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盆地](/img/6/7f5/nBnauM3X2cDM2QDO3MTM4IDMzITMzkDMzEDMwADMwAzMxAzLzE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概述
![台中盆地](/img/f/12e/nBnauM3XwETO1IjN1YTM4IDMzITMzkDMzEDMwADMwAzMxAzL2E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台中盆地位於台中豐原至南投名間之間,北界為大甲溪,南界是濁水溪,東以中寮丘陸為界,西以大肚台地與八卦山台地為界。盆地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4公里,面積約為400平方公里,盆地內地勢中部最低,向北、向南漸高。以構造言之,盆地東側以車籠埔斷層為界限,西側及北側均與隆起台地為界。盆地本身是一個向下凹曲之地塊,四周大小溪流攜帶泥砂進入盆地而構成油積層,此等溪流主要有大肚溪、大里溪、筏子溪、頭汴坑溪、貓羅溪及平林溪等。台中盆地一般亦認為系一構造盆地,可能由其東緣之車籠埔斷層構成。此斷層為西部台灣主要構造線,斷層之活動除造成台中盆地外,並使大肚、八卦山等紅土礫石台地成為向東傾斜之傾動地塊。
台中盆地西緣為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東線為豐原丘陵盆地東側北、中、南部各有一條由西向東橫跨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至東海岸的省級公路;盆地西側通向西海岸的道路較多,以烏日至追分間的缺口為其主要通道,出入彰化平原。盆地內70%以上為水稻田。河流和水渠兩岸多土、石堤。台中市位於盆地中央偏北。
地質分析
台中盆地也是一個構造盆地,為台灣西部晚新生代沉積盆地的一部份。 台中盆地也是一個構造盆地,為台灣西部晚新生代沉積盆地的一部份。台中盆地上部由未固結之礫石、泥砂、黏土等構成,與下部基盤之接觸情形及厚度不明。
台中盆地之發育,自中新世經上新世以迄更新世,其間地沉積由西向東逐漸增厚。尤其自上更新世台灣島發生主要的造山運動以來,由於來自東方的擠壓力增強,乃使車寵埔逆層東側地塊加緊其向西推擠及向上逆沖,迫使台中分地產生向下撓曲現象,因此盆地加速下降,而盆地中心逐漸西移。復於晚更新世發生上升運動,逐漸形成今日之台中盆地。
地理位置
![台中盆地](/img/4/0bb/nBnauM3X2EjM1IDMwUTM4IDMzITMzkDMzEDMwADMwAzMxAzL1E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台中盆地是台灣島上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據地質學家研究,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在地質構造上和地形上非常相似,只是在走向上略有不同。大肚山台地基本上沿東北一西南方向延伸,八卦山台地的走向則為北北東--南南西。這兩個台地原來連為一體,後被大肚溪切穿,成為進出台中盆地的門戶,這對台地的開發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台中盆地本身是一個下凹的地塊,後經大小溪流攜帶的泥沙淤積而形成平原。北部主要是由大甲溪沖積而成,其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高度由100米降為50米;南部主要由烏溪的大小支流沖積而成,其寬度向南逐漸縮小。整個盆地由四個衝擊扇組成:最北面的為豐原衝擊扇,在台中市與霧峰之間是太平衝擊扇,從霧峰到草屯是烏溪衝擊扇,草屯以南主要是貓羅衝擊扇,與北面的衝擊扇聯成一片。盆地的最低點不在盆地的中心,而在盆地西面的烏日附近。盆地中除北部少數溪流注入大甲溪外,大部分溪流皆匯入大肚溪,衝出盆地瀉入大海。大肚溪的上游是烏溪主要支流為貓羅溪、筏子溪、漢溪等,它猶如一把扇柄,眾多支流好像扇面展布在盆地中。此外,還有大里溪、頭汴坑溪等流火盆地台中盆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一向是台灣重要的農業區。
