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種中文名:台灣毛蘭
種拉丁名:EriaformosanaRolfe
種別名:樹絨蘭(台灣植物志)赤色毛花蘭(台灣林業季刊)
國內分布:產台灣南部至北部(恆春、台東、高雄、花蓮、宜蘭、台北)。生於海拔200米左右的林內十分陰濕的樹幹上。模式標本采自台灣。
國外分布:菲律賓也有分布。
海拔:200
命名來源:[KewBull.:194.1896]
中國植物志:19:039
組中文名:有節毛蘭組
組拉丁名:Sect.Hymeneria
屬中文名:毛蘭屬
屬拉丁名:Eria
亞族中文名:毛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EriinaeBenth.
族中文名:樹蘭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Humb,Bonpl.etKunth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
根狀莖粗,攀援狀;假鱗莖常具蠍尾狀分枝,每一分枝長10—15厘米,包藏於3--4枚鞘內,圓柱狀,常略膨大,頂端或近頂端處著生4---6枚葉。葉狹窄,披針形,長12—15厘米,寬1.2—1.5厘米,先端近銳尖,基部漸窄。花序12個,自假鱗莖近頂端處葉的外側發出,通常懸垂,長7—13厘米,具數花至多花;花序軸紅褐色,遍布捲曲長毛;花苞片綠色,橢圓形,長約8.5毫米,寬近3.5毫米,反卷,先端近銳尖,初時被毛,毛隨即脫落;花梗和子房長8—9毫米,紅褐色,具捲曲長毛;花黃綠色,稍帶紅褐色;萼片外面被捲曲長毛;中萼片長橢圓形,長約9毫米,寬3.2毫米,先端鈍;側萼片歪卵形,長近8.5毫米,寬4.2毫米,先端鈍,基部與蕊柱足合生成短萼囊;花瓣卵狀橢圓形,長7.5毫米,寬2.5毫米,無毛,紅褐色,先端鈍,基部稍收狹;唇瓣卵形,不裂,長3毫米,寬1.8毫米,先端具短尖,自中部向外反卷,基部兩側各具1個塊斑,上面具2條短而彎曲的褶片;蕊柱長2毫米;蕊柱足長2毫米;花粉團長約1.3毫米。花期3—4月。
本種提示:我們未見到標本,上述描述系摘自《台灣蘭科植物》(1988)及《台灣植物志》(1978)。
參考文獻:EriaformosanaRolfeinKewBull.194.1896;RolfeinJ.Linn.Soc.Bot.36:16.1903;Kraenzl.InEngler,Pflanzenr.50(Ⅳ.50.Ⅱ.B.21):47.191l;Schltr.InFeddeRepert.Sp.Nov.Beih.4:217.1919;S.Y,HuinQuart.J.Tai-wanMus.2(3,4):3871973;IE.tomentosI刀oraHayata,Icon.P1.Formos.2:137.1912;台灣蘭科植物2:165—166.1988;台灣蘭科植物彩色圖鑑2:504.1990.----E.PlicatilabellaHayata,Icon.P1.Formos.4:55.1914.--E.Copelandiiauct.NonLeavitt:MakinoetNemato,F1.Jap.1641.1939.——E.Philippinensisauct.Nonmines:台灣植物志5:984.1591,1978.
本組概述:
Sect.HymeneriaLindl.InJ.Linn.Soc.Bot.3:52.1859.莖多少肉質而成假鱗莖,常梭狀或棒狀,具節,近頂端處具1—5枚葉,基部具鞘;花序從假鱗莖近頂端處或有時從葉著生處下方發出,疏生5—20朵花,多少具短柔毛或無毛;花苞片顯著;唇瓣常3裂。本組模式種:EriaconvallarioidesLindl.約有110種,廣布於整個熱帶亞洲與大洋洲。我國南部有12種。
本屬概述:
Lindl.InBot.Reg.11:t.904.1825;Kraenzl.inEngler.Pflanzenr.45(1V.50.Ⅱ.B.21):15.1911;Seidenf.InOperaBot.62:24.1982.附生植物,通常具根狀莖。莖常膨大成種種形狀的假鱗莖,少有不膨大者,具1至多節,基部被鞘。葉1至數枚,通常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的節上,較少在不膨大的莖上呈二列排列或散生於莖上。花序側生或頂生,常排列成總狀,較少減退為單花,被綿毛或無毛;花苞片小或稍大;花通常較小,少有較大並具鮮艷色彩;萼片背面與子房被絨毛或無毛;萼片離生;側萼片多少與蕊柱足合生成萼囊;花瓣與中萼片相似或較小;唇瓣生於蕊柱足末端,具或不具關節,無距,常3裂,上面通常有縱脊或胼胝體;蕊柱短或長,具長短不同的蕊柱足;花葯為不完全的4室;花粉團8個,每4個成一群,蠟質,基部收狹成柄狀,附著於粘盤上。蒴果圓柱形。本屬模式種:EriastellataLindl.全屬約370餘種,分布於亞洲熱帶至大洋洲。我國有43種,產南部各省區。
亞族概述:
Benth.InJ.Linn.Soc.Bot.18:287.1881,“Erieae'’.附生或偶見地生。莖細小或膨大成假鱗莖,通常具數節。口十莖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上部節上,基部有關節。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於莖(假鱗莖)上部,具多花或少有減退為單花;花扭轉或不扭轉;萼片離生或多少合生,側萼片通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萼囊,較少例外;花瓣與萼片相似或較小;唇瓣生於蕊柱足末端,無距;蕊柱具明顯的蕊柱足;花粉團8個,每4個成一群,蠟質,具或不具花粉團柄,通常有1個粘盤。本亞族模式屬:EriaLindl.共含10屬,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和大洋洲,僅1屬,見於非洲。我國有5屬。
本族概述:
Humb,Bonpl.EtKunth,Nov.Gen.Sp.Pl.1:269.1815.附生或較少地生或腐生草本,偶見攀援藤本;附生種類常有假鱗莖或肉質莖。葉基生或莖生,常為革質、紙質或肉質,罕有草質,少數無葉(腐生種類)。花變化較大;萼片合生或離生;唇瓣有距或無距;花葯以狹窄基部或花絲連線於蕊柱,常俯傾,兩藥室一般密接並藏於藥帽之內,花後常枯萎或脫落;花粉團一般4—8個,較少2個,蠟質或有時粒粉質,具或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偶見粘盤柄;蕊喙一般位於柱頭上方。本族模式屬:EpidendrumL.共約340屬,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見於熱帶。我國有29個亞族含72屬。
亞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線於粘盤,也有直接連線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線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亞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線於粘盤,也有直接連線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線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