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子鎮[山東省鄒平縣台子鎮]

台子鎮[山東省鄒平縣台子鎮]
台子鎮[山東省鄒平縣台子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台子鎮位於鄒平縣境西北部,面積79.3平方公里,是一個坐落於黃河岸邊有著濃厚歷史積蘊的城鎮,人口3.7萬人,是古齊東縣城所在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政通人和、民風淳樸。 台子鎮南距濟青高速20公里,距濟南飛機場50公里,青島港2小時路程,242省道、高標準黃河大堤穿境而過,形成貫穿南北、東西的交通大動脈,使台子鎮處於濟南、濱州、鄒平一小時經濟圈。近年來,台子鎮依託特色農業產業基礎、國家級黃河水利風景區建設和古齊東縣城文化積澱,大力發展黃河水利旅遊和休閒採摘旅遊,全力建設黃河風情小鎮,鄉村旅遊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是山東省旅遊強鄉鎮、省級衛生鎮、省級文明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金朝設鎮

金太宗天會元年(公元1123年),齊東鎮初設,因位於古齊州(今濟南)以東而得名,受轄於鄒平縣。元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改立齊東縣,隸濟南路。

明清發展

齊東古城北鄰大清河,連武定府直通京津地區,南接章丘,東南到青州府,西南到濟南府直至中原地區,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是重要的水陸運輸碼頭,南商北客匯集於此,財興物繁。明朝嘉靖、萬曆間曾有五位皇室成員先後被封為“齊東王”,齊東縣域也曾一度被劃為“飛地”,被稱為“齊東國”。齊東縣的繁盛可見一斑。

古城舊址

齊東古城舊址東西約2公里,南北約1.5公里,城內公署修繕完備,壇廟眾多,牌坊、節表多達22處。城內外有奎樓聳秀、趙岩秋漲、魏城陰雨、東皋曉月等十大景觀,可謂當時的旅遊勝地。
據說,朝廷把齊州一年的軍餉一次撥付到位,在濟南卻無法承兌銀票和所需的零錢。這時,有人提議到齊東縣試一試,沒想到,這一難題卻圓滿地解決了。自此,齊東縣“小濟南”的美譽便傳揚開來。
齊東縣因大清河這條“黃金水道”而興盛一時,卻也因大水而遭遇劫難。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泛濫,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決口,黃河奪大清河河道入海。由於黃河水量巨大、流速極快,巨大的衝擊力使齊東縣的河岸坍塌嚴重,直接威脅著齊東古城的安全。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清政府在縣城以西9公里處修築了一條近2000米的南北大壩——梯子壩,以防止黃河河道南移,確保齊東古城的安全。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再次泛濫的黃河沖毀梯子壩300餘米,河道南移,擁有600多年歷史的齊東古城被淹沒,僅存東南一隅。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遷城於九戶鎮。此後,齊東古城多歷遷移。1950年,遷往魏橋鎮麻姑堂村,隸屬於惠民專區。1952年城址遷往魏橋鎮駐地。1956年城址又遷往田鎮,取代高青縣。1958年9月,齊東縣部分劃歸鄒平縣,部分劃歸博興縣,高青縣恢復,齊東縣徹底退出了歷史版圖。

這座承載興衰往事的古城已面目全非,但有關齊東古城的記憶還是被人們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來。解放初期,曾有當地村民從黃河河底的泥沙中挖出過鐵獅子、磚石和圓木,這些都是齊東古城的遺蹟。台子鎮教場村、官道村、城關村等許多村莊都因古城而得名,做生意的居民也喜歡以“齊東”為名,齊東五金、齊東超市、齊東某路等,表達著人們對齊東古城的懷念。

