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勞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漢武帝在西南夷置郡縣,建置同勞縣,治所在今雲南陸良縣境內,東晉南朝時期的治所可能在今陸良縣城東北郊舊州村,轄今雲南陸良縣和雲南曲靖市麒麟區南部包括越州鎮一帶地域,隸益州郡。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 ,諸葛亮南征後,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同勞縣隸建寧郡。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司馬炎改同勞縣為同樂縣,東晉因之。東晉南朝時期(約公元4世紀中葉-548年)曾為寧州治所,兼為建寧郡治。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王朝調徐文盛帶兵往荊州勤王,寧州空虛,爨瓚乘機據有其地,並有諸部,寧州及治所所在建寧郡皆廢。唐代又復置同樂縣,屬郎州。

同勞澡盤

年代為東漢時期。出土於赫章可樂山墓地,其地在漢屬漢陽縣,歸犍為郡。墓地隨葬品大都是漢式器物,其中銘文“同勞澡盤”的器物產地在今日的雲南陸良,出土地點卻在貴州赫章,反映了漢代同勞縣的經濟、交通等信息。

爨碑

爨(chuan 四聲)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於曲靖縣城南70里的揚旗田。鹹豐初年,因重修縣誌,首錄碑文,有關人士認為有價值,才移至城內的武侯祠。今存曲靖第一中學,建碑亭保護。滇人袁嘉穀為碑亭撰書一聯:
奉東晉大亨,寶增輝三百字。
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
立碑至現在,已1 570餘年這裡的“三百”、“二千”,是為了語言對仗,取其約數。實際碑文共388字,立於東晉“大亨四年歲在乙已四月上旬”。。 爨氏是南中大姓、豪族。早在三國時代,諸葛亮親征雲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亂後,就“收其俊傑”為地方官吏,其中“建寧爨習”,“官至領軍”;諸葛亮又“移南中勁卒”,充實蜀漢軍隊,“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南中志》)至晉南北朝,爨氏已稱雄南中。1971年陸良縣曾出土石刻一方,上書“泰(太)和五(年歲在親(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龍驤之墓”。這“龍驤”是晉將軍名,地位略低於三公,晉南北朝在南中的統治者,多加封“龍驤”。這碑石雖僅寥寥數語,但證明早在爨寶子之前80餘年,爨氏就有人做龍驤將軍。其家族早已赫一時,稱霸一方了。 從碑文看,這位23歲就已夭亡的太守,振威將軍是襲職。碑末署名的,有主簿、錄事、西曹、都督、省事、書佐、千吏、小吏、威儀等大小官吏13人,這,可看出官吏權勢者的阿諛、依附,也可考查當時地方官吏的設定情況,以補史志之缺。
爨寶子碑,字多別體。後人多有考釋。書體在隸楷之間,結構古樸,方毛有勁,拙中帶巧,古氣盎然。前人多所稱道:李根源說該碑“下毛鋼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康有為稱其書法“樸厚古茂,奇姿百出”。
與爨龍顏碑相較,此碑字數較少,石碑較小(高1.83米,寬0.86米),故後人稱爨寶子碑為“小爨”。大亨是晉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號,次年又改稱元興,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號義熙。雲南遠在邊陲,不知內地年號的更迭,故仍沿用。
碑質為沙石,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於曲靖揚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內,現存於曲靖一中爨軒內爨碑亭。碑首為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宙0.68米,厚0.21米。碑文計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額15字,均正書。碑文記述爨寶子生平,系爨部族首領,世襲建寧郡太守。
此碑的書法在隸楷之間,體現了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其極高的書法的地位。196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爨龍顏碑 刻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距今為1545年。

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高3.88米,寬1.46米,字數亦多,除碑陰題名外,僅碑陽即存文900餘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雲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雲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碑文說:爨氏的祖先,最早為顓頊,戰國為郢楚,漢代為班氏,至漢末“采邑於爨”,以為姓。雖其先祖先是否為顓頊、郢楚、班固,難以考查,但爨氏是中原流播南人的漢人則較為明顯。

以上碑刻皆在陸良縣及曲靖市麒麟區南部境內,屬於東晉南朝時期,與漢晉時期的“同勞縣”地域重合,時代相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