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備國

吉備國是古代日本的地域性國家。包括現在的岡山縣全域和廣島縣東部、香川縣島嶼部分、兵庫縣西部(佐用郡的一部分和赤穗市的一部分等),是足以與筑紫、出雲、大和、越、毛野等並稱的古代日本大勢力之一。

概要

吉備國即後來的令制國中的備前國、備中國、備後國、美作國。
之後也有一段時期,也常單單把美作國稱為吉備。
在現代,吉備或者指備前、備中、美作(即岡山縣的別稱),或指備前、備中、美作、備後(岡山縣和廣島縣東部)。

歷史

吉備是古代與大和國、出雲國等並稱的勢力,擁有巨大的古墳文化。還因為擁有先進的制鐵技術,是古代的強國。《古事記》中卷中關於孝靈天皇的片段中,有兵庫縣的加古川以西是吉備的記載。由於推斷,加古川是當時大和國和吉備國的國境。
吉備國曾嘗試征服出雲國,在即將完成征服之前,敗於出雲東部的意宇王之手。之後,吉備國與大和國結盟,為大和國統一和統治全日本做出了貢獻,自古墳時代到飛鳥時代作為繁榮的地區受到大和朝廷的重視。在河內王朝時代(即應神王朝,在繼體的近江王朝之前,崇神的三輪王朝之後,見水野祐的三王朝交替說),吉備是足以與大和政權中央對抗的勢力,因此引起了大和政權的警戒心,被大和政權通過謀略等手段削弱。
古墳時代,吉備地區的現在的岡山平原南部是內海(吉備穴海,或被稱為吉備內海)。4世紀起,在內海的附近建起了為數眾多的前方後圓古墳。吉備地區所特有的器台和壺是飾有綾杉紋和鋸齒紋,塗朱漆的大型筒形陶器,製作於彌生時代後期(2世紀初到3世紀中葉),部族首長埋葬的祭祀時用,出土於彌生墳丘墓(楯建築彌生墳丘墓)和最古老的前方後圓墳(箸墓古墳、西殿冢古墳),後來作為陶俑在古墳時代傳播到日本列島各地。
5世紀時,雄略大王為了使地區國家聯合體中的其它國家臣服於大和政權,推進中央集權,以“鎮壓叛亂”的名義,迫使最大的地區政權之一的吉備國屈服。463年的吉備下道臣前津屋之亂和吉備上道臣田狹之亂,被大和政權“鎮壓叛亂”成功,確立了大和政權的優勢地位。雄略大王死後不久的479年,吉備稚媛(雄略之妃)和星川稚宮皇子(雄略之子)之亂後,吉備的勢力被進一步削弱。
6世紀中葉,吉備國開始建造由巨石構成的有橫穴式石室的圓墳。吉備國從彌生時代開始就是鹽產地,在6世紀後半葉又開始制鐵。吉備國的造山古墳、作山古墳是當時日本列島最大、現存日本的古墳中規模也排在第4位和第9位。顯示了吉備地區的繁榮和吉備豪族的實力。 
據考證,在這些大圓墳時代之前,前方後圓墳時代的吉備和後來7世紀的吉備地區有不只一家豪族並立。一種觀點認為造山古墳、作山古墳是統一性的吉備政權存在的證據,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個時代的吉備是眾多有力豪族的聯合政權。
《國造本紀》中記載,吉備地區在吉備氏嫡流之下有大伯氏、上道氏、三野氏、下道氏、加夜氏(賀陽氏、賀夜氏、香屋氏)、笠氏、小田氏等庶流分支。吉備的國造,大多(上道、三野、下道、加夜、笠)是臣姓。
其中的下道氏和笠氏後來成了朝臣姓(吉備朝臣)。奈良時代領導日本的學者、政治家吉備真備就是出自下道氏。
吉備分國是在持統大王3年(689年),飛鳥淨御原令發布後,被分割為備前國、備中國、備後國,二十多年後的和銅6年(713年)又從備前國中分立出美作國。
吉備國守、吉備大宰、吉備總領是《日本書紀》、《風土記》、《繼日本紀》中記載的官職,似乎設定于吉備國分割前後。但上述官職的職掌、管轄範圍、存續期間則沒有流傳下來。據推測是像大宰府的前身筑紫大宰一樣,由中央派遣,總管轄下眾多分國的外交、軍事等任務。在史料中最後一次出現是文武天皇4年(700年)的吉備總領的任命記載,稍遲一些時間大寶律令制定前被廢止。
此後直到現代,吉備四國沒有被當作一個整體的行政區域,備前、美作、備中、備後四國分治的狀態持續到明治時期。作為這種分裂狀況的餘波,同樣在岡山縣境內的岡山都市圈和倉敷都市圈對立,室町時代以後備後和安藝則成一體化的形態,直至現代。

關聯地區

備州

備州(びしゅう),或者可以單獨稱呼備前、備中、備後的任一個,或稱呼這三國的全體,或稱呼吉備國全體(備前、備中、備後、美作)。

三備

三備(さんび)是備前、備中、備後三國的總稱。

兩備

兩備(りょうび)則是在備前、備中、備後其中,稱呼任意兩國,或稱呼跨越兩國的地區。稱呼備前和備中,或備中和備後的場合比較多。在備前和備後之間夾了一個備中,在地理上有一段距離,因此將備前和備後合稱的場合比較少。
以舊備中國的笠岡市井原市為中心的井笠地區,包含了舊備後國的福山都市圈,因此也有將以井笠地區為中心的地區合稱為兩備的情況。兩備輕便鐵路和兩備信用組合的名稱就是因此而來。
另外,吉備地區開展的公車等事業的兩備集團的兩備則是指備前和備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