梯子壩

與齊東古城的沉寂不同,曾被黃河水沖毀的梯子壩,仍是制約黃河的重要水利工程,是黃河上最古老、最長的人工大壩。
由台子鎮沿河堤向西走約10公里,我們終於登上了這座現長1600米、寬20餘米、高30餘米的梯子壩。初冬時節,黃河的水流平緩了許多,大壩旁的白楊林僅剩下梢頂的幾片黃葉,讓這寒風中的大壩顯得更為清冷。大壩上立有兩塊墨青色石碑,記載著梯子壩的歷史。
黃河自古便是一條多泥沙且決溢改道頻繁的河流,從“禹王故道”到2012年的河道,4000多年間,有文字記載的較大改道遷徙達26次之多。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奪大清河道至利津縣注入渤海,則是黃河6次大規模改道之一。
要防洪災,河堤的堅固與否非常關鍵。鹹豐年間,齊東縣人李尚書在京為官,人稱“李天官”,他看到齊東百姓因黃河泛濫民不聊生,就根據家鄉的地理位置設計出了河堤修建的圖紙,並向皇帝申請修河築堤,卻沒有引起皇帝的重視。李天官回到家後悶悶不樂,獨自在花園散步時,看到許多螞蟻沿著樹幹流下的甜汁排成了一個“人”字,於是計上心頭。不久,皇帝在御花園宴請群臣,他提前來到御花園,用毛筆蘸上蜂蜜在地下寫下五個大字“準奏築河堤”。待到皇帝來到御花園看到此景時,心生好奇,不由念出了地上的字。李天官立刻跪地叩頭說:“謝聖上隆恩。”君無戲言,皇帝也只好準奏。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清政府自然深知黃河決口的危害。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清政府決定修築這條南垂直於黃河大堤,北直插黃河河心的南北大壩,使黃河水往北移,不要衝擊南岸,以保齊東古城的安全。大壩猶如一條巨龍,由大堤延伸至河道,極像架於黃河之上的梯子,於是得名“梯子壩”。
為了確保建壩工程順利實施,清政府派李鴻章親赴現場督工,不斷用石塊、柳束加固大壩。積貧積弱的晚清政府,不惜財力和民力,啟動這一巨大工程,可見齊東古城在當時的重要性。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要在奔涌不息的黃河之中修建如此宏大的大壩談何容易。而先輩們全憑手推、肩扛就完成了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著實令人讚嘆。
1946年,在渤海行署及齊東縣政府領導下,“萬人上堤”、“反蔣治黃”運動開展,大堤和大壩加高了一米。2007年,梯子壩又鋪上了柏油,方便了人們的出行。
隨著黃河中上游小浪底等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梯子壩的功能也在悄然發生改變。這裡已被鄒平縣劃入名勝景觀旅遊地區,每年接納遊客數萬人次。

禍水造福音

齊東古城被黃河淹沒後,這裡為何又更名為“台子”呢?
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齊東古城遭遇沒頂之災後,衙署、廟宇移建九戶鎮,而居民商賈卻難捨故地,多未遷移。後來,水勢圍困日益嚴重,行商與耕種都更為艱難,百姓四方離散。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夏,在知縣宮耀月的勸說下,商賈王念林聯合20餘戶集資買下了繩劉村東的14畝地,一半作為土場,一半築作土台,並在土台上修建居所、店面、街道,設立集場。隨著時間的推移,做生意的人不斷東延,一條架在長約1500米、寬約100米、高約20米人造土台上的商業街形成。於是這長方體形狀的高台被人們稱作“台子”,也被稱為“台子街”。後來,以台子街為主體設立長福鎮,後改為智字區、台子區、台子公社、台子鄉,1995年改為台子鎮。
1976年,建在黃河大堤以北方台上的村莊遷到了黃河以南。

