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時,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

基本信息

介紹

同盟國陣營四大君主 同盟國陣營四大君主

參與 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義大利等數個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協約國。三國同盟遂告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加入協約國,同盟國最終失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同盟國方面作戰的共有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時稱奧斯曼帝國)4個國家。

主要國家

(1)德意志帝國:

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它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起來的。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第二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由於共和國憲法是在魏瑪城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一般稱之為《魏瑪憲法》,因此這個共和國又稱為魏瑪共和國。

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上台執政,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

德意志第二帝國國旗 德意志第二帝國國旗
德意志第二帝國疆域 德意志第二帝國疆域
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

 

(2)奧匈帝國:

是存在於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共主邦聯國家。當時的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伊什特萬王冠的領地”聯盟,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是同一個人。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自治權,外交和國防等對外事務方面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它的首府設在維也納,是當時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的歐洲第二面積大國,人口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及德意志帝國,居於第三位。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十一個主要民族之間的商議所決定。

當時歐洲各地民族獨立思想不斷發展,雖然奧匈帝國在其成立期間不斷有民族起義和其它糾紛,但在它所存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實現了現代化,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奧匈帝國國旗 奧匈帝國國旗
奧匈帝國疆域 奧匈帝國疆域
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3)奧斯曼帝國:

(土耳其語︰Osmanlı İmparatorluğu),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國家。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初居土耳其,後領土擴張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

1453年滅掉東羅馬帝國,定都伊斯坦堡。極盛時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包括整個東南歐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半島、整箇中東地區及北非沿海的大部分地區,西達摩洛哥,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帝國和羅馬尼亞,南及蘇丹。控制了整個西歐到東方的通道,是名副其實的大帝國。

1683年後逐漸衰落,領土不斷被沙俄和英法等國蠶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領土僅保有土耳其本部。

1922年,奧斯曼帝國被推翻。

奧斯曼帝國國旗 奧斯曼帝國國旗
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五世 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五世
深紅色部分為一戰爆發時的奧斯曼帝國疆域 深紅色部分為一戰爆發時的奧斯曼帝國疆域

(4)保加利亞王國:

(保加利亞語:Царство България/Tsarstvo Bulgaria)是於1878年2月19日到1946年9月期間存在於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君主制國家。

保加利亞於1878年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從奧斯曼帝國中獨立。

1908年完全獨立,他的繼承者斐迪南一世恢復沙皇稱謂。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保加利亞獲勝,取得了大片土地。但由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利益分配不均,隨即又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保加利亞同奧斯曼帝國、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希臘四國作戰,最終保加利亞戰敗,被迫割讓大片土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加利亞是同盟國的成員。

保加利亞國旗 保加利亞國旗
綠色部分為保加利亞疆域 綠色部分為保加利亞疆域
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一世 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一世

Osmanlı İmparatorluğ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