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

同仁[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
同仁[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同仁,位於青海省東南部,是黃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東鄰甘肅省夏河縣,西連貴德縣南接澤庫縣,北與循化縣、尖扎縣接壤,距省會西寧市約181公里。縣轄2鎮9鄉(其中,3個純牧業鄉)、72個行政村、6個社區,截止2011年,全縣8.9萬人,面積3275平方公里。 同仁縣是“熱貢藝術”的發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畫家之鄉,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隆務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有充滿神秘色彩的藏鄉民間“六月會”和以唐卡、堆繡、雕塑為主的“熱貢藝術”。同時同仁縣礦產資源豐富,是青海省十大礦產資源開發重點縣之一。

歷史沿革

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進入大小榆谷,同仁縣境成為先零羌的居牧地。

蜀漢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今同仁地區歸屬漢。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在今化隆縣群科鎮設廓州總管府,其轄區達今同仁縣地區。

唐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唐劃九曲之地予與吐蕃,今同仁縣境遂屬吐蕃所轄。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夏五月,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統兵攻吐蕃,拔洪濟、大莫門等城,悉收九曲之地。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七月置洮陽、澆河兩郡,今同仁縣境屬澆河郡轄地,還在保全鐵城山置振武軍、在曲庫乎一帶置曜武軍。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薩迦絳曲智布在都乎鄉曲瑪村建當格乙麻寺。

鹹通七年(公元866年)十月,拓拔懷光入廓州殺論恐熱,吐蕃對青海東南部地區的統治宣告結束。宋元符二年,河南大首領邊廝波結等以河南講朱、一公、錯鑿和丹巴四城降宋,今同仁縣境歸宋轄。

金天元九年(公元1131年),金兵攻占河州等地,今同仁縣境歸屬金統治歷九十年。

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三月,成吉思汗所部攻占河湟地區,設治河州,今同仁縣境歸屬蒙古汗國。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明朝相繼攻克河州、西寧、循化、貴德等地,河州以西藏族諸部悉數歸降明朝。是年,正式創建隆務寺。

民國十三年(1924年),隆務地區回族民眾集資修建隆務清真寺。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14日,同仁縣正式成立。

1949年9月22日,同仁縣人民政府成立。

2006年8月,撤銷牙浪鄉,併入隆務鎮。調整後,同仁縣轄2個鎮、9個鄉:隆務鎮、保全鎮、蘭采鄉、雙朋西鄉、扎毛鄉、黃乃亥鄉、曲庫乎鄉、年都乎鄉、多哇鄉、瓜什則鄉、加吾鄉。縣政府駐隆務鎮。

行政區劃

截止2011年,同仁縣轄2個鎮、9個鄉(其中,3個純牧業鄉):隆務鎮、保全鎮、蘭采鄉、雙朋西鄉、扎毛鄉、黃乃亥鄉、曲庫乎鄉、年都乎鄉、多哇鄉、瓜什則鄉、加吾鄉,72個行政村,6個社區。

2011年同仁縣轄區行政區面積、人口、村(社區)明細表
鄉(鎮) 面積(平方公里) 村(社區)(個)
隆務鎮 105 16 措玉、加倉瑪、吳屯下莊、吳屯上莊、加毛、隆務莊、向朝陽、牙浪、乙里、娘洛、阿寧;隆務街社區、熱貢路社區、四合吉社區、青年路社區、河東路社區
保全鎮 319 15 群吾、卡加、賽加、東乾木、新城、浪加、銀扎木、臥科、尕則敦、夏尕隆、相曲、全都、城內、城外;保全社區
加吾鄉 152 6 加吾崗、吉倉、俄毛、東維、江日、協治
年都乎鄉 169 6 曲瑪、錄合相、夏布浪、尕沙日、年都乎、郭麻日
曲庫乎鄉 224 8 江什加、江龍、江龍牧業、瓜什則、木合沙、古德村、索乃亥、多哇
蘭采鄉 408 3 土房、蘭采、還去乎
瓜什則鄉 406 6 力吉、賽慶、阿旦、郭進、尕什加、西合來
多哇鄉 937 6 交隆務、尖德、東衛、曲那、卡什加、直躍
扎毛鄉 218 4 扎毛、霍爾、立倉、卡蘇乎
雙朋西鄉 253 4 雙朋西、環主、寧他、協治
黃乃亥鄉 84 4 日秀瑪、瓊吾、阿吾乎、奴讓村