進入台中盆地,徐徐的微風伴著和諧的陽光,令人感到格外舒適。
自然環境
![台中盆地](/img/3/9e3/nBnauM3XygDO3gTOzUTM4IDMzITMzkDMzEDMwADMwAzMxAzL1E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台中盆地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780毫米,其中65%集中在5-8月,10月以後雨量銳減,至翌年1月,降雨量只有全年降雨量的6%。
盆地中縱橫的溪流,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優越的自然條件有利於盆地內多種農作物的種植。夏季,降雨充沛,有利於水稻的種植,冬季雖然乾旱,但有良好的灌溉條件,對甘蔗的種植十分有利,這裡成為台灣水稻、甘蔗的盛產區。這裡出產的蓬萊稻產量高、質量好,在全省享有盛譽。
過去菸草生產在這裡也占有重要地位。盆地中風速小,很適宜菸草生長,50年代初期,種植面積曾占到全省菸草種植面積的40%。50年代到60年代初,台灣經濟以米、糖為支柱,菸草的種植面積頓時大減,如今不論其面積和產量,都已遠非往昔。水稻、甘蔗的種植面積則直接受價格的影響,每當糧價上漲時,水稻的種植面積便會擴大,相反,糧價下降,糖價上升時,甘蔗的種植面積則相應增加。但是,不管怎樣替換,水稻和甘蔗的種植幾乎占據了整個台中盆地農作物的主導地位。
台中市位居台灣西部地區的中間,在溝通南北,貫連東西的交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它喻為“寶島心臟”。這裡不但是縱貫鐵路、縱貫公路及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而且從該市往東北經東勢鎮,向南經霧峰均可通過中部橫貫公路到達東海岸的花蓮。由市區到西部海岸只有30公里,新建的台中港是它的海上門戶。
台中市的建設歷史比較短。這裡原是一塊閉塞荒蕪之地,其開發建設既晚於台南,又晚於台北和高雄。據記載,清朝初期,這裡還是人煙稀少的地方,直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總兵蘭廷珍看到這裡土地肥沃,宜於耕作,才招集福建漳州人前來墾殖。移民日益增加,逐漸在墩邊(今台中公園內)出現漢人聚落,隨後逐漸發展成大墩村。
發展概述
![台中盆地](/img/a/aee/nBnauM3XwITN4QjN1UTM4IDMzITMzkDMzEDMwADMwAzMxAzL1E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日本侵略者入侵台灣以後,大墩改稱台中。當時居民不足300戶。直到1920年,台中才正式設市,經濟和文化也隨之獲得較快的發展,成為台灣中部地區物資集散和經濟發展的中心。不過,由於台中市距海岸比較遠,又無直接的出海港口,發展速度仍相當緩慢。過了半個世紀以後,到70年代,這裡開闢了台中加工出口區,興建了台中港與市區相連的公路,台中市便迅速繁華起來,人口猛增到60多萬,比50年代增加了一倍,超過台南市,一躍成為台灣島上僅次於台北、高雄的第三大城市。
台中市已成為台灣中部地區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市區內不但有繁華熱鬧的商業區,還有廠房鱗次櫛比的工業區。據統計,全市擁有工廠3000餘家,其中機械工廠1000多家,占全省機械工廠的17%左右。此外,製糖、罐頭食品工業也很發達。台中市還是台灣島上著名的文化之城,擁有東海大學、中山醫學院等13所大專院校。
台中市的古蹟,歷史最悠久的坐落在市區西北隅的樂成宮,俗稱旱溪媽祖廟,與台南、北港、鹿港、馬公、關渡的媽祖廟齊名。建築歷史不長的孔廟,為當地一座富麗堂皇廟宇,規模宏大,每年教師節的祭孔大典就在這裡舉行。此外,萬春宮、寶覺寺、炮台山等也都是遊人觀光之地,尤其是這座城市的起源之地—大墩村遺址,更令人尋訪。
![台中盆地](/img/9/708/nBnauM3XxEzMxkjMxQTM4IDMzITMzkDMzEDMwADMwAzMxAzL0E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