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 hézòng lián hé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

基本信息

起源

1合縱連橫
中國傳統上有“三教九流”之說,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縱橫家”。

戰國時期,所謂的“縱橫家”,不外乎兩個人,即蘇秦、張儀。二人皆為“鬼谷子先生”的門生,施展“合縱”、“連橫”之術,將戰國晚期各諸侯及天下形勢掌握於股掌之中。

背景

合縱連橫合縱連橫
一、系出名門張儀,蘇秦的同窗好友,據傳說,是戰國時期魏國貴族之後。與蘇秦一同拜於鬼谷子先生門下。蘇秦創合縱之法,遊說六國合縱抗秦之後,張儀則施以連橫之術,遊說六國親秦,拆散合縱。與張儀一同演繹戰國末期,群雄“混亂”的場面。

二、出試鋒芒張儀出道較蘇秦稍晚,也沒有象蘇秦那樣先“碰釘子”,相對來說,仕途比較順利。傳說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後。張儀去見蘇秦,要求與之共事。蘇秦言到,你我才能相當,現在我以掛六國相印,你來投靠,必然不會受到重用,再說,我二人若是幫助六國滅秦,必將因為功勞太大而被別人嫉妒。現在你應當去投靠秦國,與我的“合縱”相對。當然傳說並不可信,但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蘇、張二人的影響有多大。在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後,張儀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頗有政績。公元前328年,張儀正式出任秦相,並開始實行“連橫”的戰略。他與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國任相,設法使魏國首先背離合縱之約,與秦國結好。到魏國之後,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親兄弟,也尚且會爭奪財產,更何況六國各有“計謀”,同盟不可能長久。魏國處於各國包圍之中,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只有依靠秦國,才能保證安全。但是魏王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於是張儀暗告秦王發兵攻魏。在他軟硬兼施、打拉結合的策略下,魏王終於背棄合縱之約,轉與秦國結盟。

三、以“橫”破“縱”張儀回到秦國之後,又主動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國,以拆散齊、楚聯盟。晉見楚王時,他說道,當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齊最為強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國最強,齊、楚兩國相當。如果楚國與秦國聯盟,則楚國就比齊國強大;反之,如果齊國先與秦國聯盟,則齊國就比楚國強大。所以,楚國最好的出路就是與秦聯盟。他又許諾在楚國與齊國斷交,同秦國結盟之後,秦國會把商、於之地六百餘里歸還楚國。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受張儀相印,與齊國斷交,並且派一名將軍隨張儀回秦國取回商、於之地。誰知張儀回秦之後,佯裝摔傷腳,三個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後,竟以為是因為自己與齊國絕交不夠,於是又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齊王大怒遂決定與秦結盟。這是,張儀告訴隨行的楚國將領,自己答應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於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萬攻秦,卻被齊、秦聯軍擊敗,折兵八萬!並被秦國奪走丹陽、漢中之地。

楚王不甘失敗,又調舉國之兵攻秦,再次大敗,只好再割兩座城池與秦國講和。秦王提出用商於之地換取楚國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覆,只要得到張儀並親自誅之,願將黔中之地奉送。張儀不顧個人安危,隻身付楚,買通寵臣靳尚和夫人鄭袖,使楚王改變了對自己的態度。之後,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兩國太子互為人質,永結親盟。楚王對此十分高興。於是,就這樣,齊楚兩國也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張儀回秦之後,馬上又出使其餘幾國,使他們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張儀憑藉著高超的智謀和說辯之術,瓦解了蘇秦生前所創的六國合縱。在他死後,雖然六國背離連橫恢複合縱的情況,但是以無法持久。可以說,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了後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

相關

合縱連橫合縱連橫
一、懷才不遇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邑(今河南洛陽東)人氏,年幼之時,曾與張儀在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拜鬼谷先生為師。學業成就之後,曾先後去東周(當時周王朝已經淪落為“國”並分裂成東西二周)和秦國請求出仕欲施展抱負,不想卻均未被錄用。蘇秦得到如此待遇卻未“心灰意冷”,反而回到故里,更加勤奮的學習。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頭懸樑、錐刺骨(因此事留下了“懸樑刺股”的佳話),刻苦攻讀有關兵法、醫學、經濟和法令等方面的書籍。對當時各國的具體形勢作了充分的研究。當時,列國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最為強盛,而七國之中又首推秦國最強。於是,蘇秦經過反覆思考,初步形成了一個促成六國結盟以共同對抗秦國的戰略思想,即“合縱”。出於對自己新戰略思想的自信,蘇秦再次離開家鄉,到各國遊說。誰知他這一去,使中國歷史上多了“縱橫家”一流,而且更可以說是改變了歷史。

