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古風
桃花開東園,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風榮⑴,生此艷陽質⑵。
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
宛轉龍火飛⑶,零落早相失。
詎知南山松⑷,獨立自蕭飋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榮:開花。
⑵生:一作“矜”。艷陽質:青春美貌。
⑶“宛轉”句:謂大火星西降,暑氣漸退,秋天將至。宛轉:變化。龍火:舊謂東方蒼龍七宿,心為七宿之一。心宿又名火。故稱為龍火,亦稱大火星。夏曆五月黃昏,見於正南,位置最高,至夏曆七月黃昏,位置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
⑷詎知:豈知。
⑸蕭飋(sè):風吹松柏之聲。
白話譯文
東園盛開的桃花,在白日下含笑自我誇耀。它不過是偶逢春風之吹拂,而開出艷麗的花朵罷了。真花豈不似佳人那樣美艷?但恐是只會開花而不能結果。等到火星西降秋風漸起之時,它早就零落消失了。哪如彼南山之青松,傲然獨立於山頂之上,一任秋風之蕭瑟而不改其色。
創作背景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並非一時一地之作,此詩大約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當為李白譏嘲皇帝身邊的小人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特立而獨行,這是封建社會裡許多志趣比較高潔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一種品格。他們往往借詩這種藝術形式托物言志。李白這首詩也是這樣。他選擇了桃花和松柏進行描寫,以表達他所要表達的意思,並使之產生一種藝術效果。
桃花,在詩詞中,有些從正面取用,有些則從反面,不一而足。在李白以前,主要是從正面取用,取其穠麗,以喻美人。《詩經》上說:“何彼穠矣,花如桃李。”又說:“桃之天夭,灼灼其華。”後來,一些為桃而寫的詩、賦、頌,如梁簡文帝《詠初桃》、晉傅玄《桃賦》、江淹《桃頌》,都是從這方面著眼的。至於松柏,一般都從正面取用,取其不為霜雪所摧,似乎表現了一種堅貞的志節。所謂“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李白也是有取於這一點的。李白把桃的因春而榮與松的經冬不凋相對比,以表達上述的意思。這是一種新的創試。
取桃與松比,先寫桃,後寫松;以多數的句子寫桃,而只以兩句寫松。寫桃,在空間上置之東園,用阮籍句:“東園桃與李”,在時間、氣候上置之白日之下。白日,指太陽,亦指日間。宋玉《神女賦·序》:“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樑”。後來的劉廷芝《公子行》便說:“的的朱簾白日映,娥娥玉顏紅粉妝。”在如此美好的空間和時間,桃花含笑開放。《史通》:“今俗文士謂‘鳥鳴為啼,花發為笑。”用王國維的話說,這裡著一“笑”字“境界全出。”再著一“夸”字,就把“桃花”此時此地的內在世界和盤托出了。“夸白日”,可以理解為在白日照臨下向人誇耀,亦可理解為向著明麗而和暖的太陽誇耀。如果按後者理解,那就更為可笑了。這給人的想像是很多的。憑什麼誇耀?“偶蒙春風榮,生此艷陽質。”憑的是天生的像艷陽一樣的資質;但這種美好的資質,乃是因為蒙受著春風的榮寵。沒有春風的榮寵,這種美如艷陽的資質,是不可構想的。這是詩的一個轉折。不但如此,這種榮寵不過是“偶蒙”而已,並不是可以持久的。這裡提出了一個令人思索的問題,人生有一時的榮遇,有千秋的美譽。人們要爭取的,是一時的還是千秋的?前者未免仰賴於人,而後者則可以求之於己。仰賴於人,是決不可以持久的。正如孟軻所說:“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但詩人卻以輕捷之筆出之。言外,不無譏刺之意在焉。詩人恐其所持的理尚未說透,又來這樣兩句:“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不是因為它沒有美如佳人的顏色,而是因為它只有開得美麗的花,而不能結出很好的果。也就是徒有其表而無其實,有其姿色而無其應有的品格。在一時與千秋之間不能作出正確選擇,其根本原因就在這裡。當然,從自然科學的眼光看,有的桃樹是可以結出好的果實的。這乃是詩人之說。桃樹,也有花好而不能結出好的果實的。詩人這樣說,也不是沒有客觀根據的。一旦白日西頹,春風消逝,它的美好的顏色就會失去,春風與之結成的寵與受寵的關係也就不存在了,它所得到的榮寵也就隨之而成烏有。“宛轉”、“零落”句,就說的這個意思。這是詩的又一個轉折。“宛轉”,變化之意,《莊子》:“椎柏輐斷,與物宛轉。”又美好、輕揚之意,劉廷芳《代悲白頭翁》:“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此處主要取前者之義,但未嘗不可以聯想及後者。“龍火”,出《漢書》:“東宮蒼龍房心,心為火,故曰龍火也。”是“龍火”,即“心火”,亦即東方之火,春日之火。“龍火飛”,即張協《七命》所謂“龍火西頹”,亦即春天過了之意。把春天過了換成“龍火飛”,就生動、形象得多了。詩寫到這裡,對桃的外表與內質及其得到一時榮寵之由,就說得夠充分了;再有別的話便成多餘了。於是,寫到“松”,說“詎知南山松,獨立自蕭瑟。”這是對“桃”說的。這時候,“桃”哪裡知道南山的松柏不管西風蕭瑟,而傲然獨立於天地之間呢?用一反詰句,意思全達。這裡,把“松”置於南山以與“桃”所處的“東園”為對;以“松”的“獨立”與“桃”的蒙東風而榮為對;以“松”的“獨立自蕭瑟”與“桃”的“偶蒙春風榮”為對。以少對多,以簡抵繁,極見筆力;而一“自”字與一“偶”字,虛而實用,“松”與“桃”的神情畢見,亦可謂一字千金了。
名家點評
《唐詩品匯》:
蕭士贇云:此篇謂士無實行,偶然榮遇,其寵衰則易於棄捐,孰若君子有持操而不改節哉!
《網師園唐詩箋》:
首句用阮句。
《唐詩正聲》:
嘆庸愚之富貴幸得,終不可長,以松柏自況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天寶元年(742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天寶十五載(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