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話

句容有兩千年的建城史,歷史上,因為句容地處“吳頭楚尾”,又因為人口的大量流失與移民的大量遷入,句容的語言十分繁雜,是吳語與南京官話的匯集。不僅南片與北片不同,有的一個村與一個村都不一樣。

簡介

但句容語言很絕。撇開方言不談,主要是民眾的口語,絕透了。許多生動形象,極其準確與簡練,你如果用國語或別的地方語言來解釋,一是很難到位,二是將失去原來的韻味

示例

啞啞——爺爺

賣賣——大媽

晾晾——姑姑

歪歪——叔叔

鍋鍋——哥哥

麥——媽

嗲(四聲)——爸

牆旮旯——牆角落

撒嗒/羅里把鎖——話多

吧唧——糞箕

7飯——吃飯

7酒——喝酒

小鬼/佬小/小啊寧——小孩子

7鴉飯——吃晚飯

浪哈子——推一下

wo(第二聲)——鵝

死臉——洗臉

困藁/歲藁——睡覺

夾蛆——胡說八道

阿丟——丫頭

弗小的----不知道

嘎雜慢----這么長時間

門個早桑——明天早晨

抬馬馬——娶媳婦

所自丟——手指頭

搞么是——乾什麼

乃乃嘎——女同志

佬一噶——男同志

B 大胡話——頭老

沖軍------到處亂跑

泥個麥——你母親

嘎ki——回家去

海則——鞋子

桑朝/cuo(第三聲)天——昨天

更朝/更咯——今天

門朝/門咯——明天

你兩——你們

沃兩——我們

他兩——他們

喔賴/臆怪——噁心

該因賴——日鬼啦

息的賴——完了

哈夾蛆——瞎講

推扳——差

雷堆——很,非常

類邊——南邊 (這個詞我個人覺得年輕人說的少,上了年紀的說的多)

小灰消——這個詞是罵小孩子的,很難翻譯!!!

鹽續——香菜

上和(第4聲)——上學

要大便——要出恭

洋鹼(讀gan)——肥皂

親眷——親戚(這個詞主要見於後白等鎮的人說,其他鎮一般說親(第1聲)家)

拍pe——拍

di wa——電話

呀次/亞斯——鑰匙

雜葉——茶葉

摩特cer——機車

上/下崗子——上/ha(第四聲)坡

人口的三次遷移對方言的影響

第一次是在兩晉交替時期

西晉末年,匈奴入侵中原,朝野的官僚和地主紛紛率家室與部屬渡江南逃,晉室的琅玡王司馬睿也是其中的一員逃將。他在南京稱帝後,立即讓句容僑設了“懷德縣”,專門安置隨他自山東琅玡一起出逃的親朋故舊。不久,晉成帝司馬淤素性在句容的北鄉僑置了琅玡郡,讓琅玡逃來的普通百姓也定居於此。至今,黃梅鄉仍有一個村子叫“琅玡界”。過了這個郡界往東,則是“南徐州”(鎮江)的轄地,僑置的多是江淮一帶難民。因為北來移民的數量已經超過句容的土著居民,所以當地使用的吳方言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不得不退居北方方言之後,並逐漸北方方言改造和同化。

第二次人口大發展是南宋時期

上了年紀的人都聽說過“泥馬渡康王”的故事。相傳康王當年跑反時,曾被金Υ術打江北一直追殺到句容葛村的短落橋,差點兒成了無頭冤鬼。民間傳說雖當不得真,但大江之北的黎明不願意受異族暴政的統治,遷往江南卻是史實。就連居住在城裡的民眾,也遵循“大亂入鄉”的規律,逃來避亂。如宋太祖的七世孫趙伯珪,曾襲封為金陵(南京)的郡王,元兵南渡後,為了籠絡這位王爺,特賜地200頃,其中有20頃在句容境內。趙伯珪誓不與元兵合作,拋棄了高官厚祿,隱來了偏僻的句容南鄉。如今,天王鎮趙巷村的趙氏村民,全是這位王爺的後裔。據史料載,南宋前期,句容約有10%的客民,而130年後,居民已有80%的外籍人了,因此,北方方言又在句容占了絕對優勢。

第三次人口大發展是在光緒年間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於南京。清政府為了絞殺農民革命運動,在石頭城外築起了“江南大營”,以重兵進行包圍。句容因此淪為了兩軍惡戰的主戰場,歷時長達11年之久。經過戰亂、兵火、瘟疫、旱災、蝗災的重重洗劫,山明水秀的江南古縣竟然“荒榛滿地、白骨撐天,數百里內無人覓食,村野為之一空”。戰前約有50萬居民的句容,一下子銳減的人口高達80%以上。據清代文人陳康琪在《郎潛紀聞》一書中記載,同治三、四年(1864-1865年)句容等地“到處食人”,“人肉始賣三十文一斤,後增至八十文一斤”,真是慘絕人寰!

句容南鄉的磨盤山、方山一帶。昔有古井、古廟、村落以及巨石磊就的梯田,甚至山頂都有古戲台,可見人煙確曾稠密過。戰亂初定後,由於句容勞動力的損失極其慘重,倖存者們和先期的移民便從江北召集農民前來耕種荒田,以剝削一點佃農的剩餘價值。不過也因此屢屢發生客籍農民席捲牛具和田租而夜遁的事件。地方官夜府為了緩和矛盾與多收稅賦,逐漸採取了讓步政策,準許客民前來定居,開墾無主的荒地。江南景繡之地,誰不想來?口子一開,大批蘇北貧民便迅速占領了句容的北鄉;而河南、湖北等地的移民則源源不斷地輸入了句容南鄉。這也給句容帶來了一種有趣的現象:如今的北鄉人多使用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而南鄉人則多使用北方方言的豫、鄂次方言。儘管兩者之間同屬一個語系,差距卻甚大。

總結

據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記的數字得知,句容目前常往人口為58.39萬人。相互詢問起來,祖籍就在當地的居民並不為多。特別是華陽鎮,雖已有建立縣城1750年的歷史,目前擁有3萬多居民,但絕大多數人來自四面八方,以致這裡使用的方言比較混雜,無特色可言。

不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句容畢竟地處吳方言區,自古至今又與吳語區的人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許多村民在使用北方方言的同時,又不知不覺地保留了吳方言的某些痕跡。這在黃梅、三岔、葛村、石獅、環城、郭莊等鄉鎮表現得都很明顯。如把“這”說成“格”;把“今天”說成“今朝”;把“時候”說成“辰光”;把“會過日子”說成“會做人家”等等,不勝杖舉。而鄰近鎮江的東昌、白兔、行香等鄉鎮的村民因為在句容的第三次人口大發展中所受的衝擊相對小一點,故使用的方言以吳語成分居多,這幾個鄉恰成了北方方言與吳方言的交會與過渡地帶。當地的村民說出話來,就連句容人也不一定全聽得懂,外籍人更是乾瞪眼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