政區沿革

原屬齊東縣,解放前曾是齊東縣駐地。1958年併入鄒平縣屬魏橋區,1968年設台子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建鎮。1997年,面積79.3平方千米,人口3.7萬,轄台西、台東、劉先生、老鴉趙、魏家、長船、沙窩、長莊、北蘇、田家、新楊家、邵家、張博、西升、東升、閻家、豆八、玉皇、胡樓、型六、方家、北高王、馬家、牛張、西刁、東刁、北鄭、曹務、張家庵、東庵、趙水、新邵、老邵、繩劉、教場、大齊家、城關、小橋、院新、盛家、常家、大張、張石辛、南董、北董、孟胡、宋四牌、北魏橋、宋坊、高橋、沙里、紅宋、店東、店西、大盧、小盧、雙廟、劉家、大趙、賈寨、小趙、李套、官道、高家鋪、盧辛、劉灣、姜陳、姚家、官道李、康家、型寨、鄭家72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郵編]256213 [2006年代碼]371626114(72村):~200長莊村 ~201高橋村 ~202新楊家村 ~203田家村 ~204孟胡村 ~205大齊村 ~206趙水村 ~207張石辛村 ~208東庵村 ~209舊城村 ~210教場村 ~211城關村 ~212張家庵村 ~213老邵村 ~214北董村 ~215新邵村 ~216盛家村 ~217繩劉村 ~218宋坊村 ~219台東村 ~220南董村 ~221北魏橋村 ~222大張村 ~223小橋村 ~224院新村 ~225宋四排村 ~226台西村 ~227常家村 ~228店西村 ~229劉灣村 ~230雙廟村 ~231官道李村 ~232盧辛村 ~233姜陳村 ~234紅宋村 ~235官道村 ~236大盧村 ~237大趙村 ~238康家村 ~239小盧村 ~240賈寨村 ~241小趙村 ~242型寨村 ~243劉家村 ~244店東村 ~245沙里村 ~246李金村 ~247高家鋪村 ~248姚家村 ~249豆八村 ~250北魏家村 ~251沙窩村 ~252西升村 ~253長船村 ~254東升村 ~255北蘇村 ~256劉先生村 ~257老鴉趙村 ~258閻家台村 ~259牛張村 ~260張博村 ~261北高王村 ~262邵家村 ~263馬家村 ~264型六村 ~265玉皇村 ~266方家村 ~267曹務村 ~268北鄭村 ~269胡樓村 ~270東刁村 ~271西刁村

政府職能

台子鎮政府正科級行政單位,主要職責:制定全鎮社會和經濟事業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負責做好上傳下達、組織、協調、督導全鎮中心工作;負責農村基層工作的調查研究,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負責做好徵兵、民兵訓練,開展國防教育、雙擁工作。負責做好青年工作;負責做好婦女工作;負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汛與排澇;負責植樹造林,林網管護,林業技術推廣;負責農機監理,農村大型農機具配備,農機手培訓;負責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病害防治,優質良種推廣,培訓農村技術人員;負責動物檢疫及畜禽病防治;負責養老保險金的收繳,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及其培訓,勞動保障及勞務輸出; 負責鎮機關財務管理;農村財務監管。 負責農村計畫生育的管理和服務,育齡婦女的衛生保健,獨生子女證的發放,宣傳計畫生育政策; 負責民事調解,開展農村普法教育;負責全鎮工農業等各項統計;負責全鎮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督和管理;負責鎮村規劃和建設工作。

領導信息

姓 名 秦向水 職 務 黨委書記

分 工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姓 名 李俊嶺 職 務 鎮長

分 工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機構設定

(1)黨政辦公室
主要負責鎮黨委政府的綜合協調工作。認真做好組織、宣傳、紀檢、文秘、檔案、新聞報導、老乾、團委、婦聯、考核、督察、機關後勤等日常工作,上呈下達及時準確。負責人大、政協日常工作。
(2)經濟發展辦公室
主要負責民營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勞動和保障、財政、經管、審計等工作的組織領導及行政管理。協調工商、稅務、金融、供電、供銷、糧食等單位的工作。負責農業總體規劃,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負責村鎮建設土地管理、農業技術服務、農業機械服務、水利站、林業站、畜牧獸醫站等單位的工作。負責工會工作。
(3)文化教育辦公室
主要負責科普、科技推廣、人才交流、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文體衛生方面的工作,協調教育、衛生院等單位的工作。
(4)社會事務辦公室
主要負責司法行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政、信訪、人武、敬老院等方面工作,協調派出所工作。負責本鎮人口發展規劃及計畫生育和婦幼保健工作。