二、牛刀小試辭別故鄉的蘇秦首先來到相對來說最為弱小的燕國。晉見燕文侯時,他陳述了燕與別的國家結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夠安樂無事,不受到強秦的侵犯,是因為南面有趙國作屏障。秦要功燕,必須經過趙而跋涉千里,趙要功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趙國之所以不攻打燕國,全因為強秦在後面牽制,而燕卻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與趙國結盟,共同抵抗強秦,防患於未然。所謂“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於是,蘇秦建議燕侯先與趙國結好,然後再與其他各國聯盟抗秦,這樣,燕國就可保全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語中的的言論打動了燕文侯的心,於是燕文侯拿出車馬金帛助他去趙國遊說。蘇秦來到趙國之後,便以燕國使者的身份晉見趙侯。他向趙肅侯指出,秦國強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憑各國的實力,都難以單獨抵抗強秦,如若各國都爭相討好秦國,將來勢必被秦國各個擊破。若各國聯合,則“地五倍、兵十倍於秦”,攻一國而各國援助,則秦雖強,亦不敢輕舉妄動。各國亦可相安無事。因此,蘇秦請趙侯出面倡議六國合縱抗秦。趙侯當即就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且拜蘇秦為相國,派他去遊說各國,以訂立合縱盟約。蘇秦遂又以趙國使者的身份,去其餘各國說以利害,並成功的得到各國君主的贊同。回到趙國之後,被封為武安君。至此,蘇秦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單憑自己那三寸不爛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國同盟。他的身價也雖之提升百倍。

三、“合縱”始末不久之後,六國國君於趙國洹水(今河南境內)之上,歃血為盟,合縱抗秦。封蘇秦為“從約長”,佩六國相印。並派人將六國盟約之事向秦國通報。自此之後,秦國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關“雷池”一步。秦國得知六國合縱抗秦之後甚為吃驚。隨即,秦惠文王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用軟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國之間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縱。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國,歸還了從魏國奪來的幾座城池,然後又派人去最遠的燕國,將女兒嫁給了燕國太子。於是,魏、燕兩國同秦國和好起來。趙侯得知之後,責問蘇秦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蘇秦十分惶恐,立刻出發,去平息這場同盟中的“內亂”。蘇秦首先又來到燕國。此時,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為燕易王。齊國趁燕國辦喪事之機攻燕,連克城池十餘座。燕王便以齊國歸還城池為條件,命蘇秦以“從約長”的身份出使齊國。如若齊國歸還城池,燕國便同秦國斷絕來往。蘇秦去齊,晉見齊威王,先行祝賀之禮,接著又行哀悼之禮。齊威王不解,問其原因。蘇秦道,人餓的再厲害也不會去吃有毒的烏頭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聯姻之國,齊國占領燕國的城池就等於是與強秦結下了仇怨。這就如同飢餓之人去吃烏頭籽一樣!齊國實在是大難即將臨頭。齊威王聞言大驚,忙向蘇秦請教解危之法。於是蘇秦就建議齊威王歸還奪來的城池,這樣燕王喜歡,秦王也一定會高興。齊威王以之為是,竟然立刻照辦。

四、人心叵測回到燕國之後,蘇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賞。這卻引發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說了他許多壞話。蘇秦見自己再呆在燕國不安全,就假裝得罪燕王,逃到了齊國。齊威王用他為客卿。誰知後來齊國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僱傭刺客向他行刺。臨終之前,他向齊王建議,在他死之後,以大罪車裂於市,並懸賞行刺之人,這樣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齊王依計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誅。一代縱橫家也就以這樣慘壯的形式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典故

公孫衍:戰國時魏國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人。號犀首。曾入秦為大良造。後為魏將,首倡合縱抗秦。公元前323年發起燕、趙、韓、魏、中山“五國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一般人都認為:蘇秦、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但事實上,蘇秦比張儀大,是張儀的政敵,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中這么說。1973年長河子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卻死於公元前310年,蘇比張遲死26年。當張儀在秦國為相時,蘇是個年輕的遊說者,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張儀的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說的倡始者。 