地理

地質地貌

同仁縣形似楓葉,東、西部山區地形起伏連綿,山巒重疊,中部為隆務河河谷地區,高矗的夏瓊山和阿米德合隆山由南向北延伸,隆務河縱貫全境南北。地勢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對高差2607米,構成天然階梯。依地形全縣可分為河谷川地、低山溝壑淺山地、中高山腦山地、高山牧場四個區域。

氣候

同仁縣氣候屬大陸性高原涼溫、冷溫半乾旱氣候,其特點是溫度垂直變化明顯,地區差異顯著,氣溫日差較大,光照充足,日照強,降水變率大,雨熱同季,有冷溫季和乾濕季之分。

同仁縣年平均氣溫5.6℃,最冷月平均氣溫-7.3℃,最熱月平均氣溫16.2℃,1975年12月14日出現極端最低氣溫-23.0℃,2000年7月24日和25日出現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5.0℃。年平均降水量401.4毫米,其中5-10月降水量355.1毫米,占全年的88.8%。年平均相對濕度56%,最小相對濕度為0。無霜期短,年平均無霜期134天。全年日照時數2548.7小時,占可照時數的57%。年平均風速1.5米/秒,最多風向NE風。年平均蒸發量為1397.3毫米。年雷暴日數44.1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據國土資源局統計,全縣總面積3195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9492.80公頃,園地面積29.24公頃,林地53063.48公頃,草地242821.05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984.2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882.8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053.44公頃,其他土地9173.00公頃。全縣基本農田面積7828公頃,保護率達83%。

水資源

同仁縣10條較大河流分屬於隆務河、大南曼河兩個水系。隆務河為黃河一級支流,大南曼河為黃河二級支流,兩水系多年平均流量為24.9540立方米/秒。同仁縣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149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水3.5392億立方米,折合年均徑流深110.19毫米,境內多年平均徑流量3.5392億立方米。

草地資源

同仁縣草場資源豐富,擁有天然草地477.03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1.1%,草地可利用面積450.98萬畝,占天然草地總面積的94.54%。從草地質量綜合評定來看,同仁縣天然草地質量較好,其中Ⅱ等草地面積最大,占全縣天然草地總面積的48.66%,Ⅲ等草地居第二位,占33.62%,Ⅰ等草地位居第三,占13.96%,劣等草地面積較小。平均畝產鮮草207.27公斤,其中夏秋草地平均畝產草210.40公斤,冬春草地平均畝產草204.27公斤。

礦產資源

同仁縣礦產資源豐富,是青海省十大礦產資源開發重點縣之一。截止2011年,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金、銅、鉛、鋅、建築用砂石、磚瓦用粘土等6種。截止目前,全縣設各種採礦權24家、探礦權14家,企業規模小,效益不佳,探礦工作程度低,礦產資源儲量目前正在抓緊勘探。

人口民族

同仁縣是一個藏民族聚居區。據統計,2011年末藏族人口65135人,漢族7597人,土族10308人,回族3631人,撒拉族1552人,保全族451人,蒙古族162人,其他183人。農牧業人口60780萬人。

經濟

綜述

2012年上半年,同仁縣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53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7.2%,完成年計畫的32.8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556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2.4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16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5.9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281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7.98%。

社會

教育事業

截止2011年,同仁縣有中國小90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51所,初小(國小只設1-3年級稱之為初小)30所。在校中小學生136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726人,國中在校生3122人,國小在校生9772人,教職工966人,其中專任教師921人。

醫療衛生

2011年,全縣共有醫療機構16個,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縣政府機關門診,13所鄉鎮衛生院,其中有3箇中心衛生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45人,其中執業醫師55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3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63人;全縣72個行政村,有92個自然村衛生室,鄉村醫生97人;全縣各衛生單位共有臨聘人員60人。全縣衛生服務人口為8.9萬人,共擁有病床68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76張。

歷史文化

同仁縣是以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自明清以來,逐步形成以隆務寺為中心的政教合一體制,各民族文化在這裡相互融合,交相輝映,豐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其特點之一。同仁地區交通相對閉塞,經濟文化落後,古老原始文化保存較好。

同仁縣是“熱貢藝術”的發祥地,是藏族畫家之鄉,是青海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隆務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藏鄉民間“六月會”和以唐卡、堆繡、雕塑為主的“熱貢藝術”光彩奪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