經濟建設

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7億元,增長7.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17億元。實現二三產業產值11.14億元,工業產值8.1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到9家,實現產值6.6億元。稅收質量不斷提高,全鎮完成利稅1.7億元。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1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952萬元,分別增長27.6%和19.7%。

傳統產業加快轉型

投資6700餘萬元,完成恆力機械重型數控加工中心、順友科技生產線改造等重點技改項目,傳統產業信息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面對環保高壓態勢,講政治、顧大局,堅決貫徹國家去產能、降煤耗、錯峰生產等各項要求,全面淘汰燃煤鍋爐,依法取締“小散亂污”企業2家,關停散煤經營戶11家,幫助10餘家小微企業辦理環評手續,建材、鑄造等行業嚴格執行錯峰生產,全力整治環保突出問題12項。

提前謀劃、主動作為,規劃建設投資5000餘萬元的鎮集中供暖中心,引進鄒平錦泓熱力有限公司,克服工程塌方滲水、南水北調主幹渠和引黃乾渠跨越技術等多項難題,搶抓工期,晝夜施工,僅用57天圓滿完成集中供暖中心一期工程,蒸汽清潔能源,穩定地輸送至各工業企業。按50萬噸工業用汽量計算,與天然氣價格相比,每年可為企業節約成本4000餘萬元,減少標準煤使用10餘萬噸,發揮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整頓小微企業31家,整合工業園區資源,盤活閒置土地48畝,聖卓金屬等多家中小企業進駐園區。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開展“大快嚴”各類專項整治,18家企業完成“雙體系”建設,安監雲錄入企業38家,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

特色農業快速發展

成立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出台土地流轉方案和獎補政策,積極穩妥流轉土地5萬餘畝,促進村集體年均增收200餘萬元,市委組織部對我鎮沙里村“做活土地文章,推進村集體增收”典型經驗進行了推廣。突出特色農業招商,紮實推進沿黃生態高效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引入濱州國草公司,整體盤活佰斯特園區,建成5300餘畝的巨菌草種植園,發展“糧改飼”示範項目。引入山東元瑞公司,建設小麥、玉米高標準種植基地,積極打造集約化種植示範園區。伯樂黛溪莊園積極打造園中園,建成集高檔苗木種植、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示範園區。十公里水果長廊全面進入盛果期,冰葡萄、水蜜桃等特色農產品知名度越來越高,無花果茶、果酒等系列產品取得資格認證,開始網上銷售,尚志無花果被認定為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2017年10月,全國無花果系列優良品種示範推廣技術培訓班在我鎮召開。積極推廣“煙薯25”地瓜新品種,發展丹參、花生等林下經濟,探索錯季銷售等發展新模式,高效農業呈現出多樣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可喜局面。建設為民服務中心,搭建起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系列化服務綜合平台。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新增濱州市家庭農場示範場、縣級示範家庭農場各1家,縣鄉村之星3人、山東省技術能手1人、齊魯鄉村之星1人。