戰國後期,秦國力量越來越強,東方六國都不能單獨抗秦,公孫衍與洛陽人蘇秦,先後遊說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秦國用魏國人張儀,勸說各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的弱國,叫做“連橫”。合縱連橫的鬥爭,持續了很長時間。那時候,各國為了自身利益,時而加入“合縱”,時而加入“連橫”,反覆無常。“朝秦暮楚”的成語就是這么來的。在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開展激烈的鬥爭中,外交和軍事上就產生了合縱、連橫的活動。“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韓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這時各大國之間,圍繞著怎樣爭取盟國和對外擴展的策略問題,有縱和橫兩種不同的主張。所謂縱橫家,就是適應這種政治鬥爭的需要而產生的。他們鼓吹依靠合縱、連橫的活動來稱霸,或者建成“王業”。他們宣傳:“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韓非子•五蠢篇》)還宣傳:“從(縱)成必霸,橫成必王。”(《韓非子•忠孝篇》)縱橫家的缺點是,他們重視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樣從改革政治、經濟和謀求富國強兵入手;還過分誇大計謀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國家強盛的關鍵。張儀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是獲得成功的,達到了對外兼併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夠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語)。這是因為他用“外連衡而斗諸侯”(賈誼《過秦論》)的策略,配合了當時秦國耕戰政策的推行。所謂合縱連橫,從地域上看,當時那些弱國是以三晉為主,北連燕,南連楚為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為橫。合縱可以對秦,也可以對齊。從策略上說,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是阻止強國兼併的策略。連橫是“事(從屬)一強以攻眾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併的策略。隨著兼併戰爭形勢的變化,合縱連橫的具體內容也跟著有了一些變化和發展。到長平之戰後,變成了合縱是六國併力抵抗強秦,連橫是六國分別投降秦國的意思。

張儀入秦推行連橫策略不久,公孫衍(犀首)就離開秦國而入魏為將,因為魏的國力衰退,公孫衍就圖謀拉攏別國,聯合出擊取勝。就在公元前325年,“犀首、田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就是公孫衍拉攏齊國名將田朌一起伐趙。公孫衍說:“請國出五萬人,不過五月而趙破。”田朌認為公孫衍說得太容易,“恐有後咎”,公孫衍認為說得難了,二國之君就不願出兵,待出兵之後二國之君見有危險,必然增兵。後來果然如此,因而大敗趙兵(《魏策二》)。田朌俘虜了趙將韓舉,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樂西北)和新城(《水經•河水注》引《紀年》),公孫衍也打敗了趙將趙護,《六國年表》載“趙武靈王元年魏敗我趙護”。這是公孫衍當魏將初次得勝。 

當時秦惠文王採用傳統的逾年改元的禮制,在公元前324年改元,稱為更元元年。這年張儀又親自率兵出函谷關,再度攻取魏的陝,“出其人與魏”(《秦本紀》),作為進攻中原的基地,同時築上郡塞(《張儀列傳》),鞏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張儀又和齊、楚大臣在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相會,目的在於拉攏齊、楚,防止公孫衍和齊楚合縱。當時魏相惠施主張“以魏合齊楚以按兵”,在引導魏君多次朝見齊君並推尊齊君為王以後,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質於齊(《魏策二》,“太子嗣”誤作“太子鳴”),使魏公子高入質於楚。公孫衍為魏將之後又和齊將田朌聯合戰勝了趙。因此秦相張儀要拉攏齊、楚,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在這樣的形勢下,公孫衍為了合縱,於公元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戰國策•中山策》)。參加“五國相王”的是魏、韓、趙、燕、中山,從這年起,趙、燕、中山三國也開始稱王了。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是想用這來和秦國對抗的①,但結果沒有什麼成就。齊國藉口中山國小,不承認它有稱王資格,想聯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廢除王號,也沒有成功。就在這年,楚國為了迫使魏國投入楚的懷抱,要廢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戰國策•韓策二》),派柱國昭陽打敗魏軍於襄陵,取得了八個邑(《史記•楚世家》)。

魏惠王因為受齊、楚的打擊,只好採用秦相張儀提出的魏與秦、韓聯合攻齊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張儀為魏相,張儀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的連橫策略,魏惠王不肯聽,秦出兵攻占魏的曲沃(山西聞喜東)、平周(山西介休縣西),對各國威脅很大。因此,關東五國支持公孫衍的合縱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孫衍為相,把張儀逐回秦國。自從公孫衍得到東方各國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縱的形勢便形成了。

