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
根據《合肥縣誌》記載,四牌樓位於鎮淮樓(今鼓樓十字街)南,先圮。明代這裡為二層木樓,上奉奎星(又稱文昌帝君,相傳奎星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以後迭遭兵燹,破敗不堪。
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廬州知府王成重建,並豎新建魁樓碑記;
1803年(嘉慶八年)合肥知縣左輔重修,並記入當年新纂的縣誌;
1854年,太平軍攻占合肥,此樓毀於戰火。光緒年間,此樓按原樣原址恢復,解放前合肥的最高建築只是高四層的四牌樓。 舊時人們在
這裡建樓,取名奎星樓,希冀合肥文脈延續、文風昌盛、文運高揚。
1928年重建的四牌樓曾名“馬、王二公祠”,以紀念堅守合肥兩月有餘、拒直魯聯軍張宗昌十萬之敵於城外的馬祥斌、王金韜二將軍。
1938年5月侵略軍攻占合肥城後,用炸藥將四牌樓夷平。
抗戰勝利後,自小東門到大西門這條5華里的長街定名為中山路,解放後裁彎取直拓寬,1955年更名為長江路。長江路上的四牌樓,再度成為合肥市的中心。
從1958年起兩三年內建成了市新華書店、市百貨大樓、市供電大樓、省輕工大樓,長江路、徽州路(現改名美菱大道)在此交匯,四樓四角相犄,又因為長江路、宿州路口的四牌樓已不復存在,於是范巷口又被一些人誤稱作四牌樓,說明四牌樓作為合肥的一個象徵性古地名,已長久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樓雖不存,作為文運的地標永在。
今天四牌樓
備受關注的合肥市四牌樓新華書店大樓主體已經拆遷,整棟大樓完全拆完只
用了三四天時間,在拆遷中,動用了一個新“設備”,長長的機器臂上,掛著的不是鑽頭,而是一個大鉗子。現在的城市發展真是太快了,過去的終會過去。
今後,四牌樓新華書店附近的一片空地,將來這裡將建起新的合肥“地標”——一棟32層的新大樓。這個建築看上去就像個“方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