社會事業

教育

化解教育系統債務1040萬元,為22名幼兒教師辦理了養老保險,消除教育發展的後顧之憂,教育教學成績提升明顯。

2018年中考,參加考試學生232人,分配重點高中指標77名,達到錄取線103人。

700分以上的學生總計22人,最高分758分,位列全縣前列。

高中錄取總人數167人,升學率72%。

鎮村環境全面提升

投資400餘萬元完善城鎮功能,第二淨水廠、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台子集貿市場、城鎮公廁先後投入使用,公車站完成項目規劃、土地徵用和院牆建設,鎮區供熱管網正在鋪設,中心國小、敬老院、中心社區等企事業單位和小區已實現集中供暖。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投資110餘萬元改善鎮區環境,拓寬提升台萊路、黃河三路等主幹路人行道和鎮區綠化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場1處,增設精神文明公益廣告400餘個、宣傳欄16個,集中整治占道經營等“十亂”現象,城鎮面貌更加靚麗,民眾文明素質不斷提升。持續開展以整治灣塘、清理空閒地及綜合利用等“六大”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清理閒置房屋344間、亂搭亂建123處,整治空閒地1400餘畝、灣塘180處,新建排水溝20公里、文化廣場22處、各類主題文化牆2600平方米,粉刷牆面30餘萬平方米。利用空閒地發展邊角經濟,推廣核桃、黃河蜜梨等經濟林果,積極打造村級特色產業。投資270餘萬元,聘請專業公司完成10個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重點打造劉先生、老鴉趙等5個美麗鄉村示範村,積極打造示範片區。狠抓違法違規用地整治,痛下決心、集中攻堅,整改土地執法檢查和例行督查圖斑23個,消除土地違法狀態108.98畝,全社會依法依規用地意識明顯增強。累計完成農村旱廁改造6069戶,通過了省級全覆蓋認定。投資68萬元,新購置掃地車1輛、吸糞車4輛、垃圾桶600個,交於保潔公司統一運營,市場化解決了旱廁改造後續問題,持續加強城鄉環衛監督管理,被表彰為全市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十佳”鄉鎮。

沿黃旅遊快速發展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沿黃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加強與市縣規劃部門對接,成功推動沿黃風光旅遊帶納入全縣規劃,整合沿黃水利景點和農業園區,打造精品旅遊線路,積極融入全市黃河風情省級旅遊度假區。依託黃河生產堤改造工程,投資500餘萬元開工建設7公里沿河觀光路,對接縣河務局開工建設黃河文化主題園,成功打造了胡樓閘文化廣場、官道控導防汛工程教育基地、梯子壩壩頭文化廣場等水利文化旅遊景點。開發觀光賞花、休閒採摘、婚紗攝影、黃河野炊等旅遊項目,加強對台子火燒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積極探索旅遊與農業、文化相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開展海棠花節、無花果採摘季等黃河旅遊文化節系列宣傳推介,組織攝影大賽、徵文比賽等特色活動,吸引遊客3萬餘人次,拍攝“齊東故地·詩畫台子”專題宣傳片,新增“山東省好客人家星級農家樂”2家,成功創建為山東省旅遊強鄉鎮。