合縱連橫合縱連橫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起合縱,聯合東方各國以抗秦,有五國伐秦之舉,有三晉及燕、楚五國,這一次合縱攻秦,參加的有魏、趙、韓、燕、楚五國,當時曾推楚懷王為縱長。①但是實際出兵和秦交戰的,只魏、趙、韓三國,攻到函谷關,秦出兵反擊,魏受到損失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講和(《戰國策•楚策三》),五國於是紛紛退兵。次年秦派庶長樗里疾乘勝追擊,一直進攻到韓邑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俘虜韓將、申差,打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當時秦軍已深入到韓、魏的交界,結果韓慘敗。公元前317年,秦擊敗三國,隨後,迫使韓國屈服,干涉魏的內政,令公子政為太子。這一役“五國伐秦”雖然失敗了,但是聲勢是曾烜赫一時的。公孫衍和張儀同時,一縱一橫,其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所以當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打敗了五國伐秦後,秦暫時注意擴充後方,公元前316年,滅巴、蜀,獲取了天府之國,對日後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齊國在東方,也乘燕國內亂,於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出兵干涉,僅50天就攻下了燕國國都。但由於過於強暴,遭到燕國人民反對,只得從燕退出。又和楚結盟,互相支援,加強了齊和秦爭雄的力量。

戰國中期

合縱連橫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運動是戰國中期產生的一種外交策略。戰國中期,諸侯都先後稱了王,但這些稱王的國家,除宋和中山兩國外,都是萬乘的大國,其國力與西周時的周王室相當。這些大國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諸侯,有的甚至是諸侯國中的卿大夫(如三晉的韓、趙、魏)。它們發展成為"萬乘"的大國,是在不斷吞併周圍小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小國的消失,大國間的鬥爭,已不是爭奪對小國的領導權,而是關係到大國本身的存亡。較強大的國家力圖削弱並逐步吞併較弱一些的國家,較弱一些的國家為自身的生存計,就互相聯合起來抵抗強大的國家來侵。
抵抗一經失敗,又紛紛轉向強國以圖自保,於是,"合眾弱以攻一強"
的"合縱"策略及"事一強以攻眾弱"的"連橫"策略就應時而提出①,合縱、連橫政策的實施,就取代了大國的爭霸鬥爭。
合縱、連橫的名稱出現較晚,但這一政策的實施始於魏國馬陵戰敗之後。馬陵之戰魏軍大敗,實力已不敵齊國。魏惠王為避免遭齊、秦夾擊的危險,於是接受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案兵"的策略③,於是有徐州相王之舉②。
① 《戰國策·中山策》。
② 《戰國策·中山策》。
① 《韓非子·五蠹》。
②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第253-254 頁。
魏國與齊國的關係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向魏國發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於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公元前323年),楚國就向魏國發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8個邑①。"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但仍敵不過楚國,因此魏惠王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任命張儀為相。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國,後又到宋國。惠施的去魏相,是張儀"連橫"政策的勝利。
魏惠王相張儀,是想利用秦國的力量對抗齊、楚的壓力。張儀卻是"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②,是要魏國投靠秦國。魏惠王當然不能就範,秦惠王於是生氣,出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今山西聞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說今山西靈石境)。這樣,張儀的"連橫"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張儀在魏國推銷"連橫"政策,公孫衍就出來加以阻攔,要趕走張儀。於是派人到韓國去把張儀合秦、魏是"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張儀,是"欲得韓地"的目的告訴了韓國大臣公叔。公孫衍稱,如果韓重用他公孫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並且可以達到"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認為此計很好,"因委之犀首以為功"③,把國事委於公孫衍。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持公孫衍的"合縱"。齊國於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楚國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見4 國屬公孫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復相魏。"①此即所謂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②的一次"合縱"運動。
公孫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張儀為魏相國,乃於次年合東方六國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聯軍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③這次參加的國家有魏、趙、韓、燕、齊、楚④。由於聯軍組織不嚴密,故被秦軍擊敗。次年,秦派庶長樗里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把參加聯軍的韓、趙、魏3 國軍隊打得大敗,斬殺8 萬人,這次"合縱"攻秦的戰爭就失敗了。
③ 《戰國策·魏策-》。
①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②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
③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附犀首傳。
① 《戰國策·魏策一》。
② 《呂氏春秋·開春》高誘注。
③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④ 參加這次聯軍的據《史記》的《秦本紀》、《楚世家》皆有齊國,《六國年表》無齊參戰、故一般認為只有五國,實應有齊參加,應為六國。
公孫衍為了牽制秦國的兵力,還聯合少數民族義渠同秦對抗。在秦軍與三晉軍隊交戰時,義渠軍發兵向秦進攻,在李帛打敗秦軍⑤。
這次六國"合縱"攻秦,雖以失敗告終,它的聲勢卻是十分顯赫的。
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⑥說明他們發動的合縱、連橫運動,對當時政局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
張儀、公孫衍是戰國時期合縱、連橫運動的倡導者。自此以後,由於兼併戰爭的激烈,各大國間紛紛拉攏與國以對付敵國,這種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及軍事結盟就不斷出現,我們在後面還要進一步進行分析。

