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該戰鬥補給船全長162.12米,艦寬22米,吃水8.6米,滿載排水量達到17000噸。該艦分為上面5層、下面6層,共11層結構,艦上有4座大型油槽,共可攜帶9300噸(200萬加侖)燃油、淡水及600噸軍需物資,是目前台灣海軍現役最大的軍艦。“武夷”號上有4座海上加油站及2座物資傳送站,可同時替2艘艦艇進行海上加油,而其物資傳送站每小時可傳達10噸重物資。艦艉直升機甲板則可供CH-47及S-70C等大型直升機起降,在同時替2艘軍艦整補時,可利用運輸直升機對第三艘進行垂直運補。自1991年起,“武夷”號取代已退役的“玉台”號(AR-521),年年編入台海軍遠洋的敦睦支隊任旗艦,是曝光率較高的海軍艦艇之一。
結構
“武夷”號補給船採用艏樓和橋樓甲板船型,艦首底部設球鼻艏,可減小興波阻力,這充分顯示出該艦設計時就要求具備遠洋航行能力。艦首水線以上外飄明顯,使艏甲板較寬大,便於左、右錨穴、錨鏈艙及甲板上起錨設備和飛彈發射裝置的布置。艦體中部寬大方正,有利於燃油、彈藥艙和機艙的布置。艦尾採用橢圓型尾,布置有雙槳雙舵。
其艏樓較高,在上甲板以上分2層,這樣可以儘量減小甲板上浪,以免影響布置在艦首的對空飛彈發射裝置的使用。艏樓內布置有前貨艙,由一部位於艦橋前的起重機吊運貨物。艦橋較高,在艏樓甲板之上共有4層,駕駛、雷達室、醫療、生活等主要艙室均布置在此。艦橋頂部布置有一座桁格主桅,艦橋兩側各有一座吊艇架,吊裝有先進的全封閉式投放救生艇。艦橋後為補給作業區,左、右舷共有6組大型吊桿,其中前後4組用於吊放油管進行液體燃料補給,中間2組用於吊放固體貨物。艦尾布置有機庫和直升機起降平台。
動力系統
該艦採用2台三菱-曼恩(Mitsubishi-M.A.N)14汽缸柴油機推進,總輸出功率25000馬力。從該艦的噸位看,主機功率明顯偏小,雖然這類艦的機艙都布置在艦尾,傳動軸從機艙到軸出孔處不遠,功率損失小些,但是速度仍然顯得不理想。
火控系統
在台灣海軍後勤艦艇中,“武夷”號的自衛火力原本是最強的,艦艏裝有1座4聯裝海槲樹防空飛彈發射裝置,艦艉上層結構兩舷各有1門博福斯40毫米/L70機關炮,後來還在艦艏兩舷各加裝1門聯勤T-75S型20毫米機關炮。但1999年以後,台灣海軍對“武夷”號進行了改裝,導致其自衛火力反而不如以往。首先是2門博福斯40毫米/L70機關炮遭到拆除,原炮位改裝老式Mk3型單管40毫米/L-60機關炮。這種倒退式的更換可能與“武夷”號本身未配備射控系統有關,沒有射控系統,40毫米/L70機關炮可由射控雷達帶動的功能等於閒置,跟完全由人工操作的單管40毫米/L60機關炮差不多。此外,該艦還裝備1座CS/UPS-60搜尋雷達,1座韓國金星公司的I波段導航雷達。
雖然一旦爆發戰爭,補給船不可能單艦執行勤務,會得到其他作戰船隻的護航,但目前的海戰早已進入飛彈時代,像“武夷”號這種龐然大物很容易成為反艦飛彈鎖定的目標,因此最需要的是近程防禦武器系統與電子戰系統。然而台灣海軍卻沒有給它安裝任何相關係統,使得其受飛彈威脅時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其一旦被擊沉,台灣海軍就會基本喪失遠洋作戰能力。
列裝
“武夷”號於1990年6月23日完工服役,首任艦長楊耀國上校。服役後,台灣海軍發現了不少不足之處。除了馬力不足之外,還傳出艦身軸線彎曲,傳動齒輪與操舵不良等問題。但是愛面子的台灣海軍並不承認有此情況,只是委婉地承認,“武夷”號在空船出海時由於壓艙水填充速度太慢無法配平,的確會造成船身短暫側傾,但是對航行本身影響不大。不過從武夷級沒有建造後續艦來看,這個問題遠沒有台灣海軍承認的那么簡單。
評價
“武夷”號是維繫台灣海軍遠洋戰力的重要艦艇,雖然有些小問題,但整體來說還算不錯,它的海上加油能力在海軍艦艇中無出其右者,艦上官兵的生活空間也比別的艦艇寬敞,而海軍服役者如能分發到“武夷”號,更是每年出國訪問的保證(把這看成一種福利了)。
摩擦
雖然“武夷”號是勤務船隻,但是也曾經與大陸船隻發生過“身體接觸”。那是在1998年4月11日,台海軍87敦睦支隊自蘇澳開往基隆港途中,由於實施雷達波管制科目時適逢海上大霧。清晨4時08分,在艦長、台灣海軍上校郜學庸指揮下摸索前進的“武夷”號在彭佳嶼西北方6.5海里處與大陸漁船閩連漁0953號擦撞。幸好雙方碰撞並不嚴重,“武夷”號僅僅是艦體外表刮傷,沒有影響遠航任務,而我大陸漁船發生漏水現象並有兩名漁民受傷。隨後,閩連漁0953號由台海軍軍艦伴隨,拖回基隆港在海三廠中修理了20多天,回歸大陸。
對於台灣海軍來說,其戰略使命是外島和近岸海上防禦,因此建造這樣一艘具備遠洋補給能力的軍艦不啻是種浪費。雖然,台海軍強調該艦的遠洋任務,但是如今的“武夷”號一直只是伴隨戰艦在近海演習中航行一下而矣。而基德級驅逐艦的加盟,無疑為該艦的使用提供了一個契機,將有更多機會實踐遠洋作戰。尤其萬一台海爆發戰爭,基德級驅逐艦離開容易遭受攻擊的海港,長期停留在海上進行威懾、防禦和代理指揮,其補給就要依靠“武夷”號。但是話說回來,“武夷”號本身薄弱的防禦能力和台灣地理固有的限制,在大陸強大的海空立體大家面前,這種戰術又能維持多久呢?說到底,“武夷”號還是雞肋,是台灣海軍表明其遠洋作戰能力的繡花枕頭而已。其精心的偽裝,掩飾不了以武力對抗統一是注定要失敗的結局。
性能
開工時間:1988年6月25日
下水時間:1989年3月4日
服役時間:1990年6月23日
全長:162.12米
艦寬:22米
吃水:8.6米
輕載排水量:7112噸
滿載排水量:17000噸
主機:2台柴油機
最大推力:25000馬力
推進方式:雙軸
最大航速:20.8節
巡航速度:17.5節
續航力:8100海里/17.5節
運載能力:燃油/淡水9300噸 軍需物資600噸
武備(改裝後):1座4聯裝海槲樹飛彈發射裝置 (備彈16枚MIM-72F)
2座單管博福斯40毫米/L60機關炮 2座T75S聯勤20毫米機關炮 4挺12.7毫米機槍
電子設備:1座CS/UPS-60搜尋雷達 1座導航雷達
人員編制:軍官18名士兵146名 合計16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