民生福祉持續增強

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藥品質量規範化管理,全面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質量。積極爭創縣級食品安全示範鎮街,加強藥店、學校食堂等重點領域集中整頓,紮實推進食品經營餐點備案,食品藥品監管水平不斷提升。大力實施村級公路網化工程,投資1651萬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8.5公里,改造截滲溝、七支幹橋涵3座。投資2萬餘元新改建節制閘、放水閘各1處,黃河生產堤西段土建工程順利完工,2.7萬米溝渠正在清淤疏浚。投資800餘萬元改造12個村低壓線路,為民眾生產生活提供穩定的電力保障。加強動物防疫,年內無疫病疫情發生。全面落實河長制,紮實開展清河行動,河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對貧困戶實行動態管理,新增貧困戶2戶,實施肉牛養殖、光伏發電2項財政專項扶貧開發項目,累計為貧困戶分紅13.9萬元,保持了貧困人口“動態清零”。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及時發放各類惠農資金補貼,全面發放居民社會保障卡,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不斷提高。投資130餘萬元完成高清天網“三度”提升工程,投資60餘萬元建設鎮綜治中心、72個村綜治中心和智慧黨建信息平台,紮實開展排查安全隱患防範四類風險和“破積案、除隱患”專項行動,全力化解各類突出問題,圓滿完成黨的十九大安保維穩任務,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積極打造“台子好人”道德品牌,開展“四德好人”評選、志願服務、廣場舞大賽、戲曲巡演等品牌文化活動,在全縣廣場舞大賽中榮獲“二等獎”,高雅楠帶領店東、店西農民鑼鼓隊登上央視大舞台,並獲得《星光大道》周冠軍,民眾文體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開展“三學三比三提高,爭做優秀基層幹部”主題教育活動,組織開展了支部書記大講堂、“幹事創業、夢想飛揚”徵文比賽、對標學習等貫穿全年的30餘項特色活動,持續改善幹部作風和幹事創業能力。堅持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規範行政權力和責任清單,124項公開服務事項網上公示。建立黨政一體法律顧問等制度,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和社會監督,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履行職責,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41件。狠抓村級管理,落實村幹部坐班值班和為民服務代理制度。嚴格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對72個村進行全面審計,嚴肅查處違規違紀問題和不作為行為。同時,統計、檔案、民宗、老齡、婦女兒童、殘聯、人防、民兵預備役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發展,民眾滿意度持續提高。

風味食品

1、台子火燒。外皮酥,里瓤成層,層層清晰,吃起來皮香酥,瓤鮮嫩,不外加任何菜餚相配也會吃得滿口香,其主要材料是用上等的芝麻加工成的麻汁,在配料和火候上是很講究的。

2、台子下水肉。風味獨特,醇香鮮美,肉爛而不散、軟而不松、香而不膩。

3、小磨香油。台子鎮沙里村素有“小磨香油”專業村之稱,有幾十年的小磨香油生產歷史。其味正、香醇、口感好而聞名,“一家開磨,全村飄香”。

旅遊景觀

黃河大堤

黃河大堤 黃河大堤
黃河大堤被譽為“水上長城”,是千百年來治黃用黃的偉大見證,是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2008年7月,黃河大堤進行標準化路面硬化,成為重要的沿黃交通大動脈,大堤兩側香草滿地、玉樹臨風、牛羊成群,一派田園風光,也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

梯子壩

俯瞰梯子壩險工 俯瞰梯子壩險工
梯子壩始建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為保護齊東縣城而建,始建時壩基2000米以上,高寬與大堤相似,直插河心,因形如架於黃河之上的梯子,故名“梯子壩”。1892年,黃河大洪水,梯子壩前端壩頭全被沖跨,壩基塌毀約400米,河道主溜直衝齊東縣城,導致擁有600多年歷史的齊東縣城永沉黃河底。1893年,在被沖塌的壩基前端重新修建了兩段壩,通過不斷建設加固,現壩長1640米。經過近年來大規模的建設,昔日沿黃兩岸風沙漫漫、塵土飛揚的梯子壩,如今變成了綠樹參天、垂柳婆娑的綠色長廊,壩頭的頂端被開發成黃河文化主題園,已成為黃河下游一處集防洪、遊覽為一體的花園式景觀。梯子壩建成一百多年來,對於控制下游水勢、保護黃河兩岸民眾生命健康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河浮橋

台子-大年陳黃河浮橋,1998年初開始修建,11月16日通車;於2007年投資520萬元重建,11月5日正式通車,成為濱州市重要的黃河交通線,也成為人們觀賞黃河美景的旅遊點。

飲水思源地

台子胡樓引黃閘作為鄒平縣引黃渠首,是為解決黃河引水困難而建設的一項工程,是向縣城引黃河水的通道,為全縣工農業用水發揮了重大效益。於1986年正式建成,引黃設計能力達35m³/s, 2014年9月開工建設胡樓閘引水配套工程,新建泵站四組,設計流量16 m³/s,實現泵站與閘交替使用,緩解因黃河調水調沙水位下降、致使攔沙閘引水困難而造成的用水緊張矛盾。引黃工程工程建成使用30年間,已累計引水數十億立方。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胡樓引黃灌區已成為黃河岸邊一處新的水利風景點,閘南淤背區建設了綠化廣場,閘東建設了胡樓文化廣場,環境優美,交通便利。