新聞

G20峰會晚宴座次有考究 “合縱連橫”顯端倪G20峰會晚宴座次有考究 “合縱連橫”顯端倪

在2010年11月11日晚宴開始前,本報記者獲得了各國元首的座位表。此次工作晚餐所用的餐桌為長方形桌子。G20的21位元首(歐盟有兩位代表: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和5個特邀國家元首26人分坐在餐桌的長端。7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和巴西新當選總統羅塞夫分坐餐桌的短端。
中國立場
關於匯率:商務部國際司司長余建華表示,中美兩國元首今年9月會晤時已經達成共識,雙方將努力尋找共同點,以友好的方式解決問題,不要把匯率問題政治化,不要把國內問題國際化,“自己生病不要讓別人吃藥”,更不要把雙邊問題多邊化。
關於熱錢
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張濤表示,短期資本向新興市場的大量流入,會引起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對此,中國有三種措施來應對:一是充分利用現有外匯管理體制;二是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技術性工具;三是隨著事態的不斷變化,預備動態調整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措施,確保措施實施得及時到位。本報韓國首爾電(特派記者李明波、蔣林)在這張座位表的背後,我們也似乎看到了此次G20峰會背後合縱連橫的端倪。有同行開玩笑說,韓國方面花費心思安排這個座位,似乎是為了方便持不同意見的元首面對面爭吵。
中美面對面:
新興市場vs傳統市場: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復甦的主要推動力,中國、巴西俄羅斯等金磚四國被認為是新興市場的代表。在晚宴座上,中美兩國元首各自坐在會議桌兩邊的中心位置,代表了這兩大國在當今世界上的位置。
中德對美國:
貿易順差國vs逆差國: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逆差國美國主張人為調整貿易失衡。而主要順差國中國和德國認為這是各國競爭力不同產生的結果。在晚宴座位表上,中國和德國元首坐在了同一側,美國則坐到了另外一側。
中德對美印:
匯率“操縱國”vs“受害國”:美國批評中國貶值人民幣來刺激出口,不公平地將中國等國家指責為匯率“操縱國”,印度站在美國一邊。但中國反駁說,美國投放大量美元來操縱市場,德國站在中國一邊。值得一提是,法國總統薩科齊因忙於國內事務定於12日上午趕到韓國,印尼總統蘇西洛由於處理國內火山爆發災情延誤行程,也錯過了此次晚宴。另外,代表沙特出席峰會的是外長費薩爾親王。

套用

1合縱連橫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品牌、大商家、大企業形成了行業壟斷的態勢,給大量的小微企業、個體戶帶來巨大的衝擊。為了對抗強大品牌的衝擊,合縱連橫的商業策略開始發揮作用,異業聯盟模式應運而生異業聯盟,是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通過組織機構、網站,將大量的小微企業、個體戶聯合起來,實現統一思想,統一銷售政策,甚至聯合促銷,從而起到對抗強大品牌的商業目的。
異業聯盟模式,企業為了深度挖掘市場潛力,實現終端擴張,將一定的利潤分配給各級會員客戶,通過客戶的口碑式銷售,達到市場終端的無限擴張,起到四兩撥千斤的理想效果。

英雄殺卡牌

合縱連橫合縱連橫
英雄殺卡牌--合縱連橫
屬性:錦囊牌(非延時性錦囊)
錦囊描述:
出牌時,
你可以選擇"連橫"或"合縱"
連橫:選擇一至兩名角色進行橫置或重置。被橫置的角色處於"連橫"狀態,當此狀態下一名角色受到【殺】的傷害時,其他處於"連橫"狀態的角色也將受到等額【殺】的傷害。
合縱:出牌時,你可以棄掉這張牌,然後摸一張牌。
使用時機:出牌階段
使用目標:任意兩名角色(包括自己)
補充:
1.諸葛亮在使用【合縱】或者【連橫】的連橫效果時,都能發動【妙計】。
2.連橫的效果是【殺】的傷害,有傷害源,可以觸發相關技能
3.連橫是必中的傷害,不是【殺】,所以西施不能轉移目標
4.連橫的效果是當玩家選擇不出【閃】時即觸發的。
5.再次選擇已經有【連橫】標記的玩家,可取消連橫狀態。且最多可連橫8人。
6.慕容可跳過【連橫】錦囊。
7.自己使用【血殺】時,若命中自己和另一名處於連橫狀態玩家,結算方式按順時針結算(自己首先掉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