黃河文化主題園

為彰顯黃河文化魅力,保護和弘揚黃河歷史文化,依託梯子壩險工、官道控導、胡樓廣場等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核心景區,規劃建設“鄒平黃河文化主題公園”。主要分為梯子壩險工“歷史人文展示區”、官道控導“工程防汛文化展示區”和胡樓廣場“法制廉政文化展示區”三大部分。運用室內放映、沙盤、實物、圖片和室外雕塑、石刻、書法、壁畫、牌匾等多種形式、多種角度進行展示,增加核心景區的文化旅遊氛圍。

沉砂池

自1986年建胡樓引黃主幹渠後,於店東大窪建成第一道沉砂池,到2018年8月為止已經滾動了四次。第四道沉砂池建於2001年,占地面積2600餘畝。2010年進行擴容,形成7600餘畝,集觀光、垂釣、候鳥觀賞為一體的旅遊景點。

伯樂黛溪莊園海棠園

海棠花海 海棠花海
觀花的遊客 觀花的遊客
山東伯樂黛溪莊園是鄒平縣與山東省水務發展集團對接合作的重點農業項目,項目總占地2000餘畝。2018年4月台子鎮舉辦了第二屆海棠花節,吸引了濱州、濟南、淄博、濰坊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伯樂黛溪莊園已成為集高檔苗木種植與沿黃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園區。

十公里水果長廊

十公里水果長廊之黃河蜜梨 十公里水果長廊之黃河蜜梨
十公里水果長廊之冰葡萄 十公里水果長廊之冰葡萄
依託黃河大堤除險加固工程,2015年,台子鎮抓住黃河大堤100米範圍內淤背1200畝土地的有利時機,發動部分村民承包淤背區,種植經濟林果。2018年長廊的水果全面進入盛果期,為廣大遊客提供高品質、多樣性的水果,使十公里水果長廊旅遊項目不斷增多。
無花果採摘園 無花果採摘園

無花果種植是台子鎮最早的特色農業項目,全鎮無花果種植面積已達1000餘畝,黃河、尚志兩大園區均成功創建為省級精品採摘園。無花果因種植、生產過程無需任何農藥和添加劑,集抗癌、食療、保健為一體,迎合了現代中高端消費者的口味,具有“21世紀人類健康守護神”之稱,無花果基地成為前來台子觀光採摘的必選之地。在發展採摘、觀光旅遊的同時,已形成鮮果、凍果、果苗、果酒、果茶、果乾整條產業鏈。

投資環境

台子鎮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五種意識”,最佳化投資環境。樹立“環境是招商引資生命線”的理念,將招商引資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樹立算大帳、算長遠帳,外商賺錢我發展,實現“雙贏”理念;樹立搶抓機遇大幹快上的理念,形成全民招商、齊抓共管的局面;樹立內引外聯上項目、挖掘膨脹擴規模的理念,走量的擴張、質的提高的路子;樹立信譽至上理念,打造誠信台子。對招商引資來的企業提供優惠政策,搞好優質服務,實行“服務一條龍,管理一站式”最佳化招商引資軟環境。啟動招商引資領導幹部帶動,中層幹部行動,村級幹部促動,形成全民招商的濃厚氛圍。

歷史人物

王文燁 字章甫

齊東縣人(今台子鎮長莊村),生卒年不詳。元至順元年(1330年)中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累官至樞密院判。自幼跟隨舅舅在青城長大。清乾隆年間(1763年),青城人在青城十字街為其修魁星樓。齊東人得知後亦在齊東縣城十字街為其修魁星樓。相傳二樓一模一樣,磚木結構,三重檐、塔式,內供魁星。因黃河水患,齊東舊城淹沒,魁星樓蕩然無存。

張夢鯨

(1569~1630)字仲鱗。齊東縣長福鎮崇文鄉(今高青縣黑里寨鎮境內)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歷任大理寺評事、戶部山西司主事、河南省參政、河南省按察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等職。當地百姓深感張夢鯨之德,在西門豹祠一側立張夢鯨祠,並將張夢鯨與西門豹並稱為“兩神君”。

郝秋岩

(1778~1824)齊河進士郝允哲之次女。24歲嫁齊東縣大張村(今台子鎮大張村)張醒堂,為繼配,生一子。待前丈夫妻遺二女如己出。後丈夫、兒子猝然去世,伺候婆母在堂。著有《秋岩詩集》三卷。《碧梧軒吟稿》為閨中所作,《蘊香閣詩鈔》為出嫁後所作。《恤維吟》則為夫亡子夭後所作。其詩前期清麗典雅,後期哀婉纏綿。

趙尚志

(1908年—1942年)原籍山東齊東縣李金莊,五始祖趙學搬家熱河朝陽縣南八道村。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趙尚志在東北地區組織和從事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活動。“九一八事變”後趙尚志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之後,趙尚志領導創建中共巴彥抗日游擊隊(中國工農紅軍36軍獨立師)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後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聯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後犧牲。

張含清

(1897--1985)鄒平縣台子鎮張博村人。先後在中法大學、北京朝陽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任教。曾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9師政治部主任、、全國抗敵救亡總會組織部長、國民黨中央設計局設計委員兼教育文化組負責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宣傳部秘書等職。主要作品有《中國語文選注》 《心理學提綱》 《文學概論》《社會學概論》《辯證法綱要》《漢語修辭學》《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等。

畢鐵華

鄒平縣台子鎮高王村人。先後在大眾日報社、廣東航運廳工作,系紅嫂救護的傷病員原型。1941年11月“留田突圍”之後。大部分敵人被羅榮桓政委牽著鼻子離開了中心根據地。一天下午,在依汶北大山堅持游擊活動大眾日報的畢鐵華、王雁南等同志,回到了依汶村,察看大眾日報社埋藏的印刷材料和其它物資。不料,這天夜裡,銅井根據地的敵人突然包圍了依汶村。鐵華竭盡全力對付前面的敵人,不料被身後的敵人攬腰抱住。他被捕後,敵人對他嚴刑拷打,進行逼問。敵人怎么拷問,鐵華拒不回答。敵人狗急跳牆,吼叫著命令把鐵華的衣服全脫光,用點燃的香在他身上一點一點的燒。鐵華怒罵翻譯官是狗漢奸、民族敗類。翻譯官更加惱羞成怒,命令部下點起一堆木些,用燒紅了的刺刀烙他的身體。從夜裡一直折騰到第二天上午,鐵華身上百分之八十的皮肉被烙糊了,可是敵人沒有從鐵華嘴中得到一點東西。

張濤

原名張實林,1918年生於鄒平縣台子鎮張石辛村。1936年畢業於山東省立第一初級中學。1957年在濟南參加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並由該組織介紹參加革命。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即參加了八路軍。自1938年10月參軍以後,先後任129師先遣隊警衛連文化幹事,連政治指導員、營黨分支書記,冀南軍區直屬隊特派員;日本投降後,調任晉冀、魯、豫大軍區二縱五旅保衛科長,二軍十二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解放後,先後任政委(師級),志願軍工程兵指揮部主任(軍級單位)、工程兵學校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張濤同志一生南征北戰,功績卓著。先後參加百團大戰、解放邢台、平漢戰役、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抗美援朝等戰爭及軍教工作,為部隊培養了大量人材,為人民軍隊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